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先放后收”

2016-03-02 21:58陈小娟
现代语文 2016年17期
关键词:作文思维教师

◎陈小娟

作文教学的“先放后收”

◎陈小娟

目前,作文教学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作文教学中“收”与“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本文从“收”与“放”的内涵、关系、意义、做法等方面入手进行初步探索。

一、“先放后收”的内涵

传统作文教学有“放胆文”和“小心文”的说法。放,解脱约束,得到自由的意思。收,即聚拢约束。先放就是说先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心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自主的状态下放飞自己的心灵,实现我手写我心。同时让学生毫无约束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由环境,不进行干涉,使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后收就是学生在经历了“放胆文”的写作后,对写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教师再告诉他们写作的方法和要求,学生按照这个要求写作,实现对文章技巧的重视,使其能够遵循写作的规律,行文归于法则。先放后收的写作教学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放”与“收”,“放”是前提,“收”是关键。只有“放”得开,“收”才有依据,也只有“收”的拢,“放”才有意义,文章才能由粗入精。“放”和“收”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旧唐书·孙思邈传》载:“邈告卢照邻曰:胆欲大而心欲小。”胆大和心小是辩证统一的,胆大后思维活跃了,便要小心谨慎的谋篇布局。“放”并不代表着撒手不管,而是让学生放开思维,多积累,促成量变。同时,“收”,也不是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教师以写作规则打开放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促成质变,因此“收”是为了更好的“放”。在应试教育的迫切要求下,教师往往因为分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模板式的训练,一到考试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作文水平怎么都提高不上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到来,“先放后收”的作文教学模式备受推崇。

首先,“放”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天性,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长久的模式训练,压制了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畏惧写作,提笔就害怕。而“先放”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没有顾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甚至有了创新。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创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害怕写作,反而对写作有了兴趣。其次,“放”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毫无约束地畅所欲言,每一篇作文都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风格,也体现了每个学生写作的真实情况,哪个地方有待加强,需要训练,哪些地方写的不错,教师都能够心中有数,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后,有“放”就要有“收”,“收”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总结经验,也有利于自己写作的转化和进步。“收”对于师生而言都是必须要有的方法和过程,是相对于“放”而言的。教师一开始的“放纵”引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经过了大量的写作训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开始自我总结经验以达到新的阶段,此时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得到转化。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的要求为“先放后收”增添了活力,从写话到习作,旨在降低学生写作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第一学段中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等。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等,这些都促使教师为学生写作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综上所述,“先收后放”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写,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也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量变发生质变的过程。最后“先放后收”还符合写作的规律,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慢慢训练,“先放”就是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而“收”就是对于这些素材进行整合,将其表达得更好的过程。

二、“先放后收”的内容

(一)放出自我以求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的高兴的说。”写作同样也是如此,学生倘若内心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自然想要把自己的内心一吐为快。我们常常要求作文要说真话,用真心,流真情,而往往教师对学生需要表达的加以控制,学生内心考虑到老师的要求,刚要写下的话又默默地放回了心里,不敢写,写出来不符合要求就变成了走题,不符合要求。笔者在辅导机构看到过学生对老师作文教学的愿望:“我希望老师上课时不要讲的太细。太细了话,我们就会按照你讲的来写……”由此可见学生本身是渴望表真心,说实话的。学生心里想的不能写,老师要求学生写本来就没有经历过的事,学生只能咬着笔尖痛苦地纠结,没有内容可写,最后只能模仿、抄袭、瞎编,又谈何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让学生释放出内心世界,不做具体要求,让学生想什么就写什么,学生自然会毫无约束地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

(二)放宽命题以求趣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他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在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时候,一旦有了高度的兴趣,他的思维就很容易打开。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紧紧围绕着教师的要求,这样的写作一般会受命题的约束,其思维也就受到了限制,学生只能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死磕这个命题,而不能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命题。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开放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由“多写一文”转变为“一文多写”。例如写雪,学生可以赞扬雪,可以贬雪等等,教师对题目没有过多限制,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理解,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自然就产生了兴趣。

(三)放开形式以求新

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既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者,还是其应用者和创造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放开教学形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对范文的学习,局限于讲授的教学方式,局限于书本,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亲近生活,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甚至学生还可以走出教室进行观察。教师将作文教学向学校各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方面的联系,不仅是单纯的文字技巧的训练,还可以是说话训练、口头方式的训练、多句式的训练等等,采用读写结合,以说促写,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等等。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专题作文训练、想象训练,让学生在写作时思维更加宽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甚至能推陈出新,写出更多有创意的文章。

(四)放宽评价以求胜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被他人赞扬、夸奖和认可,当他们好不容易写出一篇作文时,他们期待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赞扬,从而觉得有成就感。这时候若老师带着挑刺的心理,带着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甚至拿着“道德至上”的标准,认为作文应该歌颂美好,痛斥丑恶,势必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刚入学,他们遇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件,也就是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我们所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构成了他们的生活,那些立意高远深刻的文章他们如何去写?因此教师应该放宽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对应不同的要求,以“通顺连贯”为基础,逐渐上升要求,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删改。叶圣陶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该找出来,肯定他们的写法。”教师要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很短的字词句,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用心思写的地方老师都观察到了,这样每个人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就盼望下次还能成功,从而就会多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也就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后收自我以求精

梁启超认为应该教会学生写作“规矩”,提高学生的作文教学水平,因此“收”指的是写作规律、技巧和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把“收”理解为合理准确地表情达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因为基础问题、语言积累的原因,不能准确地说出心中的想法;又或者因为文体意识不强,不能选择合适的文体表达;甚至还有的学生理解错误,选材上面出现问题等等,因而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适当的写作技巧。当因为“放”后学生洋洋洒洒地写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作文后,由于自我评价、知识贫乏等问题,必然对作文的理解有些缺陷,这些在行文中都会体现,多少会出现自己发现不了的语法错误、结构错误等等,甚至因为自身的思维局限导致内容贫乏。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讨论、讲解等方式,恰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放”的基础上学会“收”,学会检验自己,学会反思,纠正语言、结构等问题,使文章更加精炼、简洁,立意更加深刻。

三、如何做到收放自如

“放”和“收”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放”是“收”的基础,但“收”也制约着“放”,促使“放”向“收”转化。这一“放”一“收”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掌握,遵循“先放后收,以放为主,放中渐收”的客观规律,达到提高作文教学的目的。

(一)明确目的

在实行“放收结合”的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的,学生也要十分清楚,教师在放手时需要对学生讲清楚,实行“放收结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他们达到能独立写、独立修改,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放任自我。在“先放后收”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应该紧紧瞄准培养独立写作的总目标,互相配合训练,这样才能做到放而不乱,收而不死,有的放矢,收获最佳的效果。

(二)适度指导

“先放后收”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只有放得开,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才能有内容可写;只有收的拢,才能使有了基础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作文才能符合写作规律,才能更加严谨,语言更加精炼。但是放得开也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和提示,学生很多时候从一个简短的题目中,很难在脑中确立好目标,没有方向感,感觉像是头脑中有很多东西可是却又写不出来,这时老师就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评价并交流意见,让学生把对这篇作文的想法说出来,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概括、讲解,甚至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专业术语、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帮学生润色。

(三)灵活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年级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不同,每个年级段都有学期任务,教师不能因为过分注重“先放后收”而耽误教学进度,影响学期计划。另外,由于作文有多种文体,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的文体都有其特有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中还经常会有诗歌扩写,童话故事续写等,这就需要教师酌情分析,明确何时放,何时收。需要注意的是,“先放后收”不只是在学生一学期的作文学习中,在平时一节课中,一项训练中,一篇写作中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甚至不局限于只能“放”一次“收”一次,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转变,这就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具体的了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淅生.放收结合,培养学生独立作文能力(上)[J].十堰大学学报,1991,(1).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李霞.作文教学需“先放后收”[J].作文教学研究.2012,(1).

[5]季海刚.放与收——传统作文训练方法偶得[J].语文学习,1980,(2).

[6]周一贯.放胆、放手与放飞[J].新作文,2008,(11).

(陈小娟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

猜你喜欢
作文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