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素材在高三复习课中的多维探究
——以“走近屠呦呦”语用题设计为例

2016-02-17 01:45孙元菁
中学语文 2016年33期
关键词:鹿鸣诺奖探究

孙元菁

新闻素材在高三复习课中的多维探究
——以“走近屠呦呦”语用题设计为例

孙元菁

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针对这条新闻,我希望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新闻素材的探究中巩固语文学科知识,带领学生一起挖掘新闻的文化价值;在研读思考的过程中,训练科学的思维能力,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基于此,我设计了三个版块的语用题教学内容:

版块一、文化探究题:名字里的乾坤

屠呦呦出生,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诗经·小雅·鹿鸣》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从此名为呦呦的屠药师一生便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以此导入教学,一方面可拓展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积累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借此衔接古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知识点,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在治疗疟疾病症中的作用而获奖,因此从《鹿鸣》篇的“蒿”字入手解读诗意。“苹”“蒿”“芩”形旁提示都属于植物,“蒿”即屠呦呦发现的菊科植物“青蒿”。一群鹿儿呦呦叫,在原野吃草。

复习古诗词表达技巧“兴”的写作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鹿鸣》篇三章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语言上呈现了重章叠句的特色。

接着从屠呦呦名字的解读链接到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6题,“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此题以古人的名字为载体,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设计题目:考证并举例名人的名字出处,并给他们取个字。

版块二、思维探究题:新闻里的对话

呈现新闻一则,并作如下探究: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疟药逐渐失效,国际上迫切寻找新型抗疟药。在国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中国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1969年,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项目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素。

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央视网2015年12月19日)

设计题目1:给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设计题目2:请以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名义给屠呦呦发一封祝贺信。

设计题目3: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界大腕们纷纷发来贺信。一位周姓院长的贺信,长不过100多字,表达上却是错漏百出。2015年3月,李光耀去世,李嘉诚给李显龙的唁电,也不过100余字,其文大雅、其辞细琢、其意隽永。有人评论说,港台地区就是更有文化。请你就此事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超过50字)

三个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挖掘新闻素材的价值。从语言文字、语体表达、文化思想三个层面创设了对话情境。以文字组合的方式拟标题,落实新闻内容;以实用类文体的表达,强化新闻的价值;以文化现象的探讨,提升对事件的思考判断力。抛砖引玉,一材多用,学生与新闻事件对话的过程中,激发起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力。

版块三、价值探究题:观点里的立场

呈现报道一则,并作如下探究:

诺奖不是“强心剂”,反而可能是对中医的一次致命打击

刘兵

自从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来,在最初的喜悦、祝贺之后的各种声音中,既有对中国科学体制的批判性、启发性思考,也不乏对屠呦呦获奖带有争议和妒忌的议论,有借机对中医或是褒扬或是批判的声音。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屠呦呦获得诺奖当然是一件好事,中国人有能力在西方科学的研究中达到很高的成就。从屠呦呦的研究工作来看,虽然她的研究曾受到中医典籍的启发,所研究的材料青蒿本也是来自中医曾用的药材,但从其研究方式来看,却无疑是西方科学式的研究,因而是典型的应属于西方科学的重要成就。这也正如网上流传的诺奖权威人士的回应,即屠呦呦获得诺奖并不是对中药的一种奖励。

当然这样的药物研发有其意义,屠呦呦获得诺奖,就是对这种意义的重要肯定。我们也应意识到这样做法的局限,认识到将这样的研究唯一化会给中医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由于诺贝尔奖渴望综合征的存在,屠呦呦所做的这种容易被误解为弘扬和发展了中药、又有诺贝尔奖光环的研究。若是将其当作一剂用在中医药领域中却并不对症的强心针,反而可能会成为对那种以西方科学的范式来进行名为中药却实为西药的研究倾向的有力支持。(摘自《新京报书评》,有删节)

设计题目:针对这则新闻报道写一段微时评。(300字以内)

时评是针对社会和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文体。学生通过微时评写作,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更透彻,由表及里看问题、谈问题。在事件的评论中呈现自己的价值观。正如《思维与语言》一文中提到的“每一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新闻微时评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将社会事件和个人的价值判断连接起来,探究新闻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素养,完成了又一次学科知识和自我内质的双成长。

高三的语文复习课,作为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结点,必须让知识融会贯通于综合运用中,这对学生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可能在割裂的板块知识复习中熟练掌握语文的文学性和工具性,游刃有余地运用。《走近屠呦呦》教学方案的设计,尝试以新闻素材的多维探究,开阔学生视野,训练敏捷的思维,积淀丰富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在高三语用题复习课中实现学科的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嘉善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鹿鸣诺奖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聚焦诺奖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呦呦鹿鸣——中国古代器物之《五彩百鹿尊》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呦鹿鸣》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