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初探——以英国领事馆旧址为例

2016-02-26 15:01廖元恬李欣妍
学术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领事馆领事北海

廖元恬,李欣妍

北海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初探——以英国领事馆旧址为例

廖元恬,李欣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北海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但目前对该馆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文章通过对领事馆的设立、合并、裁撤等情况进行考证梳理,分析了领事馆设立原因、业务活动及其对北海的影响,并探讨了近代英国在华领事馆的工作机制,希望对北海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近代北海;英国领事馆;设立;撤出;领事官;工作机制;探讨

一、近代英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概况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利用船坚炮利打开古老中国的国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为了争夺在中国大西南的势力范围,强迫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条约第三端第一款条例规定:“随由中国议准在于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驻扎处所。”[1](P349)北海(当时属广东)因此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4月1日正式开埠。5月1日英国人抵达北海租用海滩民房设立领事馆,并升起英国国旗。这是近代外国在北海最早设立的领事馆。自1877年至1884年的几年时间内,英国驻北海领事馆的领事官及其家属均于此办公及生活。

因英领事馆周边环境卫生状况恶劣,出于身体健康的考虑,第二任英国领事阿林格(C.F.R.Allen)于1882年花费80英镑购买北海城外的21亩土地,打算兴建新领事馆楼。1884年新领事馆楼开始动工,188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附属建筑有宿舍、接待室、厨房、小礼拜堂等。阿林格领事的继任者对它感到非常满意,认为它是英国在中国建造的最坚固的外国建筑,由花岗岩、砖、瓦、水泥来建造,任何火灾和白蚁都无法摧毁它[2](P242)。1904年5月2日,北海领事馆与琼州领事馆合并,隶属于琼州领事馆。1922年,英国驻北海的领事馆楼房被转卖。自1885年至1922年,英国领事馆在此楼办公时间长达37年之久。1928年4月后英国不再派遣领事官到北海坐镇。但直至20世纪40年代北海的领事业务仍由英国驻广州的领事代理。

二、近代英国驻北海领事馆设立的原因

近代英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的直接原因是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该条约规定开放北海等四地作为通商口岸和领事官驻扎处所。深层次原因是西方列强意识到北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此设立领事机构,有利于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侵略和思想文化渗透。

(一)北海港地理位置优越,是天然良港和便利通道,港口宽阔、水深、无礁、不冻。它处于南流江入海口之南,面向北部湾,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它外连东南亚乃至西非、欧洲,向内沿南流江、西江,经灵渠、湘江可入中原。而且北海作为连接港澳和越南的中转站,是中国大陆距离东南亚、西亚、非洲以至欧洲最近的港口之一,区位优势独特。当时英国人指出,“No port in China is more easily approached and entered than that of Pakhoi.The landmarks are conspicuous and unmistakeable.The channel is wide and deep and has no hidden danger to be avoided.The anchorage is amile and a half from the town.”[3](P317)(中文翻译为:北海地标性显著,中国没有一处口岸的通达性能与北海相提并论。该地海峡水深,广阔,没有任何潜在危险,锚地距离城区仅有1.5英里。)

(二)为了控制北海关,享受进出口特权,垄断北海的航运业和进出口贸易,操纵北海经济命脉。

清末随着北海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北海的国际国内航线得到不断开辟,共开通了8条内河运输航线和7条外海航线。而此时的北海港不设关税和厘金,更是促进了北海商业贸易的兴旺。“(北海港)无关税、厘金。货物出入,各从其便。是时即有一卡,然入口货只抽棉花、洋药,出口货只抽纱纸、八角。”[4](P3)当时的廉州府治(合浦)、钦州皆借北海为门户,因此当时的“北海港逐渐发展成为从雷州半岛至北仑河口沿岸最大的商品贸易港口,北部湾沿岸的各港口皆以北海港为海上贸易的中心。”[5]粤海关监督公布一项规定:“所有为外国人装载货物的中国华南地区的舢板,如欲从中国的任何港口驶往香港,必须在去香港之前首先在北海或广州报关。”[6](P1356)此项规定确立了北海常关的重要地位,也确立了北海在环北部湾区域对外贸易的枢纽地位,海外贸易因此更为兴旺。所以当时英国人认为,“When transit passes for the interior have been granted,and steam communication established,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trade of Pakhoiwill be considerable.”[3](P317)(中文翻译为:北海一旦获得过境免签资格,与外界开通航运,可以预见,北海的贸易吞吐量将是相当可观的。)

(三)北海是粤西的商业中心以及滇桂黔和粤西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拥有广阔的市场和经济腹地。西方殖民者以此为基地,有利于对西南地区实施政治入侵、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致使西江梗塞,而廉州湾和北海一带则相对平静,本来沿西江航道往来的滇、桂、黔货物改道北海。当时英国人指出,“Pakhoi is the port for the important city of Lien-chau,from whence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of foreign piece goods are distributed over the country lying between the West River and the seaboard.It is believed that itwill also become the great outlet for the trade of the province of Kwangsi.The trade is almost exclusively in the hands of Chinese, who tranship goods fromHongkong and Macao (chiefly the latter)in native bottoms.”[3](P317)(中文翻译为:北海是廉州地区的重要港口,连接西江和外海域,经由此处发往全国各地的外籍货品也不计其数。可以看出,北海也将会是广西对外贸易出口的大门户。此处贸易也几乎独家掌握在经由此转运从香港和澳门(主要是澳门)运来的货物的中国人手中。)因此1879年英国驻华公使Wade坦言,“Foreign trade at Pakhoiby expressing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portwas of very great importance to British trade a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artificial impediments to trademade the presence of a consul all themore essential.”[2](P239-240)(中文翻译为:北海港对英国贸易非常重要,人为贸易障碍的存在使得领事在该地区的存在显得必不可少。)

三、近代英国驻北海领事馆的业务活动

近代英国驻北海领事馆活动是为了侵略需要而展开的,业务十分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活动。

(一)政治军事方面。一是定期向本国驻华公使报告北海及其附近地区、国家的各种动态信息,采用年度报告、季度报告形式。二是协调处理与中国地方官府的关系,如逢年过节英国领事与地方官员常相互致贺,有时还设宴招待地方官员。如光绪十三年(1887年),英国举行国王60寿辰庆典,英国驻北海领事官专门设酒会邀请北海的地方官员参加。三是武力震慑,镇压盗匪和叛乱,维护辖区内的治安,保护其在北海的本国公民和法人权益。四是利用各种理由扩大侵略利益。五是代理他国领事事务,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美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德国信义会传教士在廉州(今合浦)购买一座民房作为传教场所,激起民怨,房屋被拆毁。后来德国驻北海领事(英国代理领事赛斐敕兼任)就此事电告德国政府。不久德国、英国、法国三国纷纷出动军舰前往北海港进行威逼,最后中方官府屈服,赔偿德方损失并惩戒国人,史称“廉州教案”事件。

(二)经济方面。英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其侵略利益,因此他们的业务活动很多是围绕经济而展开的。一是收集经济信息,定期以年报、季度报告等书面形式向驻京公使报告。二是控制北海关,制定一套繁杂的洋化制度,且包揽港务、船务、邮政和巡卫国境海岸线等工作,为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大开方便之门。自光绪三年(1877年)设立北海关以来,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六十多年时间内,北海关税务司一职由来自国外10个国家的48名外籍人充任。三是保护本国商行,掌控北海港航运大权,排挤北海当地的帆船运输业,开辟海外航线,疯狂推销洋货、掠夺原料。四是与其他侵略国家争夺控制北海及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扩大其势力范围,比如与法国争夺筹办北海至南宁的铁路。

(三)社会文化方面。根据规定,英国的驻外领事馆肩负着宣传基督教和保护本国神职人员的职责。英国领事馆通过兴办教堂、办医办学、赠医施药、播放电影等形式宣传西方宗教,输出西方价值观,进行文化入侵和思想控制。英国在北海的传教活动往往披上慈善的外装,如通过办医办学、播放电影、发行报纸等形式。光绪十二年(1886年),大英传教会为了在北海传播基督教,派遣皇家医学院院士和执业医生、大英传教会传教士柯达前往北海创办普仁医院(PoYan Hospital),即今天的北海市人民医院前身。这是北海第一所西医院,也是我国县、市一级最早的西医院[7]。英国还在北海建造了圣路加堂、义学堂、会吏长楼等教会建筑。20世纪初期,英国人常于宗教节日免费公开放映无声电影给北海民众观看。

四、近代英国驻北海领事馆对北海的影响

英国殖民者通过《烟台条约》强迫中国增开北海为通商口岸,并设置领事馆及其他机构,凭借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权利以及关税协定自主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操纵北海经济命脉,使北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在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奴役北海民众,当然客观上也给北海的经营理念、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带来影响。

(一)政治方面。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北海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北海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导致我国西南地区的门户洞开,便利了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如1879年,英国派员勘探北海港,绘制了北海港海图,并于1881年对外公布,使侵略者轻易获取了北海港的机密资料,肆意入侵北海港海面。继英国设立领事馆后,法国、德国、奥匈帝国、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美国等七国相继在北海设立领事馆,进行各种侵略活动。

(二)经济方面。在英国领事馆的庇护下,外国侵略者操纵了北海的海关、邮政、航运、贸易大权,为其经济掠夺提供了便利,使北海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如由洋人控制的北海关规定:“深水洋船湾泊”,“浅水华船湾泊”。洋船可以任意出入北海海面,华船则实施手续繁多的管理。同时外商货物进出口只纳税不纳厘,华商货物进出口既纳税又纳厘及炮台费,这大大便于外商搞垮华商,控制北海的贸易。自开埠以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大约有10个国家近30家洋行在北海从事经营或代理业务。洋行在北海大量倾销洋货、走私鸦片、掠夺原料,控制内河和外海航运、贩运华工出国以及进出口贸易,操纵了北海的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北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大批手工业者的破产,压制和扼杀当地民族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北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海关自光绪三年至民国21年(1877-1932年)进出口货物总值17108万关平两,入超4728万关平两,征收税费793万关平两……22年至30年进出口货值国币4624万元,出超国币2187万元,共征税费国币480万元……总的看,北海关平均税率多数低于全国水平[8]。

(三)思想文化方面。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渗透,近代共有法国天主教、英国基督教大英传教会、德国基督教“长老会”、美国基督教“五旬节圣洁会”等西方教会在北海传教。根据笔者统计,外国教会在北海设立了2家医院(英国医院、法国医院)和12家学校。这12所学校包括:小学9所、中学2所、神道学校1所;英国学校4所,法国学校5所,德国学校1所,美国学校2所。其中2所为女校。这些学校除教授中、外文课程,还开设中国经书、地理、算学、信札、体操等课程,女生兼学针黹。如今,北海只保存了大英传教会创办的贞德女校。

(四)社会生活方面。随着英国领事馆的设立和其他机构的进入,西方文化逐渐传入北海,包括电影院、照相馆、水彩画、洋文、洋话、西洋乐器等。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也开始被传入,如电报、电灯、相机、机械钟、望远镜、显微镜、X光机、打字机、留声机、锯木机、印刷机、汽车、电船等。西方近代建筑纷纷出现在北海的街头,如1905年北海城区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兴建了22座西方券廊式建筑,风格不一,用途不一,十分坚固美观。受此影响,北海开始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珠海路、中山路等骑楼商业街,从而奠定了近代北海城区的建筑格局。

五、相关问题考证

由于时隔久远,北海英国领事馆几经变迁,档案资料被带回英国,中方史书资料语焉不详,北海英国领事馆相关一些问题,如其设立、合并、撤出时间,历任领事官与其代理领事、助理以及工作机制等,值得进一步考证。

(一)近代英国驻北海领事馆设立、合并及撤出时间考证

根据清末梁鸿勋《北海杂录·原始》①记载,“光绪二年,《烟台条约》立,遂开作通商口岸。光绪三年三月十八日,英领事始悬其国旗,其至北海为最早,故其建署亦最先。”[4](P3)光绪三年三月十八日,即公元1877年5月1日。外文资料也证实《北海杂录》这一记载的准确性。据香港日报新闻办1887年出版的 The Directory&Chronicle for China, Japan,Corea,Indo-China,Straits Settlements,Malay States,Siam,Netherlands India,Borneo,the Philippines,&c.②,明确提到“The British Consul hoisted his flag on the 1stMay,1877”(中文翻译为:北海的英国领事馆于1877年5月1日正式成立)

同时结合骆惠敏③等人编著的British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Establishments In China:1793-1949(《英国在中国1793-1949年的外交与领事编制》)一书内容,我们可归纳出:1877年5月1日英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1904年5月2日北海领事馆与琼州领事馆合并,隶属于琼州领事馆;1922年,英国领事馆楼房被转卖。1928年4月22日后,英国不再派遣领事官到北海,但直至20世纪40年代北海的领事业务仍由英国驻广州的领事代理。这也说明了今人认为英国领事馆在1922年变卖楼房意味着英国领事馆撤离北海的观点是不妥当的,其真实的撤离北海时间是在20世纪40年代。

(二)近代英国驻北海领事馆历任领事官考证。根据《清季中外使领年表》所具的《英国驻北海领事年表》记载,自1877年至1922年英国驻北海领事共有17任,首尾任领事分别是何福爱(A.S.Harvey)和美哲(A.G.Major,兼琼州领事)。《清季中外使领年表》20世纪7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编辑出版的第一部有关清季中外使领的年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根据《英国在中国1793-1949年的外交与领事编制》以及《年鉴》记载,1877年11月9日英国第一任领事施维祺(W.G.Stronach)才正式抵达北海。施维祺担任北海领事期间,配备了两位助理,一位名叫T.L.布勒克(T.L.Bullock),另一位名叫何福爱(A.S.Harvey)。自1877年5月1日至1877年11月9日,英国第一任领事施维祺没有抵达北海期间,助理何福爱开放了北海的领事馆。因为依据惯例,英国领事如果有事外出、请假或者未能按时赴任的话,那么领事助理经过批准可以先抵达驻地或者继续留在驻地行使领事的权力。所以为何《清季中外使领年表》所具的《英国驻北海领事年表》将先于施维祺领事抵达北海的何福爱助理误作为英国第一任领事,而将同年11月才抵达北海的施维祺领事误作为英国第二任领事,其原因应就在此。

此外,年表从1904年开始就注明英国驻北海的领事由其驻琼州的领事兼任,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当局知道了北海与琼州的英国领事馆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不知道这两个领事馆已经合并,且前者隶属于后者。最后笔者综合《英国在中国1793-1949年的外交与领事编制》以及《年鉴》记载,明确了自1877年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驻北海的领事共15任,代理领事共 37任。第一任是施维祺(W.G.Stronach),第二任是阿林格(C.F.R.Allen),第三任是司格达(B.C.G. Scott),第四任是普莱费尔(G.M.H.Playfair),第五任是任森(O.Johnson),第六任是胡力穑(R.W. Hurst),第七任是弗雷泽(M.F.A.Fraser),第八任是倭讷[兼](E.T.C.Werner),第九任是李达礼(H. A.Little),第十任是威金森[兼](F.E.Wilkinson),第十一任是德为门[兼](B.Twyman),第十二任是皮尔逊 [兼](G.W.W.Pearson),第十三任是布雷特[兼](H.J.Brett),第十四任是伊斯茨 [兼](A.E. Eastes),第十五任是布里斯托[兼](H.H.Bristow)。

(三)近代英国驻中国领事馆工作机制略考。

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英国在中国的广州、上海、天津、南京、青岛等40个城市设立了领事馆。英国驻华的领事统一由英国王室派遣,并受到英国驻京公使的管辖。英国驻中国的领事工作人员按照实习翻译(最初级)、三级助理、二级助理、一级助理、副领事(有时也称“预备领事”)、领事、总领事等七个递增级别划分。其中总领事这一职位通常由比较大的领事馆领事担任,如上海领事馆。总领事的权力高于其他任何领事人员,仅有少数人能达到这一级别。

每座领事馆都会有一名领事,仅有个别特殊时期例外。有时候出现一些特殊情况,被任命的领事也会不在岗,例如出远门、生大病,或者因为其他领事馆的领事外出、生病等情况前去帮忙处理事务。当出现领事不在岗的情况,就会需要更多的初级职员而不是“领事级别”的人员来临时补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代理领事”这一头衔,讲的都是领事馆的临时领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临时”,有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近代英国驻北海领事馆,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在其开设期间领事仅有15任,而代理领事多达37任。

1922年,英国领事馆转卖馆署楼房,法国天主教北海教区圣德修道院收购了它。约于1936年,圣德修道院将英国领事馆旧址按原风格扩建,扩建部分作为礼拜堂。1959年,划拨给北海市第一中学使用。2014年,移交给北海市文物局管理使用。

六、保护与利用

1994年7月8日,英国领事馆旧址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2日至3日,因修建北京路,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北海市将英国领事馆旧址往东北方向整体平移55.8米。2001年6月25日,英国领事馆旧址与其他14处北海近代建筑捆绑申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得成功。2004年,北海市文物管理所(现北海市文物局)委托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编制了《英国领事馆旧址维修方案》。2005年,当时的使用单位筹措资金对平移后英国领事馆旧址进行了全面修缮,修旧如旧,保持了原有风貌。2010年,北海市文物局为其增设了消防设施,加大其安全防护力度。为了有效地保护北海近代建筑,北海市文物局委托有关公司编制《北海近代建筑保护规划》,2015年已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审批,目前正在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2014年以来,启动北海近代建筑群保护设施项目,包括环境整治工程、安防系统安装工程以及空调采购与安装项目。同时启动北海近代中西文化系列陈列馆项目,建设在相应的北海近代建筑上,具体包括领事馆(设在英国领事馆旧址)、洋行馆、邮电馆、宗教馆、海关馆、金融馆等6个陈列馆。2016年5月1日,北海近代中西文化系列陈列馆的领事馆和洋行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标志着北海市文物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初步双赢。此外,其他各陈列馆的筹备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中。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一)[M].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P·D·Coates.British Consular O fficers(1843-1943)[M]. Hong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The Hongkong Daily Press O ffice.The Directory& Chronicle for China,Japan,Corea,Indo-China,Straits Settlements,Malay States,Siam,Netherlands India,Borneo,the Philippines,&c.[M].Hongkong:The Hongkong Daily PressO ffice,1887.

[4]梁鸿勋.北海杂录[A].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海史稿汇纂[C].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5]麦正锋.近代北海港贸易地位的变迁[J].广西民族研究,2014,(1).

[6]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北海概况·历史文物[EB/OL].http://www.beihai.gov.cn/ 21/relic.htm,2016-03-10.

[8]北海市志[EB/OL].http://www.beihai.gov.cn/11724/ 2010_11_30/11724_104768_1291104358172.htm l,2010-11-30.

[责任编辑:陈梅云]

廖元恬,北海市文物局副研究员;李欣妍,北海市文物局馆员,广西北海536000

G127

A

1004-4434(2016)09-0167-05

钦州学院北部湾海洋经济与北部湾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广西北部湾地区近代西洋式建筑研究”(2015BMCA02)

猜你喜欢
领事馆领事北海
北海北、南海南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北海 美丽的地方
领事探视“征求意见稿”之我见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1936年抗战前夕的“北海事件”始末
探析我国领事保护制度的法律内涵
林则徐以烫回洋人凉
领略中国外交为民的务实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