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主养瓯江彩鲤试验初报

2016-02-18 08:04魏文燕曹英伟李良玉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24期
关键词:瓯江养鱼鱼种

魏文燕 唐 洪 曹英伟 李良玉

稻田主养瓯江彩鲤试验初报

魏文燕 唐 洪 曹英伟 李良玉

为探讨我市稻田养殖瓯江彩鲤的最佳模式,我们在成都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进行了主养瓯江彩鲤与各搭配品种不同放养密度对稻田养鱼增产效果的试验研究,以期为推动全市稻田综合种养大面积实施提供参考。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稻田

选择该村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的三块稻田(编号Ⅰ、Ⅱ、Ⅲ)作为试验田块,面积分别为6.4亩、4.8亩和4.2亩,三块稻田均按照稻田养殖工程建设要求开挖鱼沟、鱼溜和鱼凼,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 “口”或“田”形鱼沟,沟宽1.5~2.0m,沟深0.6~1.0m。紧挨田埂0.3m区域深度为0.3m,作为土埂护坡区,另外1.2~1.7m宽区域深度为1.0~1.5m,作为养殖区,环沟截面为梯形,上宽下窄,边坡适度并夯实,在稻田的四个拐角处开挖一个或多个长4~6m,宽3~5m,深1.5~2.0m的鱼凼,改造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用开挖鱼沟、鱼凼等的泥土覆盖在原田埂上并捶打结实,加宽、加高田埂,在排注水口安装防逃栏栅。在试验田周围选择一不养鱼稻田作为对照田(编号CK)。

1.2 水稻

水稻品种选择F优498。试验稻田采用“宽窄行、边行密植”水稻栽培技术, 株行距15cm×20cm,确保每亩有1.2~1.4万窝、15万以上有效穗。

1.3 鱼种

稻田投放鱼种,均购自当地或邻近地养鱼农民池塘培育的鱼种。养的鱼种要求体型、体色、体态正常,游动活泼,体质健壮,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洗5min。

1.4 试验设计

共设计三个不同放养密度处理组,分别为Ⅰ、Ⅱ、Ⅲ号稻田,其放养数量、规格、比例详见表1。为使试验接近生产,每个小区面积以当地田块实际面积为准,后期数据处理以平均每亩面积计算。试验稻田肥力及设施基本相同,施予相同的肥、水管理。水稻单作区(对照CK)按现行常规生产管理。

本试验鱼苗和秧苗培育同步进行,于2014年5月3日插秧,5月15日投放鱼苗,具体苗种投放见表1。

1.5 生产管理方法

稻田生产管理按照当地水稻栽培和稻田养鱼要求进行,注意防逃防盗。稻田施肥遵循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四块稻田基肥施用生物复混肥料(N(17)+P2O5(0)+K2O3(3)≥20%),施用量为50kg/亩。根据水稻生长需要兼顾田鱼需要适时灌水与晒田,调整水位。同时注意保持水质良好,每15d换一次新水,每次换水1/3,高温季节每5~7d换水一次;透明度保持在30~40cm,水色豆绿色或黄褐色。

鱼种放养后20d内根据水体浮游生物量不投饲或少量投饲,中后期以鱼重量的1%~2%量投饲,后期鱼体生长较快,日投饲率控制在鱼体重的2%~5%,投饲以投喂商品饲料为主,具体根据田鱼吃食情况

和气候而定,每天投喂2次,投饵时间为8:0-9:0和16:00-18:00。到收获季节,逐块收割稻田,放水捕鱼,测定稻谷、鱼产量。

表1 稻田养瓯江彩鲤投放苗种情况表

表2 稻田养瓯江彩鲤不同养殖密度的收获情况

1.6 测定内容

1.6.1 水稻数据测定

9月16日收割时,分别进行考种和测产;随后进行米质鉴定。每个重复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1m2,每个处理取3次重复共计15个样点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水稻亩产量(kg)=亩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106

1.6.2 鱼类数据测定

9月29日起捕成鱼,根据总产量、起捕平均规格重量,计算亩均产量及成活率。

成活率(%)= Ft/FO×100

式中: Ft-试验末鱼类起捕总数

FO-试验初鱼类投放总数

2.结果

2.1 稻田养瓯江彩鲤鱼类生长情况

2014年9月29日,瓯江彩鲤不同养殖密度的起捕平均规格分别是393.4g/尾、351.6g/尾、291.4g/尾,平均亩产量分别是113.30kg/亩、167.01kg/亩、179.50kg/亩,成活率分别是96%、95%、88%。

2.2 稻田养瓯江彩鲤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米质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在对水稻生长状况的影响方面,平均着粒数、平均实粒数、千粒重、出米率均有所提高。其中,与对照的62.8%相比,稻田养瓯江彩鲤的出米率分别提高到64.3%、64.6%、64.5%,其中以稻田养瓯江彩鲤500尾每亩效果最好。对于同一水稻栽培品种,与对照相比,尽管每亩由于插秧面积减少了70m2,但水稻产量最多也只减少了15.19kg,说明稻田养瓯江彩鲤由于鱼类的除草、除虫、搅泥等作用,加之鱼粪便的加入,增加了稻田中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提高了水稻的平均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2.3 稻田养瓯江彩鲤经济效益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稻田养瓯江彩鲤不同养殖密度每亩的纯收入分别增加了2933.64元、3451.73元、3125.13元。虽然鱼沟、暂养池等田间工程减少了水稻栽培面积,但因有机质的增加、增加了边际效益、减少了病虫害、抑制了杂草的生长、控制了水稻的无效分蘖等原因,稻谷的产量并没有明显降低;而稻田养鱼,病虫害降低、节约化肥农药等原因,其稻米生态品质有较大提高,大米价格要高于对照2.8元/kg。从产投比看,其中以稻田养瓯江彩鲤500尾/亩效果最好。

表3 稻田养瓯江彩鲤不同养殖密度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米质的影响

表4 稻田养瓯江彩鲤不同养殖密度亩均经济效益比较单位:元

3.讨论分析

3.1 不同养殖密度与鱼产量的关系

各处理组随鱼种投放量的增加,鱼产量也在增加,Ⅲ田鱼种投放数量和重量为三个处理组最大,虽然成活率要较其他两个低密度处理组稍低,但最后收获的鱼产量和亩均产量均最高。也有试验表明,稻田养草鱼,鱼种投放数量和重量最高组,获得的鱼产量并不是最高,说明超过一定限度,鱼产量不会随鱼种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的投放量才能获得最大鱼产量。

3.2 不同养殖密度与水稻产量及米质的关系

三个不同养殖密度处理田的平均亩产量和出米率以处理Ⅱ最高,说明稻谷产量并没有随鱼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稻田原有肥力不同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试验稻田施予相同的肥、水管理,在稻田这个生态系统中,承载的能量值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鱼的产量就会影响稻谷的产量。

各密度试验处理稻田均进行了标准化稻田综合种养改造工程,所开挖的鱼沟、鱼溜和鱼凼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0%,每亩稻田插秧面积减少约70m2。与对照CK相比,栽种同一水稻栽培品种,尽管插秧面积减少了,但水稻产量基本实现平产或略微降低,亩产量最多减少了15.19kg,说明稻田养瓯江彩鲤中采用的“宽窄行,边行密植”技术部分弥补了插秧面积减少对水稻亩产量的影响;同时,由于鱼类的除草、除虫、搅泥等作用加之鱼粪便的加入,增加了稻田中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提高了水稻的平均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田养瓯江彩鲤虽然对稻谷产量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稻田养鱼减少了水稻病虫害、抑制了杂草的生长、节约了化肥农药等原因,产出的稻米生态品质有较大提高,大米价格一般要高于对照田稻米2.8元/kg,说明稻田养鱼仍然是提高稻谷产值的一条有效途径。

3.3 不同养殖密度与稻田综合经济效益的关系

试验观察发现,稻田养鱼能有效减少稻田病虫害,养鱼稻田可以少用或者不用农药,所使用的少量农药也是高效、低毒、低残留、消解快的生物农药,大大减轻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一般稻田在杂草生长旺盛期采用人工或化学除草,不仅人工等花费较高,对土壤、水的污染也较大,而稻田养鱼,除田中浮萍被取食外,菹草、水花生、稗草等也成为田鱼的天然饵料生物,田间杂草通过养鱼基本能达到防治效果,除草人工费可减少一半以上。

传统的稻田养殖多采用平板式,这种模式稻田养鱼亩均单产仅10~20kg,产值不超过300元。标准化稻田改造把现代先进工程技术与传统养殖技术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稻鱼共生中水稻、田鱼对水需求不同的矛盾。稻田综合种养中,由于田鱼的活动与不间断游动,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稻田养鱼鱼产量,大幅度提高稻田单位产值与利润。本试验中各密度试验处理稻田在不改变原有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均进行了标准化稻田综合种养改造工程,开挖环沟、鱼溜、加高加固田埂等田块改造比对照组增加约500元/亩的改造费用,但比对照组减少了农药、化肥等支出,增加了约200kg/亩的鱼产量,同时提高了稻米品质和经济价值,亩均纯收入提高3000元以上。说明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试验总结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陆续在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改变单一种稻的生产模式,开展多种生产方式同时进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更新养殖品种、合理放养鱼种是提高稻田综合种养经济效益的关键。常规的稻田养殖品种如鲫鱼、草鱼、鲤鱼等难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瓯江彩鲤作为一种杂交的经济鱼类,繁殖技术简单,完全可以就地解决鱼种问题,从而降低鱼种成本,减少生产成本投入,提高稻田养殖综合效益。瓯江彩鲤因体色红艳、品质好、存活率高深得民众喜爱,还可作为一种新的垂钓品种在交通较便利的地区进行推广,开展一三产业互动,通过休闲渔业进一步提高其附加值。

为降低人工、物资等方面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流转土地达到规模化养殖获取规模效应。当稻田综合种养达到一定规模,如何充分利用稻田发展特色的发展种植和养殖、创建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带发展,进一步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是我们下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通联:611130,四川省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电话:13730639454)

猜你喜欢
瓯江养鱼鱼种
A new species of the gudgeon genus Microphysogobio Mori, 1934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养鱼记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绿色公路创建实践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鱼经
《瓯江丛韵》在浙首发
鱼种引进投放须把好六关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多通道合建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