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霉变饲料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016-02-21 21:09李顺虎种志文邓昌海谢宝财
畜牧兽医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霉菌毒素中毒

李顺虎,种志文,邓昌海,谢宝财,刘 斌

(1.白水县畜牧兽医局,陕西 白水 7156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猪霉变饲料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李顺虎1,种志文1,邓昌海2,谢宝财2,刘斌2

(1.白水县畜牧兽医局,陕西 白水 7156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在生物界中,存在着许多霉菌,常寄生于各类饲料原料中。如果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温度28℃,湿度80%以上),氧气含量充足,霉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导致饲料发霉变质。有些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有100多种以上,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和赤霉毒素以及棕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黑穗病、麦角病、锈病等。这些霉菌毒素都可能引起猪中毒。生产中,当猪食入霉变饲料中毒后,临床上仅根据外部表现很难确定是何种霉菌毒素中毒,往往是几种霉菌毒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1主要危害

猪在采食过程中食入霉变饲料的种类及数量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危害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肝脏、肾脏、生殖道等重要组织器官受损,致使动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并能破坏或降低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减弱猪群对猪瘟、口蹄疫等传染型疫病的免疫效果,增加混合感染或继发性感染的几率。在生猪养殖中,霉变饲料所引发的病症多以群发性为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猪肉产品品质,危害消费者健康,严重损害生猪养殖经济效益。

2临床症状

当猪采食了霉变饲料后常常发生中毒现象。中毒的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口渴、便血、生长迟缓、发育停顿、皮肤充血和出血,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少数体温小幅度升高。随着病情的恶化,病猪会出现腹泻、间歇性抽搐、黄疸、过度兴奋、角弓反张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中毒仔猪多呈急性发作,有中枢神经症状,常表现为头朝一侧弯曲,四肢划动,喜顶墙壁,一般几天内死亡。中毒初期,病猪的嘴、耳、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出现红斑。后期则出现下痢、便秘,被毛粗乱等现象。成年猪慢性发作时黏膜苍白,皮肤发痒;呕吐、流涎,后肢无力、行走困难;出现久治不愈的腹泻及啃食泥土、瓦砾等现象;间歇性神经症状。母猪一般表现为生产能力减退,如受胎率低、死胎、流产、早产、仔猪成活率低、产后不发情、生殖道炎症等。

3病理变化

猪霉菌中毒以后主要是肝脏发生病变,肝脏实质变性、明显肿大、组织坏死、颜色发黄、质地变脆,肝小叶中心出血以及间质明显变宽;全身黏膜、皮下和肌肉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肾弥漫性出血,胸腹腔积液;胃肠道出血,肠壁变薄,肠系膜水肿脱落,呈透明胶冻样。急性病例主要的特征是胆囊壁和肠壁发生严重水肿;慢性病例常常由于肝实质严重破坏和纤维化而引起肝变形,肝脏表面有灰白色区域,肺脏出血,肺的心叶、间叶表面也有灰白色区域。

4常用治疗方法

当发现猪群表现出霉菌中毒症状后应立即检查饲料,若饲料已经霉变则停喂发霉饲料,改喂优质饲料,同时根据猪群具体症状进行相应治疗。以清热解毒、除湿利水、保肝排毒为治疗原则,症状轻者防霉解毒,症状重者强力脱毒。

4.1症状轻者(无明显的体温反应和败血症状)

可适当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VC)与硒的含量,在饮水中加人补液盐、葡萄糖粉和电解多维,群猪自由饮用,以增强其抵抗力。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促进毒素排出的药物,并注意药物使用疗程,一般7天为一疗程,也可根据猪群具体症状适当调整用药时间,以达到清除机体内毒素的目的。

4.2症状重者(有明显的体温反应和败血症状)

4.2.1调整日粮营养结构,适当增加饲料中蛋白质、VC、硒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添加适量具有增强体质作用的药物,减少精料用量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4.2.2用硫酸钠或硫酸镁20~50 g,液体石蜡50~100 mL,加水500~1 000 mL,灌服,可达到稀释体内毒素,增加尿量,排出肠道内毒素的目的。

4.2.3静脉注射葡萄糖300~500 mL+25%维生素C 5~8 mL+维生素B6+具体解毒药物混合液,每天1次,根据猪群病症情况,一般连用3~4 d,同时皮下注射20%安钠咖5~10 mL,以增强猪体抗病力,促进毒素的排除。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症状对症治疗,不可盲目。同时,要注意保肝、护肾、镇静和解痉,控制继发感染,维护中枢、呼吸以及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也是中毒病症能够有效治疗的重要保证。

5预防措施

5.1饲养管理

5.1.1严禁饲喂已经霉变的饲料。

5.1.2料槽中的料应当天料当天使用完,即使有剩余也不能再继续使用,避免饲料发生霉变而不易被发现。

5.1.3每次饲喂前应该彻底清洗料槽,以防剩下的少量霉变饲料后被猪吃掉而导致中毒。

5.1.4可在日粮中适当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作为非营养性添加剂,霉菌毒素吸附剂在胃肠道与霉菌毒素结合,从而降低毒素的生物利用率和相伴的毒性。

5.1.5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处理。

5.2饲料管理

5.2.1严格把控饲料质量关,避免购入含水量高、有异味、异色的饲料,尤其不能购入已发生霉变的饲料。一般玉米、高粱、谷物等饲料水分宜控制在14%以下,大豆、豆饼、豆粕、麦类、糠麸类饲料水分宜控制在13%以下,菜籽饼粕、棉籽饼粕、花生饼粕、鱼粉、肉粉及肉骨粉含水量宜控制在12%以下。对于已经发热、结块、有异味、变色的饲料要拒绝购买和使用。

5.2.2改善饲料贮存条件,降低饲料在贮存过程中的霉变率。饲料贮存仓库要尽量干燥(相对湿度不超过70%)、阴凉、通风条件良好,地面、墙壁要有防潮隔湿板。饲料分类堆放,垛底应有垫板。新购入饲料要与旧饲料分开存放,避免造成交叉污染。要定期对饲料库进行打扫和消毒,防治虫害和鼠害。

5.2.4制定合理饲料采购计划,避免饲料因积压时间过长而发生霉变。养殖户在购入饲料时应根据不同时期猪群具体需要来确定采购计划,忌一次购入大量饲料。对于使用周期长、需要长期存放的饲料,养殖户可考虑使用适量防霉剂,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雨水淋湿饲料。

5.3轻度霉变饲料处理措施

为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对于轻度霉变的饲料,可采用暴晒的方法进行简单的除霉菌作用。轻度霉变的玉米可用1.5%的苟性钠水溶液浸泡至少12 h,再用清水漂洗至溶液澄清为止。选择有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适量添加,可以去除饲料中原有的毒素以及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新毒素,并且还有助于畜体清除体内及血液中的内毒素。经此类方法处理的饲料应与正常饲料混匀后饲喂,只能喂育肥猪,不能喂妊娠母猪、哺乳仔猪及种公猪。

5.4重度霉变饲料处理措施

发生重度霉变的饲料一般不能继续使用。即使想不浪费饲料要继续使用,也必须采取一定的脱霉措施。可在饲喂前进行过筛,或通过人工的方法将霉变饲料进行清洗,加酸、加碱和热处理等。最科学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安全的具有选择性吸附、能消除免疫抑制的复合脱霉剂。

通常情况下,机体出现霉菌毒素中毒的病症是由多种霉菌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也存在霉菌毒素同其他外界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中毒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不容易界定,且在生产实践中治疗霉菌毒素感染的方案相对笼统,也没有任何一种吸附剂能将霉菌毒素全部吸附出来。因此,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饲料的质量问题,严把饲料质量关,避免让猪吃到发霉的饲料。安全高效、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丽,王庆泽.猪霉变饲料中毒的病因分析与防控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2(6):113-113.

[2]孙伟,王勇.猪霉变饲料中毒的病因介绍及防治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2):122-122.

[3]祁化成,朱法明.猪常见饲料中毒的诊断与防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2,36(1):48-50.

[4]迟兰.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其防治[J].江西饲料,2012(3):26-27.

[5]魏巍,张举.猪霉变饲料中毒的诊治[J].湖北畜牧兽医,2012(8):36-36.

[6]李龙.猪因饲料发霉中毒的诊断与治疗[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2(10):46-46.

[7]陆嵩勇,王家顺,周爱国等.猪霉变饲料中毒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11):167-167.

[8]李淑娟.猪霉饲料中毒的诊治及体会[J].中国兽医杂志,2014,50(10):94-95.

[9]黄炳龙.猪霉变饲料中毒的防控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3):38-39.

[10]陈群.猪常见饲料中毒的急救[J].兽医导刊,2014(16):126-126,127.

[11]张晓燕.猪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治[J].农村养殖技术,2012(9):11-11.

[12]张健,周勇,杨亮宇,等.猪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6):113-114.

[13]刘利军.饲料霉变引发猪中毒的危害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5(6):129.

[14]李随,刘进辉.夏季谨防饲料霉变及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J].湖南畜牧兽医,2014(4):16-18.

[收稿日期]2015-11-05

[作者简介]李顺虎(1968-),男,陕西白水人,中专,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 8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704(2016)01-0069-02

猜你喜欢
霉菌毒素中毒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What Makes You Tired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中毒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使用铅笔会中毒吗
爸爸中毒了
《西游记》中毒记
早期霉变纸币霉菌分离与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