寓言这样教

2016-02-15 12:45蒋军晶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寓言道理寓意

□蒋军晶

寓言这样教

□蒋军晶

寓言具有“说教”的特点。基于这种文体特征,教学寓言时应抓住角色和情节,运用选择法和提问法等方式聚焦故事,自然快速地揭示寓意,明确隐含其中的道理。寓言教学还可用于思维训练和哲学启蒙,将寓意与生活相联系,人为创设复杂的阅读情境,以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

寓言 寓意 教学

寓言是最古老的文体之一。文学史家习惯上把中国、古希腊和印度并称为世界寓言的三大发源地。

在俄国,有一个关于“寓言”的故事。一个裸体女郎求见国王,可是国王无论如何也不肯见她,还差点把她关进监狱,后来她穿上了寓言的外衣,国王高兴地接见了她。这女郎是谁?其实她就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赤裸的真理人们看了会觉得刺眼,需要将它包装起来,而这包装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讲得比较幽默、夸张,让人在愉悦中明白一些道理,比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的道德教育积极有效得多。

但是,讲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通过讲故事来进行“说教”才是其根本目的。“说教”是故事这个糖衣包裹着的药丸,糖衣只是吸引人,药丸才具有功效。谭达先先生说得稍微学术一点:在寓言中,教育性最为重要,故事性、趣味性次之。

“说教”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中有贬义的味道。但寓言就是“说教”的。

寓言的这个特性,提醒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可以比较快地得出寓意

很多人批评一些教学帮助孩子得出寓意太快。他们批评的理由是:一味地让学生在教师安排好的直线思维槽中往前滑,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而我的想法恰恰相反。

大部分寓言,那个“道理”结尾明明白白写着,即使不明确写出来,也会借故事中人物的嘴巴说出来。所以比较快地得出寓意,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寓言本来就是先有“道理”,然后为这个“道理”量身定做,虚构附会一个故事。一目了然的道理,刻意压着不让学生说出来,反而是挺可笑的一件事。

如果所教学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示道理(这一类寓言本身蛮少的),学生读完故事后,一时摸不着头脑,看不出所以然,或者领悟多元化,没有聚焦,那么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学生拎出那个主要的明显的“寓意”,这是对文体的尊重。无论什么文体都一味批判、发散,会让学生变成一个没有“阅读规则”的怀疑主义者。

但是,还是有人会说:“如果过分强调挖掘它(故事)的思想内涵,并把其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会在教学中产生强烈的教化冲动,从而使故事丧失固有的魅力。”

这话说得没错,所以还得补充说明一下。我所指的比较快地得出寓意,并不是教师一开场就问:这个寓言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就在黑板上抄一遍,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寓意的出示虽要快,但优秀的教师还是会借助高明的问题,减少“教化”的痕迹。

例如一位教师上《鹬蚌相争》教学课,简单地梳理、复述了故事之后,就进入了寓意揭示的环节。教师问:“如果没有渔翁,结局会怎样?”孩子讨论后认为,即使没有渔翁,鹬和蚌如此相持下去,结局都好不到哪里去。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学到这,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如果两个人产生矛盾的话,要有人让步。”这节《鹬蚌相争》教学课,干净利落,没有过多的喧哗,没有活跃的表演。寓意的揭示自然、流畅、快速。

二、寓意是比较明确的

教师在寓言教学的最后,一定会清楚地告诉学生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告诉学生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怎样怎样等等。但是,现在的一些寓言教学,大有对寓言进行一番“另类解读”的趋势。如:有学生从《愚公移山》中读出愚公缺乏经济头脑,挖山不如搬家,搬走大山破坏了生态平衡;有学生从《揠苗助长》中读出了农夫的勤快;有学生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之后,不仅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会赞慕善骗的狐狸;还有的学生学了《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等寓言之后,会崇拜大灰狼,觉得大灰狼有智商、聪明,善于运用计谋达到自己的目的等。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教学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有的人赞赏这样的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注重学生多向、逆向思维的训练,其收获远远胜过学一篇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他们还举出了例子,美国品格教育联盟合作伙伴学校中的一堂《灰姑娘》的阅读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读出了“守时”,读出了“整洁”,读出了“爱与偏爱”,读出了“朋友”,读出了“爱自己”等价值观。

我不欣赏“另类解读”式的寓言教学。不欣赏的立足点还是“文体”。

诗歌、小说,包括童话这些文体,我也主张“多元解读”,诗歌、小说、童话(尤其现代童话),意蕴是很丰富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参与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所以,美国的《灰姑娘》课例,我也非常欣赏。

但是寓言确实是很独特的文体,前面已经说了,寓言是“道理”在前,“道理”为先的,这个道理是“相对确定的、为多数人接受的共同诠释”,这个道理不是逼你“接受”,而是让你“知道”。

所以寓言的教学,关键就是:寓面故事的理解;寓意的揭示;寓言使用场合、适用场景的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发挥的不是“寓意的揭示”环节,而是“寓言使用场合、适用场景的理解”环节。例如寓言《扁鹊治病》的寓意就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教学时要聚焦,要清晰,要明确,不必鼓励多元解读。而到了“寓言使用场合、适用场景的理解”环节,教师可以引导、点拨:“生活中你看到过扁鹊这样的人吗?难道这个道理只是对我们看病有启发吗?”等等,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

三、得出寓意是有方法的

揭示寓意,教师不能老是非常直接地问: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揭示寓意,有三个基本的原则。第一,学生一读就知道的,不要绕弯;第二,把学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来;第三,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在这三个原则下,下面几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

(一)选择法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节选并改写自《韩非子·五蠹》,主要用于讽刺不经努力而想获得成功的人。

“你认为这篇寓言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在设计该问题的答案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五个待选项,分别是:

①兔子自己撞到树上,就像我们有时候可以捡到钱,有时候运气好可以不劳而获,但它不一定发生。

②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③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

④种田人整天等兔子,最后一无所获,这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不要墨守成规。

⑤种田人因等兔子而没有做农活,这告诉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兔子可以等,庄稼也要种。

以上五个选项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均能在该则寓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如第一个待选项,实质是用来说明运气的偶然性;第五个选项,实质则是说明自身努力与运气的关系。如果一定要从五个里选出一个的话,第三项是相对概括得比较合理的。到底合理在什么地方,对二、三年级的孩子很难讲清楚,通过选择比较,可以让孩子有个直观的感受。

(二)提问法

有人主张教学中不出现“问题”,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提问是以前、现在和将来最实用最常态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提高问题的“质量”。

1.抓住“角色”来问

古代民间寓言塑造了大量的角色形象。主要角色有植物、动物、人、矿物、人工物、自然物等,大多数是通过隐喻形式来表现性格特征的。在寓言中,不一定有很复杂的情节结构,也不一定有细致的心理描写和风景描绘,可是,寓言里面的角色,却有鲜明、突出的性格特征。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在思考寓意。因此,我们在课堂里就可以问:你喜欢这个人物吗?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里应该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过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聚焦出一个共识。例如,《鹬蚌相争》里鹬和蚌就是意气用事的形象,《守株待兔》里的农民就是不劳而获的形象,《自相矛盾》里卖矛和盾的商人就是思想片面者的形象,《愚公移山》里愚公就是认识集体的劳动力量伟大的形象。在传统的寓言里,还有下面这些传统形象:自高自大者、撒谎者、故步自封者、喜欢别人吹捧的懒惰者、忘恩负义者、对敌人失去警惕性者、误信甜言蜜语者、言行不一致者、讳疾忌医者、虚心学习者、抱旧眼光者、有勇无谋者……

2.抓住“情节”来问

寓言的情节有大量的“巧合”,巧合可以使故事由“巧”而生“妙”、生“趣”。寓言中有大量的“夸张”,有时夸张得近似于荒诞,有时夸张得近似于漫画。例如《鹬蚌相争》,细读之下漏洞频出,鹬被夹住嘴怎么说话呢?鹬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对付蚌了吗?撞碎、甩脱可以吗?我们主张抓住“情节”来提问,不是问这些情节是否“真实”,寓言的本身就是这样带有戏谑色彩的童话,写故事的人或许根本不在乎故事的漏洞。这种“巧合”和“夸张”一方面让人很清晰地认识到该则寓言的寓意及所包含的道德教训,另一方面又让读者觉得滑稽可笑,带来让人心情愉悦的感受。

抓住情节来问,主要还是为了得出寓意,这类问题往往用“假如”引出。例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讲的是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圆。”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对于这样一个故事,你可以问:假如赫尔墨斯来到店里,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赫尔墨斯其实心里想知道的只是自己的价值,那他为什么不一上来就问呢?这样的问题就指向了寓意——赫尔墨斯的爱慕虚荣、狂妄自大。又例如《鹰王和鼹鼠》,讲的是鹰王和鹰后搬迁时巧遇鼹鼠,鼹鼠警告它们“高大的橡树是不安全的,有倒掉的危险”,然而鹰王和鹰后不听。一次鹰王觅食归来,发现树倒了使得鹰后连同小鹰都摔死了。你就可以问:假如提出警告的是百兽之王老虎,结局会一样吗?这样的问题也指向了寓意——有的人就是轻视来自“下面”的忠告。

四、寓言教学可以用作思维训练和哲学启蒙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他反对教孩子学寓言,认为寓言中有“坏心术”。

钱钟书先生则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说:“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说白了,就是这个社会太复杂。

表面上看,这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其实都讲了一件事情——寓言所揭示的道理是明确、单一的,但是这些道理,做人的准则,没有消化完透,简单移植到复杂的人事、社会中,就会有问题。

所以,寓言的教学,还要注意两点。

1.寓意揭示后,要和生活联结,结合生活进行讨论

例如读了《狼来了》这个故事之后,不是简单地告诫孩子“不要说谎”,直接把道理“硬塞”给孩子,这样的“硬塞”是不可能触及孩子心灵的。如果孩子对一套一套的道理,只是死记硬背,只停留于表面的理解,不能真正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教学对孩子的道德成长是没多大意义的。

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寓言时,很注重“联系生活”。例如教学《揠苗助长》,有教师会问:“这么傻的农夫,在现实的生活中可能没有,但是像农夫这样的其他人、其他事,有吗?”低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回答:给仙人掌多浇了水,死了;给猪笼草多灌了一点营养液,死了;给金鱼多喂了食,金鱼撑死了……高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回答:孩子不争气,粗暴打骂;给孩子报很多培训班……

2.采用群文阅读,人为创设一个复杂的阅读情境

这是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时代与社会。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成人学者开始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寓言。例如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龟兔赛跑》里隐藏了不公平的竞争机制;有人又指出“其实在学校的比赛中,狂妄的兔子很少那么懒惰,勤勉的乌龟也很少那么幸运”。有人读《狐狸和葡萄》,觉得像狐狸那样有点阿Q精神,有时也是一种需要。《狮子和鹿》说明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有人读了以后觉得这则寓言暗含了外表美与心灵美对立的思想。

上面的例子说明什么呢?寓言中的“道理”不是真理,寓言中的“道理”不是逼你“接受”,而是让你“知道”。上面的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现代的人对于“道理”有选择权了,我可以接受,也可以质疑。因此,寓言教学要与时代接轨。

但是,这并不表示,课堂里的寓言教学,可以引导孩子像成人、像学者那样任意去解读。真正好的寓言教学,不是从一个故事里去读出很多“道理”,而是用这个故事的“道理”和其他故事里的“道理”相碰撞。

例如将中国的《愚公移山》和美国的《明锣移山》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讨论。《明锣移山》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明锣的人,生活得很幸福。可是他们家后面有一座大山,挡住了阳光,所以他们种的菜都死了。有时候山上又掉下来一些小石头,把他们的房顶都砸烂了。下雨的时候雨水滴滴答答地流进屋里来,把他家的地板都弄湿了。他的妻子叫他去找村子里的智者,那个智者让他们背上家里的全部东西,跳“移山舞”:站定,闭目,开始跳舞,先把左脚放在右脚后面,再把右脚放在左脚后面,依次跳下去……学生在两则夸张寓言里看到了相同的结局,但却看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例如不同版本的《龟兔赛跑》中,有时乌龟赢,有时兔子赢,获胜原因不一。学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一步步地进行分析、判断、推论,把思维引向深刻。

(《伊索寓言》) 乌龟 兔子骄傲轻敌,路上睡觉不同版本 获胜者 获胜原因《龟兔赛跑》《兔子和乌龟第二次赛跑》(罗丹) 兔子 兔子吸取教训,一路向前狂奔《龟兔赛跑》(拉封丹) 乌龟 兔子过于自信,没有及时出发《龟兔赛跑》(哈里斯) 泥龟 乌龟耍了“计谋”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310006)

猜你喜欢
寓言道理寓意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寓言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模仿老鹰的乌鸦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