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 精心设计教学

2016-02-17 01:45沈黎
中学语文 2016年33期
关键词:苏轼整体文本

沈黎

深入解读文本 精心设计教学

沈黎

正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教师文本解读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如何解读文本,设计出个性而高效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整体把握,理出思路

综观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课堂上教师串讲、细问、面面俱到的现象屡见不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在课堂上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完一篇课文只知这个句子好,那个词语妙,但对全文的思路、中心却不甚了了。因此教师的解读文本就应该从整体感知出发,按照 “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去解读文本,课堂上引导学生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往事依依》一文,在品文本内容之前,我先从题目入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理出思路,“‘依依’二字可见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提炼主旨,很快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的把握,这种能力正是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现今不少同学课外阅读能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缺乏整体感知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课堂上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阅读、理解更多课外的文字。

二、抓住关键词句,品出深意

课文中有不少句子表达含蓄,含义深刻,不细细揣摩,难以发现作者的真正用意。但如果在这些耐人寻味之处进一步思索,就会发现别样的天空。

如教学 《水调歌头》,上阙表现苏轼由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若只是理解字面意思并不能真正理解苏轼矛盾失意的内心。于是,我抓住“我欲乘风归去”的一个“归”字,提问:“苏轼是仙人吗,为什么说想回到天上去呢?”同学们探究文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我适时补充了苏轼的经历、本词的写作背景,“任何一篇文章,都只能是特定背景、特定思想、特定心情的产物”,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苏轼想“归去”的“天上”其实还可以指朝堂,苏轼想回朝廷,但“高处不胜寒”,明写诗人对气候的想象,暗抒的却是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的感受。借助一个“归”字,同学们实现了与词人的交流,一个既想为国效力又害怕受政敌排挤打击,内心失意而矛盾的苏轼站立了起来,也鲜活了起来。想要引导孩子们去挖掘、体会作者文字后的丰富内涵,培养孩子深刻的思想,教师首先自己要善于从文本关键词句入手,品出深意。

三、挖掘文本“空白”,悟出情感

语文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情感最丰富的学科。透过语言文字符号,我们能够挖掘出丰富的内涵,体验到浓浓的情感,想象出多彩的画面。这是语文学科最独特的地方,也是最能收获幸福感的地方。教师要以敏锐的目光抓取那些文本“空白”,用丰富的想象去充实,引导学生打开感官、身临其境地体验,设身处地地感悟,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共鸣。

《于园》中描写水阁的自然之趣,用墨简洁,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结合文字,想象你现在就坐在水阁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学生说:“我看到满目苍翠,郁郁葱葱的草木,听到了鸟儿欢快悦耳的鸣叫声”,那个学生说:“我看到了水阁下清澈见底的河水,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来去”,又一个学生说:“我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与鸟儿的歌声相映成趣,似乎还有微风拂过,太舒服了”。我趁机追问:“你在水阁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感觉这里很幽静”“仿佛在深山密林中一般”“充满了诗情画意”“惬意极了,让人心旷神怡”“似乎不是在一座园林中,而是在真正的大自然中了”。到这里,我知道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游园时的自然之趣。我相信此时的“水阁”在孩子们心中已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是一处幽美的景致,“自然之趣”这个短语也不再是空洞的、苍白的,而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味的流动画卷,孩子们在这次神游中体会了作者的感受,获得了审美情趣。

总之,文本的解读,是情与情的碰撞,心与心的共鸣!当教师自己“披文以入情”后,自然能“情动而辞发”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自己拥有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后,才会面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感受时“临阵不乱”,才会把学生的“一元感受”引向“多元感悟”,精彩而高效的语文课堂才会不断呈现!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猜你喜欢
苏轼整体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从善如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苏轼“吞并六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苏轼吟诗赴宴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