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2016-03-03 16:37杜雨茜
关键词:培养人才人才观康有为

杜雨茜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浙江杭州 311200)

试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杜雨茜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浙江杭州 311200)

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维新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倡言变法,谋求富强,给奄奄一息的中国注入了生机。为完成变法大业,维渐派深深感到对人才的需要,这些人才就是不同于旧式封建文人的新式知识分子。培养和造救人才就成为维新派进行变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人才观。他们把培养人才看作是变法维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力提倡培养人才的群体观念。对维新派的人才观进行总结和研究,对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维新运动时期 维新派 人才观

一、维新派把培养和造救人才看作是变法维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维新派认为,要实现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富强起来、依靠那些“摇头顿足,高吟低咏,惟腐烂文数篇”的从科举中选拔出来的封建知识分子是不行的。必须重新培养和选择一批新的人才。然而,中国几百年来传统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扼杀、摧残人才,通过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造救新式人就成为变法运动中一项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工作,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为了给变法维新运动提供大量的人才,康有为于1890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各省学子,千里负岌,闻风相从。前后达三千人”。这些人有许多后来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才。万木草堂实际上成了康有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基地。变法能否取得成功,人才是关键问题。为使大量新式人才为国家所用,他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要大力搜求天下才俊。议筹变法之方。同时也向皇帝提出了人才与变法的关系。同时,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诸如练兵、开矿、通商等事务,必有人才为之操作。方可成就,所以人才是变法能否成功的前提。

二、维新派非常注重政治人才的培养

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低层到高层逐渐发展的阶段。在维新运动以前,中国人学习西方,主要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对人才的培养往往重于实用技能。而在维新运动中,变法的范围极其广泛,甚至包括政治制度的变革,所以维新派对“通才”,尤其是对善于“言政”的人才更加注重。康有为曾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过于教育。”他把培养人才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在讲学中,康有为一反当时的传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许多大胆改革。在开设课程上。他专门把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列为一种课程—经世之学,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敏感度,足见他用心良苦。此外,维新派针对当时洋务派片面强调艺学的风气,提出激烈的批评。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多只能够“上之可以为洋行买办,下之可以为通事之西奴。”如此而已。因而梁启超说:“今中国所患者无政才也。”从中足见其对政治人才之重视。

三、维新派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是维新派人才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为此也做了大量实践活动。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他极其重视道德思想教育,主张把“育德为先”的教育贯穿到人生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同时还要兼施智教、体教、实业教育和美德教育。严复也认为,只有提高全民族的自由意识和自治能力,才能促进国家政治的发展,国家才能走向富强。他说:“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日新民德。”对于三者的关系,他明确地将国民素质教育概括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并强调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又重于智育。梁启超也极力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认为“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欧美所以强盛,是由于其国民德、智、体三者皆优。人民具有较高的自治能力。中国所以贫弱不振,是由于“其民愚随、怯弱、涣散、混蚀”,素质太差。一旦中国人民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所谓的“新民”,中国的强盛就指日可达。梁启超所说“新民”,包括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而中心则是新民德。民德的高下优劣,“乃国之存亡所由系也”。可见,梁启超不仅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与康有为、严复一样,将德育摆在第一位。

四、维新派为使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力提倡培养人才的群体观念

维新派认为,要完成变法大业,不是几个人所能办到的事情,它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必须形成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作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却遭到列强的多次侵略,甚至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所战败.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散而不群,愚而不学之故也”。 为了集聚人才,使之形成一个大的群体,维新派通过建立学会来拢络人才。康有为认为:“中国风气,向来散漫。士夫戒于明世社会之禁,不敢相聚讲求。故转移极难。思开风气。开智识,非合大群不可,且必合大群而后力厚也。合群非开会不可。梁启超说:“先生(康有为)又以为凡讲学莫要于合群,盖以得知识交换之功,而养国体亲爱之习。自近世严禁结社。而士气大衰。国之日屏,病源在此,故务欲破此锢习。可知维新派是为了易合群”以开风气而挽世变,从而组织学会的。他们利用学会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扩大维新宣传的影响,争取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人才网。为了加强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他们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强学会。北京、上海强学会的成立,使当时“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各地学会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结语

维新派的人才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虽然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时代的烙印。也没有能够使中国走向富强,但维新派的人才观为新时期的人才观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新鲜力量,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阶级基础。维新派所强调的政治人才,与当今社会上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如出一辙;他们强调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当今学校重视学习与综合能力并重的理念相似,而培养人才群体的理念,则是与如今全民教育的普及的理念相类似。新时代下,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手段,仍为无数人思考与重视。而当下对维新派人才观的总结与反思,对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仍具重要价值与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人才观康有为
四川省金堂县职业高级中学:多元融合发展 增强技能支撑 加速培养人才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康有为撰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浅谈《三国演义》
浅析独立学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龚自珍的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