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职业认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分析

2016-02-27 06:03王金风魏冰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个体职业研究

王金风,魏冰

警察职业认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分析

王金风1,魏冰2

(1.新疆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13;2.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目前,国内的警察职业认同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学者和研究成果推动这一研究主题的发展。通过对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内容和变量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澄清警察职业认同内涵,明晰各研究变量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有效的测量工具和实证分析是当前警察职业认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理论创新,并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以推动警察职业认同研究。

警察;职业认同;研究现状;发展趋向

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暴力恐怖活动愈发频繁猖獗、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复杂化和严峻化的现状,公安工作正在遭遇更为严峻的挑战。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民警在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安宁和人民安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警察这一典型的专业技能型的特殊社会群体,其心理诉求与工作动机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其职业行为与个体生命、财产、权益密切相联,其职业认同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警察职业认同是警察职业化发展和获得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警察职业认同研究不仅有助于警察群体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的职业心理角色定位、职业认知状况及职业认同内涵,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公众对警察职业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还原警察工作的职业特点。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基础、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希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推动这一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一、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基础

警察职业认同研究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其研究基础是不同学科对认同、职业认同的研究发展,以及警察职业认同的认识和界定。

(一)认同的研究背景

“认同”的概念最早源起于19世纪末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Frued)关于病理性防御机制的阐释。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认同理论,全面阐述了认同与心理发育、人格形成的关系,“认同”成为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认同是指主体同化、吸收其他人或事,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与弗洛伊德强调认同在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过程中的机制性特征不同,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Erikson)从认同在人格发展阶段中的功能性特征出发,提出了“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的概念,其核心和本质是“自我同一性”的整合问题。他认为自我认同是社会个体对自己的内在本质、理想信念及其他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和较为全面清晰的意识,也就是个体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它包含着个体对其意识形态、角色和价值观的承诺。对于认同的内涵,后来的研究者们也主要从心理机制特征和功能性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国内的认同研究刚刚兴起,有不少学者,如张向东、张春兴、杨筱、沙莲香等都对认同的概念、内涵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①张向东.认同的概念辨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3):78-80.沙莲香认为,认同是解释人格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从而维系人格的统一性和一贯性。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较大的层面上,也有少数涉及教师、护士、记者等具体职业的认同研究。

从学科分类来看,认同理论主要有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理论取向,社会学的认同理论以符号互动论为基础,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德、库利、斯特莱克等;②当代社会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乔治·米德(George.Mead),在其《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阐述了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心灵、自我与社会并非相互分离的结构,三者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运用符号进行人际互动的过程,心灵是基于自我互动基础上的社会过程的内化。这一理论成为社会学认同的基础。心理学对认同内涵的探究较早,但系统的社会认同理论的形成却在社会学之后,包括亨利·泰费尔(H. Tajfel)和约翰·特纳(J.Turner)等人关于知觉的社会因素、社会信念、偏见与歧视等方面的早期研究,以及后来特纳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自我分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③约翰·特纳(John Turner)与亨利·泰费尔(Henry Tajfel)在20世纪70年代,共同创立了社会认同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我归类理论,这一理论从崭新的视角阐释了个体如何融入群体的过程及形成集群行为能力的机制。参见《自我归类论》,[澳]特纳等著,杨宜音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这些研究强调了作为社会建构的自我的社会属性,认为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认知需要通过分析他们如何建构自己和他人的认同来实现。

综合以上观点,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他人人格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学习,或通过吸收和内化其他人或事,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认同的对象是理想自我或应该自我,可以是某些特定实践活动,如职业角色、规范等,也可以是个人所赏识、认可或接纳的他人或事物。认同的本质是认同主体与认同对象之间通过整合达到“一致”“协调”和“同一”的过程与状态。

(二)职业认同的研究视角

“职业”是人类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角色类别,与人类需求密切相关,强调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明确的社会属性。职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发展而来,其范围和对象已大为缩小和具体化,指向个体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涉及的是个体与所从事职业的“同一”和“协调”的状态和过程,特别强调个体吸收内化的过程。随着职业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职业认同的社会性愈加凸显,个体对职业角色的社会定位与价值认知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职业相关的自我认同在个体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发展成为对特定职业的认同。与此相应,职业认同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研究。

1.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认同

心理学角度的认同重视个体的内在情感体验和内在价值的形成过程,通常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正向的、肯定性的评价。尽管同样出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由于研究者们研究指向性不同,对职业认同的看法和表述亦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偏重“结果”,一种则偏向于“过程”。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Holland)④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职业指导专家,于1980年编制出版了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我的职业情境量表”(My Vocational Situation).把职业认同看作是个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所长和职业价值目标等方面的较稳定和清晰的认识,强调职业认同是个体认识的结果,具有相对稳定性。荷兰莱登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梅耶斯(F.Meijers)则认为职业认同是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概念,个体通过其将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价值观念与可接受的职业目标联系在一起,强调职业认同是个体认识的动态过程,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这种重视认同形成过程的观点对后来的职业认同研究有较大影响。无论是侧重结果还是过程,这些观点都从心理认识发展和内在人格构建的角度出发对职业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概括来说,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认同研究侧重于个体通过认知的选择与加工及学习模仿等,逐步内化并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观的内在过程。

2.社会学视角下的职业认同

社会学取向的认同理论从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出发解释自我产生的过程,认为认同是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和社会规范的认识和反映过程,因而更多地强调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认同,关注群体意义上的心理归属感和稳定感。社会学认同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角色认同(role identity),即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参照特定群体将他人或社会认知内化为自己行动的社会化过程。职业认同也就相应界定为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它是用个体或职业群体成员特定的行为或倾向来描述一个职业群体特征的心理变量。Moore和Hofman从认同的内容出发,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职业角色是重要的,有吸引力的,与其他角色是融洽的”。由此可见,社会学角度的职业认同研究重视分析某一职业群体所处的人际文化和工作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强调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群体归属感和职业角色认同的影响。

(三)警察职业认同的认识与界定

由于心理学与社会学对职业认同所持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导致两者对职业认同的界定也存在不同。前者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从内心的接纳和认可,并对该职业的各方面都存在积极的感知并能做出正面的评价,而后者则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目的、社会意义、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内在认知同外部社会对该职业的评定一致。作为一种社会化职业,警察职业集个人理想信念与公众社会期待于一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吸收、内化,从而形成稳定深厚的职业情感和积极职业价值感在警察职业认同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人际与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警察职业认同,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揭示警察职业认同的概念、结构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职业认同内涵的探讨,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警察职业认同是警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积极的态度、正向的情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在接纳,并符合公众对警察职业角色的期待。换言之,一名职业认同水平高的警察能够感受警察职业带给他的成就感、满足感,角色定位准确。与此相反,低职业认同水平的警察在工作中则可能表现出角色定位不清、角色失调与冲突,甚至产生行为偏差,由此影响到警察职业形象和执法服务效能。

二、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一)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方法

国内关于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如访谈法,文献法等。何睿等对内地、港澳台地区警察职业认同建构的比较研究①何睿,于洋.基于公共关系视角的警察职业认同建构——港、澳、台与内地比较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1-17.、李欧对警校体改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等均以访谈法为主②李欧.公安院校体改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7):181-184.。这些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探查个体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动态,识别影响职业认同的某些重要因素,逐步使职业认同的概念和结构清晰化。在定量研究方面,由于目前对职业认同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认识,而且涉及警察职业认同结构及认同状态和水平的研究较少,因而研究者们在测量角度和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当前采用最多的是涉及职业价值、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的三维度或四维度量表,如四川警察学院的张佳佳等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从职业意愿、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等四个维度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的测查分析。

(二)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内容

从现有文献看,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特征描述、影响因素分析和提升途径等三个方面。多数研究者认为警察职业认同具有能动性、动态性和多元性三大特征;而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来自实证研究的支持,研究者们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或总结影响警察职业认同的因素,如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组织环境及社会环境因素等;与影响因素相对应,对提升警察职业认同途径的探讨也主要围绕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发挥警察自身主观能动性、营造人性化的组织氛围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加以阐述,但这些对策和途径的现实可操作性还值得商榷。

(三)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变量

1.警察职业认同的前因变量

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警察职业认同的前因变量一般归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因素,分为个体人格因素和个体经历因素。个体特征因素包括警察的性别、警龄、学历、警种、心理特质等方面的内容,而且随着个体特征的不同,警察职业认同的水平也有所不同。如张佳佳关于性别与认同水平关系的研究发现,警察院校男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于洋、何睿等认为警察的心理特质对其职业认同水平也会有较大的影响,如好恶、情绪、意志、专业素养等都对警察职业认同水平有较大影响。徐玉明等对警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责任感、独立敢为、人际开放、情绪性和机警性等人格特质应与警察职业具有较高的匹配度。个体经历因素是指警察个人在家庭成长和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对职业认同的建立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如在公安院校的专业学习经验、公安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对所经历事件的不同认知理解等。研究指出,这些个体经历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或弱化警察职业认同水平。

二是环境因素,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宏观方面的环境因素如社会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执法环境等的相互影响作用,都会对警察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产生影响。此外,警察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公众的社会期望、社会支持等也会影响警察职业认同的形成。组织环境因素主要涉及对工作条件、组织管理方式和政策、工作压力、警营文化、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分析探讨。相关研究表明,以上因素均对警察职业认同水平有较大影响。如曹卓等提出,工作压力与现实待遇的反差、人性化不足的组织管理方式和警察文化的匮乏,都严重影响着警察的职业认同感。

2.警察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

对警察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倦怠、离职意向、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职业承诺和工作压力等方面,多为相关研究。霍尔等(Hall&Chandler)在一项关于职业认同与心理成功关系的研究中指出:职业认同能够赋予个体使命感和责任感,高职业认同水平的个体更能够感受到这种“召唤(calling)”的力量,会更加喜爱和认可所从事的职业,并积极投入,获得心理上的成功(Psy⁃chological Success),提升自我效能感,而心理上的成功感正是推动个体致力于自身职业取得外在成功的精神激励。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则更加体现了职业认同的意义,有研究发现,高职业认同水平可以帮助警察克服恶劣的工作条件,增强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减轻离职倾向,其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离职意向呈显著负相关。

三、警察职业认同研究发展趋向分析

(一)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作为对职业领域内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探索,职业认同越来越被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内的学者们所关注,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及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不乏一些较深入和有影响力的成果,这无疑从纵深层次上推动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然而与之相关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深化和完善。

从理论层面来看,现有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们选取的支撑理论框架不同,对职业认同的概念和理解各有侧重而不统一,导致了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引起变量混淆以及测量方法不统一。尤其是目前国内对于警察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更是存在内涵认识不统一、结构不清晰,以及借鉴西方研究成果时存在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目前为止,国内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开发基于严格统计意义上的警察职业认同测量工具并不断开拓研究空间,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而这大概也是在涉及警察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研究中,鲜有学者采用实证分析的重要原因,因为在实证研究中,测量量表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从实践应用的层面看,对于职业认同的研究国外相对成熟,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如为就业指导、职业发展等提供理论支持和咨询指导等,而国内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则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针对特殊职业的实践应用更是需要加大力度。

(二)未来研究趋向分析

1.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在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警察职业认同研究中,基本是对一些个人特征所作的简单描述统计分析,而对于警察职业认同与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等问题涉及较少,关于警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子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更为缺乏。由于警察所担任的特殊社会角色及目前所处的执法环境,其组织环境、职业地位、职业形象等如何影响其职业认同形成的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结合不同学科(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因此,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不仅需要加强理论探索和创新,而且需要大量、系统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拓展和提升。

2.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的警察职业认同研究虽然只有少数研究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但是为下一步研究发展提供了思路。目前为学术界主要采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探查个体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动态,并识别影响职业认同的某些重要因素,逐步使职业认同的概念和结构清晰化。但要准确弄清职业认同与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变量之间关系的程度和方向,定量研究(如纵向比较研究和相关关系研究)则会更为有效。在当前国内警察职业认同研究的初步阶段,需要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研究,进一步开发出有效的测量工具,为有效地开展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支撑。这些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应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向。

3.注重本土化研究与实践应用价值

由于文化、地域的特殊性,国内警察职业认同研究不能照搬或简单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必须立足本国国情,考虑价值观、本土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差异,通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重新审视警察职业认同与重要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到可行性提升路径。例如,新疆的警察职业认同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选取、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技术手段的使用等方面都要充分注重本土化和实践应用,既要重视新疆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并存的区情,更要考虑“三期叠加”的严峻态势,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战略部署要求。

[1][美]卡尔文·斯·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包华富,陈昭全,杨莘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Schaible,L.M.The impact of emotional labor,value dissonance,and occupational identity on police officers levels of cynicism and burnout[D].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2006:8-12.

[3]Erikson,E.H.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68.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5]Tajfel,H.&Turner,J.C.A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M].In W.G.Austin&S.Worchel(Ed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onterey,CA:Brooks-Cole,1979:10-25.

[6]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4):46-47.

[7]吴适可.职业认同的概念、测评工具以及研究综述[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4,(1):8.

[8]Holland,J.L.,Daiger,D.C.&Power,P.G.My voca⁃tional situation[M].Californi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0:1-5.

[9]Meijers,F.The development of a career ident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1998,20(3):191-207.

[10]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1.

[11]Moore,M,Hofman,J.E.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ruc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J].Higher Edu⁃cation,1998,17,(1):79.

[12]张佳佳.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3,(3):119-125.

[13]于洋,何睿.论警察职业认同[J].政法学刊,2008,(5):99-102.

[14]徐玉明等.警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3.

[15]李欧.我国警察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云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2):127.

[16]曹卓,孙菲菲.警察职业认同感探析[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49.

[17]Hall,D.T.&Chandler,D.E.Psychological suc⁃cess:When the career is a calling[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26,(2):155-176.

An Analysis of Status and Trends in Police Professional Identity

Wang Jinfeng1,Wei Bing2
(1.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Department,Xinjiang Police College,Urumqi,Xinjiang830011,China; 2.Northwest Minority Research Center,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20,China)

Nowadays,the research of police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China is in its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A lot of researchers and output are needed to improve the topic.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n research,background,method, content and variable of police professional identity,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bles will be clari⁃fied.Lacking of effective measuring tool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re the main problems.Mor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hould be done psychologically and sociologically,and be put into localized practice.

police;professional identity;Research Status;trends

D631.1

A

1672-1195(2016)03-0043-(05)

责任编辑:王梅

2016-12-10

该文系2015年度新疆警察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新疆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研究”(2015JYSKQN09)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金风(1977-),女,新疆伊宁人,新疆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魏冰(1982-),男,甘肃敦煌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doi】10.3969/j.issn.1672-1195.2016.03.009

猜你喜欢
个体职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