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歌谣与《诗经》的比较阅读

2016-02-17 01:45张萍
中学语文 2016年33期
关键词:燕燕畲族歌谣

张萍

畲族歌谣与《诗经》的比较阅读

张萍

拉夫尔·泰勒在为胡森主编的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撰的“课程资源”的词条中指出:设计课程及制定教学计划,首先要圆满回答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什么?采用哪些教学活动才能达到目的?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综合效果?

在我任教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不但要完成普通中学教学任务外,而且还肩负着对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的历史责任。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畲族歌谣就是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现象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通过设计“畲族文化语文课堂”,通过比较阅读,引导畲汉学生互相理解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价值取向,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世界观,这是新课程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必然趋势。这也是语文教师在正确理解、领悟语文新课程后,建立起来的语文新课程期待的课程观。

如何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语文阅读课堂传授给学生,正是我们这个课题组需要开发研究的。畲族歌谣是畲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畲族人称歌谣为 “歌言”,以歌传言,以歌达意,无人不歌,无事不歌。畲歌所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体裁非常丰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把畲歌谣分为叙事与抒情两大类,另设“其他民歌”。

畲族歌谣象蒸汽压缩的水珠,不论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言志都很概括,形象生动又兼口语化,在创作上运用了白描,直叙,对比,重叠,烘托,反衬,夸张,谐音等手法。在演唱中,兴兼当比,必以当兴;物中寓意,景中寄情;意境优美,想象超群。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汉人把‘诗经’的写作方法,总结为赋、比、兴。赋,直叙式;比,比喻式;兴,联想式。”总之一句话:畲族歌谣同《诗经》的创作艺术极为相似。

一、从畲族歌谣的内容上看,颇具《诗经·风》之神韵

畲族歌谣所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体裁非常丰富,按作品内容,我们把畲族歌谣主要分为叙事与抒情两大类。而《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出自于各地民歌,也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畲族歌谣的内容颇具《诗经》中的《风》韵,特别是对劳动、爱情等美好事物的吟唱。

(1)以畲族赞美歌谣《月出》与《诗经·陈风·月出》例:

★畲族歌谣 《月出》

月出东边朗来光,照见有缘人姐娘,

眉毛胜过天边月,咪咪笑笑中郎相。

月出东边朗过山,照见有缘人姐兄,

眉毛胜过天边月,咪咪笑笑中郎仰。

月出东边朗过来,照见有缘人姐妹。

眉毛胜过天边月,咪咪笑笑中郎爱。

畲族赞美歌谣《月出》首句以东边月光起兴,以营造与心上人相见的美好;第二句直陈对姑娘的赞美之情;第三句以“朗朗月光”比喻心上人的美貌;结句直接抒情,表达对心上人的无比爱恋。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白话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解题:《诗经·月出》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诗人郑振铎曾经这样描述本诗的意味:“其情调的幽隽可爱,大似在朦胧的黄昏光中,听梵阿铃(小提琴)的独奏,又如在月光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

◆比较阅读:同样是《月出》,畲族歌谣的歌词是白描直接的;而《诗经》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由歌词我们又可以读出:歌谣意境是明朗的;《诗经》意境是迷离的。歌谣情调是热烈的;《诗经》情调是惆怅的。同样《月出》,无论歌谣还是《诗经》,诗人思念他的情人,都是以月光兴起抒情的。

(2)以畲族相思歌《无闲》与《诗经·王风·采葛》为例:

★畲族歌谣 《无闲》

无闲三日未见你,过孬三年未见你,

听讲半夜天落雨,子时过了星出莅。

无闲三日未见娘,过孬三年未见娘,

听讲半夜天落雨,子时过了星子光。

无闲三日未见婆,过孬三年未见婆,

听讲半夜天落雨,子时过了星子哈。

情歌在畲族歌谣中占极大的比例。爱情生活中的各个阶段青年男女从相识到情定婚嫁都有歌,他们以歌代言,诉说真挚、淳朴、率真的爱情。你看这首《无闲》就是表达男女相思之情,可谓情意绵绵,情感火辣!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一日不见,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如三秋兮!如三岁兮!

白话译文:

一日不见她,一日不见她,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整月长啊。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那个采薇的姑娘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解题:从内容上看,无论《歌谣》还是《诗经》,此诗所咏之物,所言之情可以看到,在当时都是一篇坏人之作。而这种如火如荼的感情,当迸发于热恋的情人之间。因而此诗歌是写热恋中相思之情。

◆比较阅读:从内容上看,无论歌谣还是《诗经》,都是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截然相反的“自主情恋”,这是把“情”放在了“礼义”之上,看似与中华传统有些背离,然与世俗和西方观念相一致的“男女相思相恋”之诗。歌谣《无闲》歌词是通俗易懂的;而《诗经·采葛》的语言是奔放的。歌谣意境是通透的。《诗经》意境是深情的;歌谣情调是直抒的,《诗经》情调是澎湃的。同样的《月出》,无论歌谣还是《诗经》,诗人对情人的思念,情感是热烈出格的。这两首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从歌谣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看,与《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相融合

以畲族歌谣《听知娘声就心狂》与《诗经·邶风·燕燕》为例:

★畲族歌谣 《听知娘声就心狂》

高山岗头茅叶黄,想娘生好难回乡。

无媒喽鸟难落笼 ,听知娘声心就狂。

歌谣中首句以黄茅叶起兴,以营造思念心上人的伤感和惆怅情调;第二句直陈对姑娘的思念之情;第三句以“喽鸟难落笼”比喻自己无媒与心上人结合;结句直接抒情,表达对心上人的无比爱恋。

★《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白话译文:

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解题:《燕燕》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这里诗歌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却行尘时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一波三折,一意三跌,辗转出许多哀婉。

◆比较阅读:无论歌谣还是《诗经·燕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以物起兴,赋陈真情,直抒胸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达到较为完美的结合。

三、从歌谣的篇章结构上看,与《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相融合

畲族歌谣有单扯头、双扯连、双条变、三条变得说法。这些特点都与《诗经》中重章叠句及其相似。

单扯头:即一首畲歌中各条的首句相同。如《娘今无双无奈何》:

你今有郎欢喜多,我今无双无奈何,

明明要讲也懒讲,明明要做也懒做。

你今有郎欢喜多,我今无双无奈烦,

田山做式无话讲,锄头棕衣各一方。

双扯连 :即以两条为单位,前一条的结句与后一条的首句重叠。如《俩俩齐齐心肝痛》:

男:一树红花红了红,印入底潭水纷纷,

人多也难讲多话,俩俩齐齐心肝痛。

女:俩俩齐齐心肝痛,娘那想郎眼无睏,

总望有年做大水,龙王冲来共一村。

“三重复”,即是的“三条变”的创作手法。是指全首歌通篇重叠,各条仅对应地变换几个字 (主要是韵脚字)。例如畲歌《王风谣》(即黄蜂头):

歌是王风造起先,祖公流传学来盘,

闲时来掰斗本领,苦时来掰解心宽。

歌是王风造起头,祖公留传学来凑,

闲时来掰读本领,苦时来掰解心焦。

歌是王风造起哈,祖公留传学来和,

闲时来掰斗本领,苦时来掰欢喜多。

后人对歌中,感到“三条变”累赘,一般唱到“二条变”就扔掉了。这里特别要交代的就是“王风”二字。根据“诗经”译注家的(代序)称:“风是音调的别名”,“王是周王所在的地区”,所以《诗经》中: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等地的风,就是指这些地区的音调缩写出来的歌子”。如果用宁德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副主席肖孝正的话说,可能最早是由于畲族语“王风”与“黄蜂”谐音造成以误读,也就长期沿用 “黄蜂”了。“黄蜂头”是畲族歌谣的序,大凡畲族男女聚会盘歌时,东道主一方要先唱“黄蜂头”进行邀请。否则,便认为“不礼貌”,客方可以罢歌。直到清末时期,流传在闽东地区的《王风谣》尚有“大喝”“小喝”两种音调。

畲族歌谣中这些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便于记诵,也为歌者提供了即编即唱的回旋空间。从艺术表现来说,不但使畲歌在音韵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而且可能表达出细致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

由此看来畲族歌谣同 《诗经》的创作艺术极为相像。但是,到底谁先谁后呢?根据宁德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副主编肖孝正的研究:“已知畲歌的发生时间,是400年前畲族最早的祖先承继高辛夷人氏族部落诗、乐、舞的时候”。然考其发生的原因,自当探寻人类文艺起源的原因,或被称文艺“发生论美学”。他还强调指出:“不能说今日畲歌与3000年前的中原民歌偶合,而是畲歌与“诗经”本同源同根古中原民歌。另根据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任主任雷恒春的推论:“《盘匏歌》(畲族史诗)则是我国在三千年前创作并流传的古歌子。无论哪种推论,我们都可以通过阅读去感受畲族歌谣的美妙与韵味。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学校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 “基于畲族文化的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研究”(FJJK14-596);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教育部重点课题 “校本开发的文化学研究”(DHA120226)分项目“基于畲族文化的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市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燕燕畲族歌谣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春天的歌谣》
红包
畲族民歌
至少你拥有最好的年华
五只蚕豆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