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2016-02-15 12:45叶刚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武松语文课语文

□叶刚

大道至简,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叶刚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旨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学语习文。课堂上,教师应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这一根本教学要求,运用适合小学生理解的口语化、儿童化语言实施教学,力争做到课路简洁,学法简约,目标简明,课风简朴,使教学变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路 学法 目标 课风 简朴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画了四十年竹子,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画竹就要画出其内在的精神——“清瘦”,也就是要追求那种“冗繁削尽”后的“简”。同理,语文课也需要“简”。

一、课路简洁,规避“程序死机”

对于一些情节性强、篇幅较长的课文,如能设置一个“一问能抵多问”的“主问题”串联教学,确实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中,却也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景阳冈》一课时的教学预案。

“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的设置看似精彩,实则可议。首先,在学生仅是初读的情况下便让其用一个字概括武松,显得要求过高。其次,在师生齐赞武松真“神”后却又抛出“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岂不证明刚才的赞叹“言不由衷”?综观《景阳冈》全文,并未出现用“神”字来赞叹武松的情况,因此本课的主问题或许可设为“武松身上究竟有哪些英雄气”更合适。待学生通过研读而领悟到武松的“酒量大”“胆量大”“力量大”“智谋深”等之后,教师趁势让学生赞叹武松“真神”,这样无疑会更水到渠成。

必须承认,以主问题串联全课研读主线的做法,确实可以避免陷入“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设计提问、僵化的章法讲解”等误区。但是,操作时也要注意问题设置得妥帖,尤其是课路必须简洁,不能牵丝攀藤,否则很可能使之后的教学流程“死机”。

二、学法简约,拒绝“盗版软件”

听过一堂高规格的参赛课《伯牙绝弦》,其中有如下流程:

(屏幕显示《伯牙绝弦》中的结尾:“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是想的意思。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有注释的我们可以看注释,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大屏幕上出示“谓”字的三个义项,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谓”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认为,以为”的意思。

师:那么,“乃”是什么意思呢?

生:“乃”的意思是“于是、就”。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谓”字,教师居然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三个义项供学生比较选择。但平心而论,这个“谓”字的意思并不算太难懂,“谓”字甚至没有出现在文章下面的注释中。因此,教师似乎也用不着如此大张旗鼓,完全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体味其含义。引人深思的是,在让学生理解“乃破琴绝弦”中“乃”字的意思时,教师却并没有像“谓”字那样也出示几个义项以供选择。要知道“乃”字的理解难度似乎并不比“谓”字小,不知教师的取舍标准是什么。

教师如何教语文?学生如何学语文?这个问题既是不简单的,但其实也是简单的,用王尚文教授的话来说,那就是应该“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而“语文的缰绳”是什么呢?不外乎“听、说、读、写”四字。所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新思维”其实全是“盗版软件”,都应该“一键删除”。

三、目标简明,谨防“病毒感染”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只有四个字:学语习文。但某些教师贪多求全,把本不属于语文范畴的东西也硬塞进来。请看一位教师上《桂林山水》时的片段。

师: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呢?

(学生有点茫然,很明显,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作“根本特点”)

师:这三个特点中,哪一个如果没有了,另外两个也就不存在了?

生:(经过再读、思考)“静”是最根本的特点。因为如果水不静,就不可能清也不可能绿。像黄河,滚滚翻腾,卷起了泥沙,就不清也不绿了。

师:很好。漓江水静静地流淌,所以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也像黄河那样,漓江就会不清也不绿了。

……

师:好,现在我来问,桂林山“奇、秀、险”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也就是说,哪一个特点决定着另外两个特点?

生:我认为“险”是根本特点。因为山很险,必然是形状奇特的。

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是因为险才奇呢,还是因为奇才险呢?

生:我认为是因为奇,形状奇特,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才觉得险,从地上突然冒出来,互相不挨着,孤零零的山峰,才会让人觉得“就会栽倒下来”。

生:我也认为奇是山的根本特点。因为有很多高山,一直插到云里边,很险了,但形状并不奇特;可是形状奇特的山,比如云南石林的岩石,其实不很高,但是它直直地立在那里,四面没有依靠,就显得很险。所以有险不一定奇,而有奇却一定有险。因此,“奇”是桂林山的根本特点。

师:说得很好。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险是人们的感觉。有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人才能产生感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中必然有主要的,有次要的。要认识一个事物就首先要抓住它的主要特征。人也是这样,有优点也会有不足,但我们最好还是要多看优点。

课后,执教者阐述了教学意图:“应该通过阅读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使他们获得最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观点和方法。这种启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思想方法、认识方法的教育。它是正确认识一切事物必需的首要的前提……”教师说得头头是道,但问题是,有必要吗?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根本不需要承载太多其他东西。

还记得早在2009年,《寂静钱钟书》一文被选为福建省高考语文阅读题,答案公布后,作者周劼人在博客上这样写道:“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师挖空心思钻探出来的某些“深刻的内涵”其实往往只是主观臆测罢了。本课中,无论是“静”“清”“绿”还是“奇”“秀”“险”,无疑都是并列关系,哪会有什么根本特点与非根本特点之分呢?就算真有主次之分,也没必要大做文章,这是不务正业的行为,这样教语文“中病毒”太深,需要立刻“杀毒”!

除此之外,在不少观摩课中,教师的语言还存在过分“诗意”、过于“书面”等现象,常常既弄晕了学生,又误导了听课教师。有效的课堂应当课风简朴,力求“界面清新”,尤其要在追求语言精练的同时,注重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采访一位农村致富领头人时曾碰过“钉子”,她问:“您的辐射面有多宽?”结果这位农民听不明白。于是她只好改问:“您手下管着多少人?”那位农民这才明白。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想一想,教学语言的口语化、儿童化真是太重要了。在小学的课堂上,教师与儿童对话时岂能不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岂能忘了“通俗易懂”和“深入浅出”等理念和常识?可以想象一下,面对电脑时,凌乱芜杂的界面会让浏览网页的人莫名烦躁。同理,我们的课风也必须简朴,唯此方能给学生一个清新的“界面”!

《周易·系辞上》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确实,大道至简,很多事物看上去繁复纷乱,但其内在机理却往往是简单的。语文教学应当崇尚“简单”的原则,语文教师也应当牢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这一最基本的道理。让我们共同努力,轻装上阵,给课堂一颗“奔腾的芯”!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312030)

猜你喜欢
武松语文课语文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我家里的武松
武松:喝酒好赚钱
武松的醉与不醉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