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研究
——以字道零壹贰叁保健与康复协会为例

2016-02-19 04:07程钦东钟顺秋李伟伟
乡村科技 2016年27期
关键词:三农社团农村

程钦东 钟顺秋 罗 珊 李伟伟 杨 桄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1)

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研究
——以字道零壹贰叁保健与康复协会为例

程钦东 钟顺秋 罗 珊 李伟伟 杨 桄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1)

城乡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多关注,对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议题引起学界深入的探讨。通过以阿坝师范学院字道零壹贰叁保健与康复协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为例,分析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优势和作用,探讨校地合作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管理、实施者参考。

大学生社团;新农村建设;羌学中周论;乡村体育进程

早于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连续出台了12个有关“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并于次年金秋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1]。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不但要发挥党政单位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还应该充分调动并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自然应该融入其中。阿坝师范学院地处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座落在乡镇,紧贴农村,在为地方、为“三农”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一直有着与地方政府、社会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传统,该校大学生社团进乡入寨服务农村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欢迎[2]。

1 大学生社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尽管处于爬坡阶段的“三农”发展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出现了积极变化,但由于农村社会经济根基不厚、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矛盾依然存在,农民在需求上表现是多元的,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的基地,应积极鼓励大学生有组织地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可以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实践,服务于农民生产生活,学以致用,增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进程。阿坝师范学院字道零壹贰叁字道保健与康复协会自2013年1月成立之日起,就在学工部、团委和系部党总支的领导下,在历届体育保健康复教研室主任谢江涛、韩明均和巴洪冰等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协会会员积极参与汶川县三江镇、水磨镇、威州镇和映秀镇等学校周边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服务中,把营养、运动和修身等多方面健康知识和保健按摩、芳香美容等技能带到农村,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开阔了眼界,为农民就业、创业带来有用的信息和资源。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利于锻炼其语言表达、行为礼仪等方面的社会交际、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其增强时代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为高校学生投身农村建设引导正确的方向。

2 大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大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纪律、组织、人才和宣传等方面的优势。首先,在校大学生是正在受到高等教育的高知识人群,他们在法律、道德和自身价值方面的意识都强于一般人群,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且社团本身是受到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领导、管理,这些都使得社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保证了大学生社团在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本效果。其次,学生社团会员是凭借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聚焦在一起的,他们有共同的话题,有活力有热情,能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没有利益的充突,这些成为社团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形成社会服务意向的催化剂。再者,社团与相结对的乡村定期举行活动,指导老师与社团学生直接服务于农村,可给村寨带来新观念、新思想,先进的科技和意识,为农村创造社会、经济与文化效益奠定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人才是关键,科技是支撑。阿坝师院参加学生社团的大学生数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0%以上[2],正如字道零壹贰叁协会一样,每个社团都有专业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良的指导老师辅导管理并给予帮助。最后,高校社团学生参与区域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精神体现,建立学校与地方建立联系和合作的渠道,在创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高校创新工作、大学生结合新农村创业也是当前新闻战线的焦点,媒体推送的热点。正如字道零壹贰叁协会为各农村老年人提供按摩、足疗服务一样,吸引了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单位的争相报道,对相应村寨树立正面形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3 大学生社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在“艰苦奋斗和奉献进取”的精神激发下,大学生下乡奔农,开展“支农、支教、调研、文艺演出”等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三农”,学习“三农”、研究“三农”和服务“三农”,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学生也在这个项目实践的载体中接触并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互动中合作共赢。大学生社团根据其宗旨不同而有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型等区别,字道零壹贰叁保健康复协会最注重的是志愿服务,当然也能参与保健技术推广、农民保健按摩就业培训、足疗与运动康复服务、卫生科普讲座以及贫困农户家教等活动,尽管不像生物、化学和农业方面的专业社团一样可以提供农技培训与服务,但在“科技兴农”的多个方面也起到了科技下乡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以及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的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当然,农业专业社团可以借助农技专长的教师,举行高水平农技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会、报告会,与乡村共建立社团实践服务基地,拓展科研工作,促进乡村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产品、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使农村增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次,高校社团可帮助乡村整合文化资源,在反陋习、祛迷信、讲卫生,创建文明乡风、整洁村容中起到良性推动作用。字道零壹贰叁协会通过出好宣传板报,举办农家乐式文艺小演出、座谈式学术小讲座、健康知识图片展览、丰富乡村图书站等多种形式,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为农民建立求科学、讲文明、重生态、爱环境的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再者,大学生接受现代教育,积极进步有热情,这有助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更新乡村管理观念,推动农村合理制度、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实现民主从基层做起这一系统工作起到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

4 关于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建议

首先要形成和强化多方受益机制。阿坝师院学生工作部邓汉平教授指出,地校合作的长效与否,需要相关的法律、政策合理立足点,需要合作共赢、安全和谐的大环境,也需要是学校的支持与认同力度,更需要接受农村的积极态度与配合。体育系主任刘伟教授指出,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以社团为组织的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与服务地方产生信息交流和互动,不但有助于高校教、学、研、产、经之间的成果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地方政府减轻“三农”负担。另外,大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起在农村就业、创业与描写个人前程蓝图的信心,有利于破解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瓶颈”难题。如果能够建设和加强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活动是一项令各方受益的活动,是一项值得深化的校地合作品牌活动。

学校团委在“以实践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理念的指导下,建设和加强制度管理,专门成立了社团联合总会,统筹社团相关事宜,为高校社团支农活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完善好“下乡”机制,特别是借助团委每年寒暑假的科学、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社团活动有针对性、有项目、有层次、有收获。另外,学校里与农村相关的实体和非实体的研究所,与学生社团共同合作,深入了解农村地方基本情况,时刻掌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趋势,实现高校社团与农村的直接结合,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不断解决地方经济难题的能力,提供最可靠的信息资源。各系部教学机构、教研室也在参与建立和完善以大学生社团为纽带的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协同团委、系部、科研所等各方共同引导社团,抛弃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切实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以后如果能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健全社团指导老师和在校学生的激励机制,例如出台有关政策,把指导教师下乡工作纳入业务考核、评聘津贴挂钩细则,把学生的活动纳入成绩考核、学分认定、评优评奖等量化计算体系中,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真正把地方高校的科教引导到与社会经济结合、与产业应用结合、与服务三农结合方面上来,不仅能有效服务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形成科研的良性循环,促进高校的教学工作。

[1]刘锐,南卡头,罗清扬,等.藏羌民族传统体育与农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关系的研究——以汶川县农村小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4(7):160-162.

[2]雍青纳么.羌学中周论指导下的字道零壹贰叁协会[EB/OL].(2016-01-23)[2016-08-25].http://zzlyslbzn. lyhmzyzxsyjzyzdddtwx33322100123.zd0123.com/s?wd=,

2016-01-23.

G645.5

A

1674-7909(2016)27-77-2

四川省教育厅社科类科研项目(14SB0305);阿坝师范学院校级青年课题项目(ASC14-24)。

程钦东(1984-),男,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三农社团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缤纷社团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