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中的真与实

2016-02-17 01:45沈晓丽
中学语文 2016年33期
关键词:意象高中语文笔者

沈晓丽

浅析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中的真与实

沈晓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层面提出了课程目标,旨在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鉴于日常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语文课程目标实现的前提,所以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就创建语文有效课堂,实现语文有效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内涵

关于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笔者赞同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有效性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有效性的前提,即教学内容必须正确;第二个是有效性的落脚点,就是学的东西是学生需要的,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新课改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必须突出求真与务实两个关键问题。求真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务实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的三维目标整体平衡发展。教师要从关注“教”的有效性转向重视“学”的有效性。学生要从关注“应试分数”转向重视“素养提高”。语文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提高教法,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的有效性,要求学生提高学法,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二、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真与实的实践

1.精心备课、回归本真,教学预设有效

备课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充要条件。传统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案三大内容。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又创设了备学案、备课件、备评价等内容。但新课改下的备课总体趋于简单化、形式化、同一化和课件化,过多依赖集体备课和多媒体教学。所以传统备课的精益求精和新课标理念的融入应是有效备课与教学的基础。如新课标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所以教师要在仔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教师既要站在编者的角度理解教材的编排及用意,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并要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视角来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预设合适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适宜的教法和学法,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声声慢》这首词时,教学目标是通过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进行诗词鉴赏。鉴赏古诗词可从写作背景、作者身世、用典、修辞等不同视角进行解读,但如从意象、意境解读,或许也能打开一扇审美的窗户。诗词是有声有色的,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是有厚度有质感的,而这些往往都是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的,所以通过意象、意境的赏析,细心沉吟体验诗词之美,定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意象绵密,而且这些意象对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所以笔者在备课中预设以分析意象去理解该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且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意象在其他诗词中的运用,让学生积累典型意象及它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从而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2.学生自主、内化为“实”,教师教法有效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会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可见,要实现语文有效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蹲下来和学生互动对话,让学生始终拥有自由和开放的心态。教师的教态要和蔼亲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不强求学生的思维与自己保持一致。有时可通过角色互换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教师在范读课文后,可有意引导学生评议,鼓励学生提出意见,教师当即虚心接受。倡导平等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对师可进行质疑和反驳。实践证明,教师越民主,学生越欢喜,教与学的效果就越好。

要实现有效教学,还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因前面学过几篇文言文,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厌倦,所以笔者尝试进行教法改革:让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演绎小老师的角色。笔者事先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小组负责一段文本的解读,做到既疏通文意,又理解重点字词句,还可从文章结构、艺术特色上去赏析。上课时每组派代表上台作汇报讲解,小组成员可补充。教师除了倾听和点评外,更多的就是答疑解难和把握课堂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不懂的地方或相互讨论,或请教老师,或翻阅字典,或上网查资料,学生广泛搜集信息,利用学习资源。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讲得比教师还详实,甚至还出题用于课堂巩固。结果那两课师生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重新找回文言文有效学习的信心。

3.重在体验、避虚求“实”,学生学法有效

新课标明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语文课堂就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角,你说,他说,大家说;讨论、辩论、表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观摩者不谈效果谈改革。随之出现的是学生缺少静心思考、缺乏悉心体验,更谈不出收获与感悟。如何避虚求“实”,突出语文韵味是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新课题。

文本阅读是通过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过程。怎样让学生深入文本,实实在在地与文本对话?教师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进行点拨与引导是关键。如学习《听听那冷雨》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表达乡愁的情感,选择的意象可以很多,而篇幅这么长的散文却为什么只选择“冷雨”这一种呢?雨是视觉,为什么用“听”字?当时无学生举手,教师就点了一位学生起来回答,那学生的答案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时,笔者意识到这是备课的盲点,决不能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取代学生的自主体验,而应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他们从哪儿着手解读,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把问题阐述清晰和到位。接着笔者就从雨的意象特征着手点拨,联系古代诗词,如王维的《清明》,姜夔的《点绛唇》。“冷”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后内心产生的凄凉和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忘和破坏的感伤。随后学生踊跃发言,联系作者的经历来谈情感体验。可见,教师点拨有方,则学生学习有法,师生合作互动能化解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思维的潜力,不但指明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总之,语文有效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愉悦过程,应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唤醒。语文有效教学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苏州中学(苏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意象高中语文笔者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老师,别走……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意象、形神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