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类型的泛化与新媒介的发展

2016-03-02 05:5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体媒介文学

蔡 青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新闻系,湖北 襄阳 441000)

文体类型的泛化与新媒介的发展

蔡 青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新闻系,湖北 襄阳 441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介不断出现,这些新媒介凭着无纸化、方便快捷、传播速度快等显著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这种新型传播媒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以文字为载体、以纸张为记录形态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形式的产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脱离纸、笔和借鉴原有文学文体的情况下进行“文学创作”,推动了“微博体”“生活体”“甄嬛体”“假想体”“玛雅体”等网络新文体的出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出现给传统文学文体的类型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随着原有文学文体与网络新文体不断相遇并发生碰撞,文学文体与网络新媒介之间逐渐形成了多方面的联系,进而导致文学文体类型的泛化。目前,这种新媒介发展背景下文学文体类型的泛化引起了各界文学作家、专家、研究学者的重视,对于新媒介给文学文体类型泛化带来的影响、文学文体类型泛化与新媒介发展的关系,以及未来文学文体类型变化和趋势看法不一。因此,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笔者将以《文学文体类型的泛化与新媒介的发展》为题,在大致了解现有文学文体类型和新媒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文学文体类型泛化与新媒介发展的关系、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文学文体;泛化现象;新媒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核心载体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对文化发展而言的。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是在促进各地区、各国乃至全球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极大的传播作用。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文体类型泛化的影响。然而,关于这一影响对文学文体类型的保护和发展是具有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纷纷从不同方面或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随着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的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于上述原因,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学文体类型泛化和新媒介发展的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为文学文体类型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本文以上述内容为研究背景进行了“文学文体类型泛化与新媒介的发展”研究,并试着在新媒介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提出有利于未来文学文体类型发展的建议。

2.研究意义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文体类型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现象也越来越多,新媒介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文学文体类型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同时,也必将对文学文体类型的自然演变造成一定的冲击和破坏。通过对文学文体类型泛化与新媒介发展的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和总结现存和潜在的新媒介对文学文体类型的正面及负面影响,为今后文学文体类型的保护与创新提供“对症”的建议或意见,为新媒介不断发展背景下文学文体类型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此外,这也能够为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和进步提供一定的保障。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对文学文体类型泛化和新媒介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章为文学文体概述部分。主要对文学文体的分类依据及分类意义、类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文学文体泛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从而为后文研究文学文体类型泛化与新媒介发展的关系奠定基础。第三章为新媒介发展现状的分析部分。主要对新媒介的定义及种类、新媒介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为文学文体类型泛化与新媒介发展关系的分析。主要从新媒介发展对文学文体类型影响的角度和新媒介发展背景下文学文体类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第五章为对策部分,主要对新媒介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文学文体类型的应对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探究。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第四章中的发展趋势对新媒介发展背景下未来文学文体类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也可称为历史文献法,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对现有资料、文献进行收集与研究分析,并从这些文献资料中选出相应的信息,为完成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通过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平台,查找了许多关于文学文体类型和新媒介发展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资料对文学问题类型和新媒介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并借鉴了其中一些优秀的理论,为分析二者的关系和新媒介发展背景下的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现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归纳总结法。通过对比分析一些学者关于文学文体类型的泛化与新媒介发展的资料,以从中归纳出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的主要原因、新媒介发展的现状,为研究新媒介发展背景下文学文体类型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基础。

二、文学文体概述

(一)文学文体的类型

文学文体指的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的一种称谓。其中,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1,2,3]文体是指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

1.分类依据及意义

文学文体是文学文本存在的基本形态和表现形式,是文学发展相对成熟、文学观念趋向自觉、文学理论逐渐完善的标志。一直以来,文学文本体裁,即文学文体的分类问题都受到各界的重视。

目前,文学文体的分类主要包括“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三种划分依据。其中,根据文本的语言形式的不同,中国传统的“二分法”将文学文体主要划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型;而以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为依据,西方亚里士多德的“二分法”将文学文体划分为史诗和戏剧两大类型。西方亚里士多德后又以其之前的划分依据为准,采用“三分法”将文学文体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个类别。[4]此外,“四分法”方面,我国以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题材选择和形象塑造的特点、文本的语言特征和体制篇幅为依据,弗莱以文学文本的表现方式、展示方式为划分依据,均将文学文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5]

体裁分类理论的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体裁分类理论把具体文本放在文学的范式、惯例的背景上加以研究,在具体文本的批评阐释与文学整体的理论框架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有关体裁分类的理论因此成为对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之外的第三种研究成果的结晶。具体文本中,各成分的结构意义只有与体裁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文学理论研究必须以体裁这一文本的规范化的形式来统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与阐释,作为建构理论的出发点与根据。因为,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活动中,作者和读者的行为都要受体裁的规范和制约。

对文学文体的分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体现了文学文体划分的总结性和前瞻性、理论性和差异性。其中,总结性和前瞻性体现在:因为体裁分类的结果总要适用于文学史上已经存在的大量文学文本,而且对于将来一定时段内可能出现的文本能够起到基本的定位和归类作用,即体裁分类既有总结性,又有前瞻性。理论性和差异性体现在:因为文学文本分类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一定的理论根据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文学文体的分类具有理论性。同时,因为分类所依据的理论对文本的着眼点、切入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存在相应的差异,因此文学文体的划分具有差异性。[6,7,8]

2.文体类型

综合上述分类依据,可以将我国文学文体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散文。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一种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文学 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9]

第二,诗歌。诗歌承载着中华人民千百年的历史,在文学上占据崇高的地位。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10]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第三,小说。小说(英文:Novel),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是通过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包含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第四,戏剧文学。戏剧文学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剧本。戏剧文学——剧本,是“一剧之本”,它是一种与小说、散文、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戏剧文学必须有强烈的戏剧性,文学体裁是代言体而不是旁叙体,世界上早期戏剧剧本的台词都是诗体的。[11]

第五,影视文学。所谓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解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

(二)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现状

1.文学文体类型呈现多样化与趣味化

新媒介逐渐介入文学,使文学文体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大众传媒对文学的介入日益加深,并逐渐成为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的主要助推力。近年来,影视媒介的快速发展给文学文体类型的泛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例如,改编自同名小说《后宫甄嬛传》的《甄嬛传》,这部电视剧曾在国内甚至国外热播,剧中华妃、甄嬛等主要角色出言必称“本宫、臣妾、嫔妾、哀家”,描述事物必用双字“方才、想来、极好、罢了”的特色语言表达形式一时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纷纷模仿这一句式,从而成就了“甄嬛体”这一网络新文体的出现。除此之外,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文学文体类型的多样化,“高晓松体”“玛雅体”等新文体的出现就是有力的证明。并且,借助新媒介的传播优势,这些新的文学文体类型得到了快速传播,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工作与学习过程中,别具一格的句式也为文学文体增添了一定的趣味。

2.文学文体类型呈现通俗化与平民化

新媒介的发展推动了各种文学的传播,突破了文学超凡脱俗的固有形象,使寻常百姓也可以接近文学、触摸文学,拉近了文学与人的距离,使得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促进了大众话语的回归,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日益通俗化、平民化。例如,酒令、菜谱、广告、流行歌曲、手机短信等“亚艺术”和“准艺术”的出现,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弥漫着“文学”气息。这其中的酒令、菜谱也在新媒介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学文体。

正如张柠所说:“文学终于离开了乡村的土地,离开了军事城堡,来到了农贸市场,来到了都市的街道上。它与光怪陆离的都市符号混到了一堆,并且丝毫也不逊色。它有时甚至瞧不起戏剧、绘画和音乐,还经常跟电影和电视争风吃醋、眉来眼去,争夺媒体的注意力,争夺符号体系的中心位置,抢夺市民的剩余时间。”

3.文学文体类型呈现无序化和低俗化

新媒介的出现,给予了形形色色的“作家们”实现文学梦的机会。一方面,通过微博、微信、QQ、网页等新媒介,这些“作家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而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热度支持,为了吸引消费大众,以迎合其需要和口味为目标,部分“作家”消解文学深度,拒绝文学思考,开始用俗词艳语和蹩脚的表达方式来发布一些低俗的文本,以博取部分具有同样取向的读者的青睐和光顾;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介具有涉及空间范围广、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以及相关法规条例不健全、有关部门不作为,使这一不良现象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导致文学文体类型出现了小说都是庸俗的滥情,散文充满低俗的自我抚摸,诗歌尽是口语化、日常化的摆弄和展示,甚至是通俗不够就庸俗,庸俗不够就走向恶俗的杂乱无序和内容低俗的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新媒介发展对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的影响是具有双面性的,这种泛化不仅仅表现出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出负面的、消极的误导作用。

三、新媒介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媒介的定义及种类

新媒介(New Media)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术语,其会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根据《日本现代设计事典》的分类,新媒介主要包括有线类、无线类、商品类三种类型。从一定意义上讲,因为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制造、呈现、传递、获取信息的一种中介工具,是促进信息在人们之间流通的桥梁,所以,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特点,新媒介指的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动信息传播的所有介质或工具的一个统称。[12,13,14]

(二)新媒介的发展情况

1.涉及领域不断扩大

新媒介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无论是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学术研究、通讯医疗、工业生产、农业种植,还是更高领域的军事航空等,信息技术的身影无处不在,而新媒介在跟随其脚步的同时也得到了领域的扩展。

2.用户数量不断增多

新媒介消费对象不断增多主要受以下几点影响: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新媒介消费的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二是宽带网络、移动4G时代的到来为新媒介提供了技术支持;三是各种新型信息产品的出现,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媒体电视等,为新媒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四,新媒介操作简单,适用于所有人群。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新媒介的用户大幅增加,消费对象不断增多。根据我国宽带发展联盟发布的第二期《中国宽带普及状况报告》(2016年第三季度)显示,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9.6%,较二季度提升了3个百分点;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67.7%,较二季度提升了3.9个百分点。此外,据2016年8月3日上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以上数据均表明我国新媒介用户数量在不断增多。

3.传播功能不断加强

新媒介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随着这一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微信和微博等,都是伴随新媒介发展而出现的新的传播形式,这种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及时和有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至2016年6月,以社交软件为载体的传播媒介正在稳定发展。其中,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高达78%,QQ空间紧随其后,使用率为67.4%,微博使用率也有34%,可见人们对新媒介传播功能的认可。

4.整体地位不断提高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在北京闭幕,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会议上“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二十六章中《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的决议。[15]纲要指出,我国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这也预示着在未来的5年甚至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领域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高度,与之相关的行业也将变得异常火热。而互联网正是新媒介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部门对新媒介的发展非常重视。

四、文学文体类型泛化与新媒介发展的关系

(一)新媒介发展对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的影响

正如第三章中关于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现状的分析结果所示,新媒介发展对文学文体类型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一方面,新媒介的发展丰富了文学文体的类型,使文学文体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同时实现了文学文体的通俗化与平民化,使文学得到了更好的普及和更广的传播;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介自身的不足和相关规范措施的不到位,以及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等原因,也导致了文学文体类型的无序化和低俗化。因此,需要运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新媒介发展对文学文体类型的影响,既不能过于肯定新媒介的长处和优点,也不能忽略新媒介的不足和缺点。

(二)新媒介发展背景在文学文体类型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分析一个事物时,往往可以依据它现有的发展情况来推测它以后的发展趋势,同样我们对文学文体类型分析也是如此。笔者认为,新媒介发展背景下我国文学文体类型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文学文体类型将会有所增加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逐渐变化,与近年来网络新型文学文体的出现相同,未来也会出现依托于媒介传播的不同文学文体类型。只要人们的思想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人类的信息技术一直不断地进步和前行,文学文体类型的泛化就会不断继续,并在不断的继承、更新、争议、调整中逐渐增加。

2.文学文体类型将会得到补充

尽管新媒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但其对文学文体类型的补充作用却显而易见。此外,虽然关于传统媒介会因为新媒介的迅猛发展而不断被取代的预言依旧存在,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相互依存的。随着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不断融合,文学文体类型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演变环境,文学文体类型的泛化将会与新媒介形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融洽关系,从而使文学文体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新时代读者的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未来文学文体类型与新媒介共同发展的必经之路。

3.文学文体类型将会受到规范

目前,新媒介对文学文体类型的消极影响已经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文学文体的无序化和低俗化给我国文化体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对通过新媒介浏览各种信息的青少年也造成了不良的效应。为此,必须进一步严格规范新媒介平台中文学文体。例如,2016年11月14日,国家版权局就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文学作品以及提供相关网络服务的网络服务商在版权管理方面的责任义务,细化了著作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是国家版权局加强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规范网络文学版权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规范思想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使我国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现象得到科学合理的规范。

五、新媒介条件下文学文体的发展建议

(一)政策建议

首先,虽然我国已经发布了类似于《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的文件,但却没有专门针对新媒介发展背景下文学文体类型规范的条例。因此,需要有关部门通过讨论和研究,找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例如,可以制定《文学文体新媒介平台准入规则》,限制“不良作家”文学作品的发布。其次,新媒介下文学文体的规范需要以处罚为主、奖励防治为辅,来实现规范的作用。充分利用“黑白名单”的做法,加强对文学文体的规范管理。最后,在相关网络文学规范通知相继出台的前提下,需要从通知执行力度和落实效果方面进行职责履行的监督与规范,确保相关规范条例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

(二)文化建议

新媒介发展条件下,文学文体类型的不良泛化现象的根源在于网络作家和读者自身品德素养的欠缺。因此,推动新媒介环境下文学文体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从知识文化和道德宣传教育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教育和规范作家的文学创作品质,如对优秀文学作家进行“高品质文学创作奖”“XX年度十佳文学素质奖”,以及奖金等激励,以鼓励和号召作家自觉维护文学文体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从读者角度做起,通过不良文学作品警示教育,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操守,使读者能自觉抵制不良文学作品。

除了上述做法外,新媒介条件下文学文体的发展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新媒介平台中进行一定的不良文学防御设计,建立起抵制文学文体不良泛化的技术防线。

六、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文对文学文体类型泛化与新媒介发展的研究,对文学文体类型及新媒介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对二者各自的发展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未来新媒介不断发展环境下文学文体类型泛化现象的规范和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文化建议。相信随着我国对其的不断重视和相关规范工作的开展,将会逐渐实现新媒介与文学文体演变的和谐发展。

[1] 喻子涵.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数字化时代的写作发展与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9-134.

[2] 黄艳军.文学文体的风格翻译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86-88.

[3] 霍忠义.微博文学文体论[J].中州学刊,2014(10):153-156.

[4] 梁华凝.应用文体与文学文体的写作心理初探——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1,25(2):103-105.

[5] 彭涛.语境化文学文体分析模式探寻[J].丝路视野,2016(9):38-39.

[6] 杨双龙,朱存红.《石阡县志•艺文志》的文学文体观[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6):59-62.

[7] 陆阳.基于文学文体视角看《傲慢与偏见》风格的对等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3):70-71.

[8] Lena Rydholm.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概念与文学文体概念[J].文化与诗学,2011(1):320-339.

[9] 吴效刚.论纪实文学的文体规范[J].江苏社会科学,2012(5):167-171.

[10] 李存.新媒介时代微文学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12(3):199-203.

[11] 王一淼.新媒体传播与当代文学生产——以网络新文体的流行现象为例[J].剑南文学,2013(9):413+395.

[12] 谭雪芳.网络对文学传播的演进与重构[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6):50-54.

[13] 李存.微博文学的定义、发展、类型及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10(10):65-72.

[14] 柳冬妩.“打工文学”的类型细分[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2):120-126.

[15] 马建智.创建中国文体分类学注意的三个问题[J].大江周刊(论坛),2011(3):5-7.

[16] Kestemont,Mike,Moens,Sara,Deploige,Jeroen et al . Collaborative authorship in the twelfth century:A stylometric study of Hildegard of Bingen and Guibert of Gembloux[J] . Literary &;linguistic computing:Journal of 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2015,30(2):199-224.

[17] T.SOPHIE SCHWEIZER . Manag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echnological and Stylistic Innovation in the Media Industries[J] . 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2003,15(1):19-41.

[18] Ryan Cassidy,Matthew McEniry . How the new generation of video game consoles have accelerated the need to preserve digital content-part1[J] . Library hi tech news,2014,31(9):17-20.

[19] Martin Wynne . Corpus Stylistics i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A Stylistic Exploration of John Fowles' The Magus[J] . Literary &;linguistic computing:Journal of 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2012,27(4):474-476.

[20] 李玮.文学语言变革与“儿歌”文体的自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1):103-109.

G206

A

1674-8883(2016)23-0014-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媒介语境下的文体泛化问题研究”的课题论文,项目编号:16Q225

猜你喜欢
文体媒介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