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2016-02-26 11:55王紫色王二超任芸
科技视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展览开发

王紫色 王二超 任芸

【摘 要】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历经不断探索与实践,已开发并形成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科普资源,受到地方观众的欢迎和喜爱,然而随着国家、社会、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流动展览开发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本文尝试梳理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教资源的现状,在分析和总结问题的基础上,从创新开发模式、增加专题展示、丰富展览形式、重视展教活动和资源共建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推动流动科普资源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展览;展教资源;开发

作为我国科普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科技馆以其灵活、高效的方式,覆盖我国未建设科技馆的市县级地区,弥补了基础科普设施数量有限、辐射范围不足等问题,在目前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科普资源分布不均的国情下,有效缓解了基层科普资源匮乏的现状,推动了我国科普服务的公平与普惠。在中国科协的积极推动下,2012年12月中国流动科技馆(下文简称“中国流动馆”)项目获得财政部立项,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流动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中国流动科技馆共巡展903站,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受益观众达3734万人,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

1 展览资源现状

目前,中国流动馆主要以“体验科学”为主题,通过50件左右的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相结合,组成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流动科普资源,项目开展以来,历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形成Ⅰ型、Ⅱ型、Ⅲ型三种展教内容:

Ⅰ型流动馆,围绕基础科学,主要展示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应用,设有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数学魅力五个分主题展区,共计45件展品,科学表演3项。

Ⅱ型流动馆,在保留部分“Ⅰ型”展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健康生活、安全生活和数字生活三个分主题,向公众揭示生活中的科学,引导公众以更加健康、安全、科学的方式生活。同时增加了简易棚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可适应老少边穷地区复杂的展览条件,展品共计38件,科学表演和科学实验5项。

Ⅲ型流动馆,在Ⅰ型、Ⅱ型基础上,不仅增加“移动科普影院”,将展品数量提升至50件,同时强调展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根据场地情况进行不同组合,使展览面积在300-800m2之间变化。2014年流动馆则重点对Ⅲ型展览进行了细致梳理,优化展品展示方式及设计图纸等设计资料,并推行图纸的标准化以降低制作成本。

2 问题与反思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流动馆基本实现了“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形成以互动展品、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四者结合的展览内容,受到各地观众的普遍欢迎,也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目前流动展览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展教资源上尚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科学素养层级的观众的差异化需求;专题内容较少,缺少对公众关心的科技热点、节能环保、心理健康、航空航天等方面内容的展示,地区特色科普资源有待挖掘;高新技术展示的可靠性、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展品表现形式难以突破;展教活动重视不足,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开发过程社会资源介入不多,创新模式需要完善。

3 未来发展建议

展教资源是中国流动馆项目提供展示和教育内容的核心支撑[1],因此展教资源开发的创新能力是中国流动馆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未来中国流动馆项目开发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多地探索与实践。

3.1 建立模块化开发模式,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流动展览开发的模块化设计,是指采用围绕某一核心主题的展示内容模块分割和组织展教资源。每个模块单元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分别具有展品、活动、影视等不同的展示功能;在资源系统中,主题模块单元可组合、分解或更换。模块化设计将打破展教内容整体升级更新的模式,提供了另一个开发思路。未来流动馆的更新将主要聚焦开发新的主题展示模块,主题模块单元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实现自由组合,形成整体展览,适合不同展览面积、多种场地条件下展出,使流动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地方各省市可根据当地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和需求、已有的场地大小,在已有展示内容模块中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数量,组合形成整套展览,充分实现按需配置,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需求。

3.2 关注社会热点,增加本地特色,研发专题展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目标中提出,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在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综合地方的需求和国家的规划,今后流动馆展教资源开发应重点向航空航天、身心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当今世界热点科技问题拓展。在传承经典基础科学展示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聚焦社会热点,将前沿科技作为展示亮点,一方面增加地方特色展示内容,增强展览对当地民众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看点”。同时,借鉴国外流动展览的策展思路,设计真正的故事化、主题式的专题展览模块,采用主题故事引起观众的兴趣,将学科综合知识或科学方法进行结合,营造环境氛围,引导观众探究。

3.3 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丰富展览展品表现形式

随着国家加大对科普产业的重视与投入,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2]、人脸识别[3]、智能机器人[4]等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引起了很多科研院所的关注,为流动科普展品创新带来强大的推动力,然而流动馆的流动性为高新技术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成为未来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2015年7月,由中国科技馆联合部分企业、科研院所等申报的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馆展品创新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5BAK34B00)获得科技部立项资助,国拨经费2231万元,项目主要通过对基础科学原理解读与探究、高新技术互动体验、机器人技术互动展示等系列展品关键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拓展公众互动体验功能,丰富科技馆展教资源,这将有助于攻克部分前沿技术应用的难题。

国外流动馆的展览设计起步较早,尤其在主题流动展览和展示形式上都已形成一定的特点。我们应积极收集和研究国际上的优秀案例,吸取好的经验为我所用。2012年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工作启动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科普硕生们,也在积极尝试将现代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流动馆的创新研究,这将为探索更加新颖、更具特色的、适合和满足流动需求的展览展示形式打开了大门。流动馆在展览形式设计上期待更多突破,结合前文所述主题模块的开发思路,将流动馆展览开发视作微型专题展览的开发,围绕主题,采用互动展品、活动、影视、多媒体、艺术形式、静态模型、环境设计等多种展示形式与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诠释主题,使展示整体氛围感更强,主题更加突出。

3.4 重视展教活动的策划组织,充分实现展教效果

关于教育活动与展品的关系有过很多研究与探讨[5-6],但在展览开发项目操作中教育活动与展览并未达到实质性的融合。对于流动馆这类巡回展览,可以考虑以策划一个科普传播活动的思路策划展览,对于展品硬件无法更好表现的本地化、特色化内容,通过活动中表演者的演绎和与观众的现场互动,传递展览想要表达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今后流动馆教育活动一方面需加强对地方活动策划、组织和开展的培训,通过活动融合地方科普宣传需求、展示本地特色、提升展教能力;一方面积极引导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试点高校的科普研究生们,将流动馆教育活动开发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实习体验项目激发和带动地方展教活动的创新。

3.5 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创新科普资源开发的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科技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创新[7]”就颇具意义,将外部展览创意和外部市场化展览研发的作用上升到和的内部研发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不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基础展品的研发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技术支持、委外研究、技术合伙等合适的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的科普资源,只有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各方深度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流动展教资源的创新发展、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发展。为鼓励展品创新,丰富展览内容,中国科技馆8月底启动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研制项目的申报工作,面向社会征集展品创意,迈出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投资巨大,建议今后对重点高新展示技术、展览形式设计、科普影片成果转化等成立专门项目,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流动科普资源研发与建设平台。同时组织行业交流会议,就当前开发中的先进理念、技术、做法以及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等共同研讨,形成行业齐心推进的局面。

4 结语

中国流动馆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展教资源开发体系和模式,也积累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教资源,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科技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基层观众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今后流动馆资源开发应仔细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新设计思路和展览形式,挖掘鲜明特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开发体系,提高流动科普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流动科普设施子课题组.我国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发展研究[R].中国科技馆,2014.

[2]李锋.混合现实技术在科普展示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246-248.

[3]田锋.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人脸卡通化科普展品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08.

[4]赵姝颖.科普中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探索[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4(1):37-41.

[5]常羽.科技馆教育活动组织过程的思考[J].科技馆(中国科技馆内部刊物),2009(3):20-22.

[6]王翠,刘迪.科技馆展览教育活动设计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2014(2):17-17.

[7]王圆圆,刘国新,李霞.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R].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2010.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展览开发
艺术作品传播设计的思考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