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探索研究*

2016-03-01 15:11董西红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大学生

董西红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121)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探索研究*

董西红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121)

摘 要:近几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坚持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不断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职业能力

受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每年大批量的大学生毕业,他们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为了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本人从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分析

1.理科毕业生就业优势相对明显

当前中小微企业迅速发展,需要一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电子商务、汽车检修等实操性强的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就业相对容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相对较高。文科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偏重理论,基本的岗位实践技能缺失,就业岗位空泛,就业形势比较严峻。[1]

2.工作创新能力缺乏

虽然各高校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吸引着一部分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各专业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疲于应付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对专业前沿和自身发展没有关注,得过且过。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自身业务素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潜在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思进取,知识守旧,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这不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后在工作中故步自封,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影响着大学生的长远发展。[2]

3.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

高校在增设专业时不考虑教学设施及教师资源的短缺,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特色,课程设置前后没有构成科学有机的体系,导致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或者教材之间重复太多,有的院校根据教师能任教的课程设置,专业技术前沿课程没有教师胜任就删除,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岗位技能缺失,毕业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4.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价值取向失衡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很多高校迫于形势的压力相继开设了《职业发展与规划》、《就业指导》等指导课程,但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的师资是辅导员,他们也是刚毕业没多久,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阅历,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忽视诚信树人教育;同时学生认为职业指导课不是专业课,思想上不重视。毕业求职主要考虑工资福利待遇,工作轻松舒适程度等情况,对自身定位高,不考虑个人未来发展的空间。工作上自身利益为重,不顾全大局,缺乏爱岗敬业精神。这样的学生不被企业看好,迟早被企业所淘汰。

5.高校社会化实践深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岗位竞争力不强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仅看学历,更看重的是实践技能。但是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于加强。实训场所、实训设施的严重缺乏,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践技能低下,整体实训装备水平低,势必影响实训实习的质量。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和顶岗实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训资源管理跟不上,致使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还不如低学历的普通工人,失去了就业竞争力。[3]

6.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缺乏,就业稳定性差

当前90后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校学习期间有手机和电脑作伴,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环境中度过,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集体活动懒得参加,不愿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失去了团队合作能力。毕业后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面临着新的人际关系和新岗位,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者与人合作不好就会受排挤,遭到用人单位的批评或者辞退,就业稳定性差。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需要国家、学校、个人共同努力,尤其是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推进校企合作,认真落实职业规划和全程就业指导的各项具体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改善就业质量。

1.国家和社会层面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大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改善实践办学条件。坚持市场导向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就业、创业的利好政策,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搭建平台,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包括对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照顾等,鼓励高校老师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研发,不断丰富专业技能,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共赢。[4]

2.高校层面

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坚持职业能力导向,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将课程优化设置作为接入点,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全面探索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

(1) 贴近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可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调整专业结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共同建设实践基地,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打造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又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2)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岗位技能

高校在专业建设预算时要增加实训平台、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的预算资金,有规划地建设满足学生实训的基地,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实训师资团队,为学生实训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另外,行业资格证书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实力的一个因素。因此高校在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中要融入资格考试的知识,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实现职业资格与岗位准入证的对接。

(3)扎实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紧跟社会需求,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高校要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对大一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结合所需专业设计个人职业规划,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创业就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排忧解难,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就业心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大学生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高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顾全大局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

(4)建立强有力的就业工作保障制度

高校应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制度,开展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建立网络就业信息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及时安全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就业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培养求职能力,掌握应聘技巧,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3.大学生自身层面

(1)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要了解就业现状,明确自身的就业优势,充满自信地迎接挑战。在应聘时要看用人单位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重点考虑个人的成长发展,不要过分看重单位的性质,工作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在就业过程中克服自卑沮丧、浮躁等消极心理,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2)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要虚心学习,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学会与人合作,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逐步从学生过度到一名称职的职业人,实现自身价值,圆自己的职业梦想。

(3)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大学生要明白:就业竞争力强弱关键是实力的较量。因此要合理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增强就业的筹码。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锻炼自己,丰富实践经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军,颜晶晶,罗文雅.谈示范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 (05)﹕36-38

[2]屈善孝.以实践原则为指导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7-48

[3]王霄,刘宇雷,沈雪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4):33-35

[4]李晋丽.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3).

董西红(1971-),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会计学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2015-JKGHYB-0722)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地方院校项目驱动式企业化外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