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预防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疗效观察

2016-03-04 11:54赵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3期
关键词:颌面部颌面瘢痕

赵刚

地塞米松预防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疗效观察

赵刚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预防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90例行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区疼痛、肿胀程度及瘢痕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口腔颌面术后疼痛、瘢痕及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0度、Ⅰ度患者为86.6%(39例),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9%(22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手术术后短程使用地塞米松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的严重程度, 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地塞米松;口腔;颌面部手术;并发症

由于口腔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患者术后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影响了临床疗效[1]。如术区肿胀, 尤其经过缝合治疗的患者, 其肿胀程度更为严重, 此时极易诱发感染,也给患者带来痛感, 影响术后恢复。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地塞米松预防口腔颌面部手术并发症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口腔颌面部手术的90例患者, 男52例, 女38例, 年龄30~68岁, 平均年龄(45.82±7.47)岁, 致病因:车祸伤48例,坠落伤15例, 暴力击打伤27例, 所有患者术后均缝合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45例。治疗组中男27例,女18例, 年龄30~67岁, 平均年龄(45.05±8.13)岁;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31~68岁, 平均年龄(45.97±7.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即治疗原发病, 抗生素治疗3~5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 5 mg/次, 1次/d, 疗程3 d。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区疼痛、肿胀程度及感染的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 观察瘢痕情况。疼痛评价标准:无疼痛:术后第2天患者自觉无明显疼痛;有疼痛:患者于术后第2天感觉有明显疼痛。肿胀评价标准[2]:0度:外观基本正常, 面部肿胀面积≤3%;Ⅰ度:外观呈现轻度肿胀, 3%<面部肿胀面积<6%;Ⅱ度:外观中度肿胀, 6%<面部肿胀面积<12%;Ⅲ度:外观重度肿胀, 面部肿胀面积>1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口腔颌面术后疼痛、瘢痕及感染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口腔颌面术后疼痛、瘢痕及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口腔颌面术后肿胀分级比较 治疗组0度、Ⅰ度患者为86.7%(39例),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9%(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口腔颌面术后疼痛、瘢痕及感染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口腔颌面术后肿胀分级比较[n(%)]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手术的创口, 经清理缝合后因口腔有菌环境的特殊性仍有可能发生细菌感染, 而导致肿胀、感染等症状,创伤性反应也是肿胀的重要原因, 肿胀在术后24~48 h最为严重[3], 伤口的缝合会增加张力, 局部小动脉扩张、充血,诱发淋巴回流受阻, 使液体滞留在组织内, 另外创伤后组织遭到破坏, 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使得组织间的胶体渗透压增大, 水分从血管中析出, 这些都是促进水肿形成的原因, 肿胀导致伤口张力再次增加, 不易愈合, 肿胀或水肿造成组织机械性压迫、缺氧,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重者出现休克、颅脑感染的严重并发症, 随之而来的疼痛也不可避免的增多, 加重术后瘢痕, 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预防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4]。

地塞米松属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过敏、抗风湿等作用, 其机制明确、疗效可靠, 主要作为危重疾病的急救用药和各类炎症的治疗, 广泛应用于临床[5]。其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等炎症细胞在炎症部位的集聚, 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 减轻炎症表现, 它能够提高血管的张力,降低血管渗出性, 对毛细血管有直接作用。同时它有抑制吞噬作用、溶酶体酶的释放以及炎症化学中介物的合成和释放的作用, 防止或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延迟性的过敏反应, 减少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的数目, 防止蛋白水解酶释放, 稳定溶酶体膜, 使细胞遭受刺激程度减轻[6-8], 防止5-羟色胺缓激肽类组织分解产物的产生和释放, 降低免疫球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 并抑制白介素的合成与释放, 从而降低T淋巴细胞向淋巴母细胞转化, 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地塞米松通过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 进而抑制纤维细胞的增生, 增强细胞基质, 提高粘多糖酸酶的抵抗力, 减少免疫复合物通过基底膜,保护细胞基质, 并能减少细胞丢失水分, 降低补体成分及免疫球蛋白的浓度, 可有效起到抗炎作用。

本研究中, 通过对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加用地塞米松,对比传统的仅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患者术后的疼痛、肿胀、感染及瘢痕都有显著疗效, 尤其在肿胀分级中, 治疗组0度、Ⅰ度患者共39例, 占86.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9%(22例) (P<0.05)。这就意味着患者伤口更易愈合, 即更少的疼痛和感染, 瘢痕也就更少, 这与张霞[7]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说明对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应用地塞米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创口恢复, 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地塞米松虽然疗效佳, 但大量应用会出现免疫抑制作用和向心性肥胖等副作用, 故糖皮质激素须合理使用, 不能滥用。

[1]薛娜.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探讨.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19):165-166.

[2]姜立德, 崔英涛, 郭丹.地塞米松预防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观察.药物与临床, 2011, 5(5):164-165.

[3]陈安勇, 汤炜.地塞米松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36):28-29.

[4]邢孝玲, 王岩莉, 毛光波.局部麻醉药物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并发症.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6):98-99.

[5]朱启红, 吴文文, 韩建国.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急性的疗效观察.口腔医学研究, 2012, 28(12): 1286-1288.

[6]王凌.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的护理体会.河南省五官科专科护士培养及岗位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1.

[7]张霞.地塞米松预防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4):17-18.

[8]张成书, 李艳玲, 袁德品, 等.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应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效果.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3):20-2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112

2015-10-12]

110023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

猜你喜欢
颌面部颌面瘢痕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稿约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郑建金:颌面外科专家的日常
颌面软组织创伤160例急诊整形修复的护理观察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