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

2016-02-27 06:26
学术交流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化

韩 林



学术会议综述

第二届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

韩林

2016年8月9—11日,第二届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锦州市召开。会议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社科联等联合主办,由辽宁省古代文学学会、中国武侠文学学会、渤海大学文学院、大连大学科技处等承办,收到论文80余篇,60余位专家学者和《文学遗产》《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民族文学研究》等期刊界代表出席了会议。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李世萍认为,《左传》引谚入史,雅俗共赏,为史书注入了鲜活生命力,也为后世带来新的史学精神。许外芳介绍了何若瑶《春秋公羊传注疏质疑》的学术成就及其不足。孙希国以郭店楚简《老子》《五行》为中心指出早期儒道关系较紧密,并不像后世认为的绝对立场上的对立,儒道并行不悖是当时楚地文化圈的真实情况。姜军委认为春秋时期图书档案成为施政、传授学问的工具,影响了私家著述。管宗昌、杨莉梳理了《吕氏春秋》辩证思想体现,认为该书由此具有超强的容纳力与公允性。王莹分析了帛书《二三子问》如何以施政艰难来表达重德及忧患意识。王宪昭认为《史记》神话母题并非客观历史,但蕴含着“文化真实”即对历史文化精神的正确表达与合理解释,司马迁实事求是,试图找到对待神话传说的方法论。熊明梳理了西汉经学家夏侯胜的生平行迹。杨允指出汉文帝、武帝诏书也体现出个性、素养和感情。周哲达以马克斯·韦伯理论分析了传统文化敬天而不事天、重义而不废利的态度。鲍震培从“器以载道”理念解读了器物赋体现的器物文化观念。范英梅系统地讨论了乐论“物感”说的形成与流变。

魏晋六朝唐宋文学研究。刘跃进强调了“建安风骨”的历史内涵及诗人的时代选择,进一步发掘了其中真情实感、善良愿望体现的文学生命与价值。孟庆丽阐发了中古诗歌赋化的“写物图貌”“卒章显志”等诗歌演变轨迹。王少良指出《文心雕龙》在文学史源头上确认了民间文学地位。杨荣祥指出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媒介促进了中古佛教能快速中国化。黄大宏探讨了“立象以尽意”作为唐传奇虚构叙事艺术原则的思想渊源。房锐将《王氏闻见录》作为认识前蜀覆亡历史与文学创作的史料。舒红霞等梳理了古代女性边塞诗的依据、源流。段永升注意到香意象与唐诗结缘,拓展了唐诗的题材和内蕴。刘林魁考察白居易一生有四个时期炼过丹药,其道教信仰由此而起跌转变。陈勤娜归纳了《龙筋凤髓判》版本及其演变,以此作为唐人判文研究的基础。张勇指出宋代城市商业化导致了说话的商业化,后者繁兴造就了中国白话小说的崛起。徐定辉探究了苏轼诗词中体现出的道禅情怀,揭示出诗人执著于生存本真、追求独立自由的生命精神。崔银河、郭建飞由苏轼的广告诗探究宋代的广告文化及其所挟审美感召力。杨景龙分析了蒋捷《竹山词》骚意曲趣等破除门户、自具面目的开放词风。赵继承指出文化观念和数字信仰是促成诗歌形制改革的因素。张进德等介绍了宋元话本小说的城市空间价值、经济学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元明清文学研究。齐慧源考察了孔平仲《续世说》的编撰思想。宋巍阐述了宋元散文道艺充实、“以实为美”的价值追求。陈颖强调钱钟书“才与学”之论体现为一种综合性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段庸生梳理了文言小说题材采录、连缀编次等创作理论。卫绍生辨析了《三国演义》对草船借箭故事的改造。陈文新从武侠小说的视野重新解读《水浒传》。任辉认为《水浒传》忠义孝悌精神特质之外,是基本生存条件的强烈追求。田同旭指出石君宝确为从盖州进入中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女真民族元曲家。李成阐发了元杂剧对官吏贪腐的揭露。潘殊闲总结了郝经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传播。王前程指出前人认定《红梅记》本元代小说《绿衣人传》并不确切。宋伟论述了谢榛的天机造化论、对创作的情与景、虚与实等辩证分析与阐释的诗学理论。潘晓玲通过对冯汝骥生平、性格与诗作《西玄集》进行钩稽,窥视出明中叶关陇地区乃至整个诗坛风貌。张慧琼概括了唐顺之散文作品在命意高远、睿智思辨、“本色”上的风格特征。张桂琴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探讨了郑燮人生观、诗学观对魏燮均的影响。高明峰揭示了江藩为人秉性及学术素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刘相雨从《醒世姻缘传》妇女香会组织的特点、过程,揭示其民俗色彩和果报观念。郭艳分析了《聊斋志异》对魏晋南北朝志怪梦境诸类型的世俗化、复杂化新发展,使时间呈现空间化。王军明阐释了李渔《十二楼》儒家经句引用与风情闲话的对立,双构叙事引出道德困境下不同的伦理诉求。赵秀丽分析了《情史类略》对才女褒贬两极化趋向成因。韩林探究了武则天形象妖魔化的过程及成因。曹金钟探讨了《红楼梦》人物性格上善恶美丑的复杂矛盾、阴阳互转及虚实相生的辩证法特质,并将其与小说结构、形象系列、人物年龄设置等系统统观。王颖认为《红楼梦》因“主情”、“民主”、对传统伦理与科举制度批判等思想,带有强烈反传统色彩。苏萍将香菱与黛玉、可卿命运联系起来,揭示《红楼梦》“千红一窟”的悲剧意蕴。马晓腾从接受角度解读秦可卿的符号性角色与“情”之内涵、曹雪芹的不同人生寓意,来揭示《红楼梦》内涵。王丹从不同文体交互、梦境与现实交织、情节与性情结撰等方面,展示曹雪芹的哲学矛盾理念和独特笔法。常新论及以康海、王九思为代表的士人对关中演剧和明代戏曲发展的影响。安稳、王立分析了清代戏曲中周遇吉守城护民的英雄叙事,认为其具有忠孝爱民的人文特征与战神崇拜结合的文化取向。刘鹤岩重申了晚明党争与晚明政治小说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刘卫英概括了明清小说动物精灵母题的实用性、智慧化、人伦化及某些特殊功能,追溯了该母题佛经来源及传播演绎。童李君追溯了吴地报人与弹词的渊源,指出其在弹词商品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文学与地域文化、神秘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曾大兴倡导挖掘文学作品地理空间要素和文学景观的文化内涵。周文业力图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库构建中国文学地理学信息平台。张志全通过巴蜀地区赛会迎神仪式渊源、变化,揭示其与戏曲表演的内在关联。孙丽娜以安史之乱为界,分析了公元712—805年唐代诗人创作地理分布的特点与变化。王守亮分析了《水浒传》神意叙事同弘扬忠义主题的关系。董国炎强调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多民族交流融合推进了文学艺术内涵的丰富,对深层文化心理认同有重要作用。刘大先倡导将“中华文学”进行历史化、政治化的综合性研究,突显文化建设的公共性与现实价值。王立、陈立婷阐发了明清“窃印、还印”母题的套路、宗教辟邪功能、民俗记忆特征及官本位核心。曹萌以诗、书、《史记》传播为例描述古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林喦认为外来强势文化与大众文化普及尤其是民族文化自卑感,造成传统戏剧衰微,应总结、思考元杂剧人文精神结合现代文化发展。靳瑞霞以叶广芩、严歌苓、阿袁三位女作家对古代文学叙事的借鉴,考察古代文学经典在当代中篇小说创作中的意义转化及再生成问题。高日晖以人民美术出版社26集《水浒传》连环画对原著必要、有限度删改,讨论其对文学经典改编的借鉴意义。韩洪举从地域文化视阈谈李渔的创作及理念、研究成果等在日本和韩国的传播与研究现状。马达、张弦生对中越文化关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深度梳理,指出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改进予以展望。辜美高阐述了新加坡小说《情人心脏》的文类横植、移植的创作方法。张芳分析了近代韩国金东仁小说《船歌》《土豆》的宿命叙事及文化内蕴。王志钢多方面分析了山本北山诗学“清新”思想,寻究中国诗论对日本的多重影响。

在期刊与作者互动活动中,刘跃进、姚申、刘大先、黄大宏等分别代表《文学遗产》《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民族文学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谈了各自期刊的特色要求等,并回答了与会学者提出的问题。

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曹金钟孙琦〕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