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抗战时期谢六逸在贵州的新闻拓荒活动

2016-03-02 05:55王崇荣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新闻学贵阳

王崇荣

(重庆大学,重庆 401331)

探析抗战时期谢六逸在贵州的新闻拓荒活动

王崇荣

(重庆大学,重庆 401331)

抗战时期,大批文化名人集中到西南地区。谢六逸回到贵阳投身办报、教学等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对贵州省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时期;谢六逸;新闻事业

谢六逸(1898~1945),原名光燊、号无堂,曾用笔名路易、宏徒,是我国著名的贵州籍新闻学家、编辑出版家、作家和翻译家,曾东渡日本留学。

1922年回国后,谢六逸历任复旦、盛南、大夏等大学教授,并担任过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中国公学文理科学长。他是我国第一个新闻专业——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始人。谢六逸融通中西、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颇受学生欢迎。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人才,谢六逸认真组织教学,在积累大量的新闻学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新闻学概论》《实用新闻学》等基本教材。他在教育中始终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史德、史识、史才”。1937年夏,日军侵占上海,谢六逸回到贵阳,为家乡的新闻、编辑、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抗战前期:文人内迁

抗战开始后,大学内迁,大批文化人集中到西南地区。这个时期在贫困落后的贵州,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活动异常活跃,有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作家等。他们在贵州进行的斗争活动多样,有的办报纸,宣传抗日救国;有的发表抗战演说,激励反侵略斗志;有的举办文化讲座,传播文化知识等。贵州省各种文化活动逐渐繁荣起来。

二、抗战中期:谢六逸主办的刊物及其新闻教育

(一)《每周文艺》和《抗建》

1938年2月,谢六逸与朋友结成每周文艺社,在《贵州晨报》上创办副刊《每周文艺》。“这是六逸热心首先发起的。刊物虽小,多少做了一下抗日的宣传工作。”《每周文艺》一年后被敌机炸毁。

1939年4月,谢六逸主编的《抗建》创刊,其在《创刊词》中提到:“只有沟通文化各部门的工作,使它和这一个目标联系起来,同时发挥舆论的力量,好让陈腐的废除,新鲜的萌芽……切望大家都肯来支持这个刊物,使它对于抗战建国能够有所贡献。”

(二)文通书局和《文讯》

1.文通书局和《文讯》概况。1941年,谢六逸与贵阳文通书局负责人华问渠和大夏大学总务长马宗荣一起筹建文通书局编辑所。同年,谢六逸又主编《文讯》。在《创刊词》中表达了对抗战形势和后方文化工作的看法,“出版事业的兴衰足以代表一国文化的升降……本局同人有鉴于此,拟订编辑计划,按期出版,使精神食粮无论在战时战后,都能够接济不断”。直至1944年因“黔南事变”《文讯》被迫中断出版。

2.《文讯》的特色。(1)重视新闻标题。谢六逸认为战时新闻写作的新闻标题十分重要,他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新闻标题研究》一文,对战时的新闻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宣传抗日救亡。《文讯》是文通书局的喉舌刊物,由于战时的特殊性,它在谢六逸的驾驭之下,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宣传抗日救亡的刊物,承载着后方新闻教育平台的特殊任务。(3)开辟新闻评论栏目。后来谢六逸提出“增加‘短评’一栏,登载对于时事、社会以及一般生活的批判的文章……除由本社同人执笔之外,并欢迎投稿”。各界知名人士执笔投稿,《文讯》版面不断扩大,当时在国内颇具影响力。

(三)谢六逸的新闻教育活动与新闻学著作

1.新闻教育活动。(1)新闻教学、演讲。1938年,谢六逸任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曾开讲新闻学、中国文学史等。1941年3月中国新闻学会在重庆成立,谢六逸被选为第一届监事成员,足见谢六逸战时新闻拓荒者的重要角色广得新闻界认可。谢六逸在新成立的贵州大学做了《新闻标题研究》的讲演;1943年在任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期间,曾教授新闻学,包括新闻专题研究、副刊文稿、国外新闻事业等。(2)举办“全国报纸杂志展览会”。1944年在谢六逸发起并主持下,《中央日报》在贵阳民众教育馆举办了“全国报纸杂志展览会”。他把自己珍藏的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清议报》,及《申报》创刊时有光纸单面八开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等报刊展览出来。

2.新闻学著作。(1)编著新闻著作的初衷。谢六逸认为,“目前一般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员以及有志于新闻学研究的青年,仍然感到参考书的缺乏”。他深知新闻学的落后,编著《新闻学丛书》的目的在于“以贡献于有志者之前”,并“希望将来还有更伟大的著作,使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也不弱于他人”。(2)系统介绍新闻通讯事业。1940年,谢六逸编著《通讯练习》。全书介绍了国内外通讯事业的概况,叙述通讯文字和通讯写作,对抗战阶段我国通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42年,《文讯》第2卷第1期,谢六逸发表《现代通信事业之趋势》一文。文章指出“‘报纸’和‘通信’是构成现代新闻事业的两大系统”,分析了报纸与通讯社的区别与关系,介绍了通讯方法的起源与发展。文章拓展了人们对新闻通讯社的认识,揭示了我国通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教育意义。(3)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谢六逸在《新闻学丛书总序》中提出,“做一个新闻记者,非有新闻学的素养与实地经验不能负荷本身的重任”。除了在创办的刊物上传授新闻知识,还在《贵州日报·贵州记者》上发表《论记者的职业组织》,培养规范的职业新闻记者。

三、抗战后期:英年早逝

谢六逸至贵阳以来,苦心挣扎于新闻教育事业,1945年8月8日因贫病交迫逝世于贵阳。“在报上刊登讣告,自由祭奠三日,来吊的人络绎不绝。”(李独清:《回忆谢六逸》)谢六逸逝世的消息传到重庆复旦大学以后,新闻学系和中文系师生自动发起捐款,资助遗孤。中央社贵州分社发电讯:“此间各界今在贵阳师范学院,公祭故新闻家谢六逸先生”,“一代人才遽尔逝世,筑垣各界感悼甚深”。

[1] 钟树梁.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127-137.

[2] 陈江,陈达文.谢六逸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167-216.

[3] 谢六逸.谢六逸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39-152.

[4] 何明扬.贵州版史研究[M].贵阳:贵州省史学学会近现代史研究学会,1997:187-198.

[5] 鉴真.谢六逸——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新闻教育作出贡献的贵州籍作家[J].贵州档案,1995(5):30-31.

G219.29

A

1674-8883(2016)23-0097-01

王崇荣(1992—),女,贵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新闻学贵阳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