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建议

2016-02-20 06:27曌,陈亭,杨
西南国防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医疗队尼泊尔救援

张 曌,陈 亭,杨 梅

·护理园地·

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建议

张 曌,陈 亭,杨 梅

尼泊尔;地震;护理人员;军队救援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建筑物大面积倒塌。尼泊尔内政部5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地震造成8019人死亡,70人失踪,17 866人受伤。4月27日上午10点30分和11点10分,由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军区疾控中心等单位联合抽组的70人中国国际医疗救援队,分别搭乘两班班机从成都出发,前往尼泊尔实施救援。此次抽组的国家级医疗救援队分为指挥组、手术组、内科组、医疗保障组、生活保障组和护理组。其中护理组由14名成员组成,均为女性军人,年龄23-49岁,平均33岁;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1名,其中5名为科室护士长。护理组成员中80%的队员执行过抗震救援任务,具有丰富的抗震救灾及野战救护经验。由于此次为国际援助,任务下达急,准备时间短,在实施医疗救援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国内抗震救灾及野战救护工作不尽相同的问题。作者对此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以后执行国际救援任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1 医疗救援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1.1 护理救援准备及组织 现场急救的主要护理要点是挤压综合征、骨折的救治和感染的预防,因此,在物资准备中,重点准备了生理盐水等液体、抗生素类药物,而忽略了一些特殊药物及物品的配备,如甘露醇、输液架等。甘露醇易因保存不当而产生结晶,导致救援过程中出现短缺;由于没有足够的输液架,只能用纱布和钢丝制作简单的临时“输液架”。此外,在护理排班上,国内大多实行“三班倒”的排班模式,而此次救援除3名手术室护士、2名检伤分类护士以及1名临时代理护士长外,仅8名人员参与轮班,最终确定每两人一组,一次上班时间为12 h的排班模式。由于护理人员少,上班时间过长,夜班频率高,从而导致护理人员出现了疲惫、昼夜颠倒等问题。

1.2 护理环境问题 由于条件有限,医疗队病房为自带军用帐篷,卫生条件差,防寒能力弱,防潮能力也较差。当地中午气温较高,帐篷散热较慢,更容易引起细菌滋生,产生霉菌,增加感染的概率,加大护理难度。手术室为临时进行消毒灭菌后的平房,患者大多存在开放性伤口,恶劣的环境因素导致伤口感染概率上升。

1.3 语言障碍 由于任务紧急,医疗队从接到任务到整队出发共只有2 d。平日护理人员在医院工作,很少或几乎不使用英语交流,这使得到达目的地后,与当地官兵及志愿者出现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此外,大多数患者仅会使用尼泊尔语进行交流,与护理人员使用英语沟通也存在障碍,而使用肢体语言或经由当地志愿者翻译后,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表述和理解上的错误,使得护理人员在评估解释以及健康宣教方面不能做到国内水平。

1.4 文化差异 尼泊尔属于印度教国家,与中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比如在尼泊尔,“头”被认为是非常高贵而神圣的,所以不能去摸小孩的头。但在中国,摸头有可能表示喜欢,特别是医护人员在进行某些检查和操作时难免会摸到患者的头部。因此,在操作前一定要做好解释,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在尼泊尔,火是非常神圣的,所以不能将垃圾丢进火中。尽管焚烧垃圾有悖于尼泊尔的文化,但是由于条件有限,为了避免感染,护理人员还是只能将医疗垃圾焚烧后进行掩埋。

1.5 缺乏心理救援知识和技能 此次抽组护理人员时主要针对专业救援需要,护士主要来自急诊科、骨科、ICU等,缺乏心理救援知识和技能。医疗救援不能只是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抢救生命、减轻伤残,还应进一步关注地震受难者及受灾地区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而护理人员能够经常接触伤者,但因不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对有需求的灾民和患者开展有效救助,只能在后续阶段将其介绍给专业心理工作者或专业心理救助机构,使其获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1]。例如,医疗队收治的一名高龄患者,家人均在地震中死亡,在其生理伤痛得到救护后,出现了心理悲伤、抑郁等心理问题,表现为哭泣、眼神呆滞等。由于缺乏相关专业心理知识,无法及时对其开展心理咨询及护理,加之语言障碍,医疗队只能将其交由当地地方政府进行进一步心理护理。

1.6 自我保障欠佳 住宿方面,此次医疗队均住军用帐篷,因睡眠环境及时差的关系,半数以上护理人员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不足等问题。由于帐篷是直接搭建在开阔地上,因此有5名护理人员先后被昆虫或蚊虫叮咬而出现相关皮肤疾病。生活方面,由于地震破坏水资源,经检测发现砷超标,护理人员在使用当地水进行日常洗漱及淋浴后会直接或间接对自身身体造成一定伤害。饮食方面,前期由于饮食不规律,多食用罐头等易储藏食物,维生素缺乏;加之住宿地点距离洗手间有一段距离,洗手间并无洗手设备且卫生条件极差,造成一部分护理人员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

2 对策建议

2.1 提升护理救援组织和后勤保障能力 平时应注重突发灾害救援的训练,加强护理人员对于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准确预计携带正确数量品种的护理物资。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时,应提前做好任务地区环境勘察,确保提供具备基本卫生条件的病房及手术室,如不能提供,需携带消毒灭菌的卫生护理设备及手术车等。后勤保障方面应携带足够数量品种的保障物资,包括消毒、保暖、降温设备等,尽量保证护理工作环境符合基本的卫生学要求。

2.2 加强任务前培训 语言训练重在平时,对于护理人员,平时应注重培训英语听说能力,对于常用医学专业术语应当基本掌握。建议护理部每年组织3~4次英语专项培训,为以后的国际救援做好准备。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出发前,首先确定当地使用语种,根据语言情况配备相应数量的翻译或进行常用语突击培训,尽量减少语言交流障碍。对于任务地的文化习俗,出发前应对医疗队成员进行宣讲,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矛盾。

2.3 注重现场护理任务培训 灾难现场护理队员的任务包括:(1)快速判定幸存者生命体征,视情况给予救命性的紧急医学处置;根据幸存者伤情,指导搜救队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救援和搬运;(2)做好幸存者在等待营救过程中的心理干预;(3)尽可能给幸存者佩戴个人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口罩、头盔等);(4)做好搜救队员在操作过程中的伴随医疗护理保障。研究显示,医疗救援的早期介入和全程指导对提高废墟现场救援效率、降低伤残率具有重要意义[2]。

2.4 提高心理干预能力 有资料显示,护理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健康教育技术自评已掌握的仅占14.9%;对可采取的心理救援技术自评已掌握的更少,只有5.9%[3]。此外,在很多突发的灾难现场,如此次地震,专业心理工作者没有充分的时间立即开展心理治疗。因此,对护理人员应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危机管理意识,并且医疗队应配备1~2名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人员执行救援任务,对患者以及护理人员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在此次尼泊尔地震救援护理工作中,出现了救援物资准备不足、排班制度不科学、语言沟通不畅、护理环境恶劣、文化差异了解不到位、缺乏心理救援知识和技能、自我保障欠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旨在为今后我国护理人员更高效地参与国际救援任务提供一定参考和建议。

[1] 陈桂莲.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急救中护理人员素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133.

[2] 李宗浩,张建新,官礼君.制度响应,科学、规范、有序、适度展开救援[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6):498-499.

[3] 张俊.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应急救援,2014,2 19-20.

R 82

A

1004-0188(2016)12-1527-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6.12.059

2016-01-05)

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张 曌,杨 梅),普通外科(陈 亭)

猜你喜欢
医疗队尼泊尔救援
紧急救援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书画影苑.尼泊尔
3D打印大救援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尼泊尔的忧伤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