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名都如此,人何以堪——分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黍离之悲的表达

2016-03-04 09:25陈亚梅
现代语文 2016年31期
关键词:姜夔故国伤情

○陈亚梅

淮左名都如此,人何以堪——分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黍离之悲的表达

○陈亚梅

绝美名优之景二十四桥,仍在曾经绝世繁华的淮左名都中,但只是凄怆地述说着故国黍离难舍的深情,名景尚犹如此,人何以堪?南宋时期,1176年冬至,词人姜夔来到曾绝世繁华的扬州城,但是竹西亭、春风十里路、二十四桥,这些扬州城曾经绝世繁华的景点,对于词人的视角只是传说中的昨日黄花,在黄昏中词人目之所及的只是满眼的青青荠菜和野生的麦子,军营中发出的号角述说着扬州城遭受金军严重入侵的残酷历史;词人情难自禁写下了这首绝世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述说深重的黍离之悲。

姜夔 扬州慢 淮左名都 黍离之悲

北宋赵匡胤建立国家时,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宋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登峰造极。在北宋的末期,宋徽宗时代,北宋的封建经济江河日下,国力衰弱,这时金军入侵北宋,1127年发生了金军入侵中原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在风雨飘摇中建立,国力软弱,并且不断受到金军入侵。1176年,词人姜夔来到曾绝世繁华的扬州城,可是扬州城的绝世繁华已经风流云散。名优之景二十四桥仍在扬州城中,但也只是凄怆地述说着故国黍离难舍的深情,名优之景尚犹如此,人何以堪?竹西亭、二十四桥、春风十里路,这些扬州城中曾经绝世繁华的景点对于词人的视角只是传说中的昨日黄花。在黄昏中词人目之所及的只是满眼的青青荠菜和野生的麦子,军营中发出的号角述说着扬州城遭受金军严重入侵的残酷历史。词人情难自禁写下了这首绝世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表达深刻的黍离之悲。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创作的深重的历史创伤是《扬州慢》中表达的深重的黍离之悲的缘由。

位于长江流域的扬州城,在唐朝时是名满国中的名城,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曾用这样的诗句描述扬州城的绝世繁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北宋赵匡胤建立国家时,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宋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登峰造极。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所以姜夔在扬州慢中称扬州为淮左名都。在北宋的末期,宋徽宗时代,北宋的封建经济江河日下,国力衰弱,这时金军入侵北宋,1127年发生了金军入侵中原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是一个偏安的王朝,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后迁都临安。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兵至长江流域,对扬州城进行侵略洗劫,扬州城的绝世繁华随着这样的侵略洗劫而烟消云散。这样的残酷历史在词人姜夔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无比深重的创伤。在词人姜夔来到扬州城时目睹的一切与传说中的扬州城的美景分明殊异,此时词人一时对扬州城的一切景象有着不可接受的错觉,不禁感慨万千,内心无比伤痛,由此写下了这首饱含故国黍离之悲的传世名作《扬州慢》。词人姜夔精通韵律,扬州慢是词人的自度曲,后来常用来表达怀古之思。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惊世骇俗的语言表达深重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淮左名都》全词语言空灵洗练,清刚峭拔,惊世骇俗。表达出深重的黍离之悲。

姜夔扬州慢全词:“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1]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2]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

在姜夔的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小序中,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描写自己刚到扬州城所看到的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寒水自碧,暮色渐起。”[4]在冬至这一天,作者在暮色逐渐来临的时候来到传说中景色很美丽的扬州城,雪后初晴,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扬州城中却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野生的麦子。这样的描写景色的语言寓情于景写出了浓重的黍离之悲。扬州城本来景色绝美,但是历经了北宋灭亡金人两次南下洗劫的创伤,此时映入作者眼帘的只是在雪后的清寒中静寞的青青的荠菜和野生的麦子,词人一时产生了对这座曾经绝世繁华的扬州城一世的景象无法接受的错觉和深重的创伤,所以词人姜夔用这样惊世骇俗的语言写出了深重不堪的黍离之悲。

这首词的上阙,词人用这样的语言描写扬州城昔日的绝世繁华景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5]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竹西佳处,指著名的竹西亭,春风十里这里借指扬州城,词人在这里用这样的语言写扬州城昔日绝世繁华,用这几个代表的景象来表达对故国无比深重的怀念。宋朝的封建经济曾达到了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那样的繁华,宋朝曾经疆域广阔,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可是现在词人却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自己在一个冬至的黄昏所见到的扬州城中的景象:尽荠麦青青。满眼都是长得旺盛而整齐的青青荠菜和麦子,这样的景象对于词人是无法接受的,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辽阔的祖国疆域,这一切都随着金人的入侵洗劫成为深重的故国黍离创伤。靖康之耻,北宋灭亡,1161年金人再次入侵长江流域,再次洗劫扬州城,淮左名都的绝世繁华已成为昨日黄花,词人不由得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深重的故国黍离之悲。词人用“清角吹寒”这样的语言来描写回荡于扬州城上空凄凉呜咽的号角声,那是历史沉重的叹息,进一步烘托故国黍离的深重创伤。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6]这是扬州慢的下阙词人用假设的语言写出对故国黍离的无限创伤:昔日的扬州城繁华绝世,唐朝诗人杜牧曾在扬州城担任官职,扬州城有一些绝世的美景,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赞美扬州城绝世繁华的不朽诗作。可是,姜夔在这首词的下阙用假设的语言写出了深重的故国黍离之悲:假如这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被金军洗劫的扬州城,这座淮左名都的残破萧条景象而感到吃惊和痛心,为故国而痛心疾首。杜牧是个俊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扬州城被金军洗劫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再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眼前的淮左名都的故国黍离如此使人不堪,即便是杜牧也会有难以接受的错觉而欲言又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样的语言又是如此使人消魂断肠:代表扬州城旷世繁华的二十四桥在金兵的浩劫之后还是在那里,桥下的江水波浪浩荡,述说着故国黍离无比深重的创伤。这个冬至的夜晚,在凄冷的月色下整个扬州城寂静无声,折射故国黍离无限的悲伤。这时词人又想到了昔日扬州城的名优之花红芍药花,现在在这样家国残破的如此深重的故国黍离的悲伤下,红芍药花即便是年年在开放的季节如期遍地开放,也不是扬州城绝世繁华的代表,也没有众多的名流有那样的心情去欣赏,而只是诉说着无比深重的故国黍离之悲。

姜夔的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语言绝美,在写景述情方面都是惊世骇俗的,姜夔在扬州慢中用这样惊世骇俗的语言表达出深重的黍离之悲。这样的语言代表着姜夔词的超拔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还体现在姜夔别的词作中:“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7]这是姜夔《点绛唇》中惊世骇俗般的语言。“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8]这是姜夔词《暗香》中的惊世骇俗般的语言。

《扬州慢·淮左名都》用独特的写作表现手法表现深重的黍离之悲。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里用了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扬州慢》的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内心难以自禁的故国黍离之悲。根据扬州慢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金军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故国黍离深情难以自禁,悲叹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追忆扬州城昔日的绝世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绝世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扬州城山河破碎的哀思,这样的小序表达出深重的故国黍离之悲。

在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姜夔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表现深重的黍离之悲。移情入景,在写景中表达自己无限的故国黍离之悲。词人在扬州慢中写了扬州城昔日绝世的名景:竹西佳处,二十四桥,春风十里,在历史的定格中曾是绝世的繁华。可是,此时此刻,在历经了金军的洗动之后,淮左名都名都凋残,佳处弊坏,二十四桥冷寂无处不诉说着故国黍离之悲,淮左名都如此,人何以堪?

在词的下阙,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故国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绝世,那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代表。诗人杜牧曾在这里担任官职,留下了许多关于赞美扬州城绝世繁华的不朽诗作。可是,假如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天扬州城在遭受金军浩劫之后的萧条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才华,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扬州城在遭受浩劫之后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赞美扬州城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绝世名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试想一下,如果那桥边的红芍药花年年在开放的季节如期遍地盛放,分外娇艳,但在当今山河被割据,朝廷偏安的南宋很难有名流有那样的心情去欣赏它们的绝世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移情入景,在绝世美丽的名优之花红芍中寄托着自己无限的故国黍离之悲!

词人在这首《扬州慢》中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表达无比深重的黍离之悲。上阙用昔日的绝世“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9]等扬州城的绝世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扬州城在遭受洗劫之后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故国黍离之悲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绝世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冷景象。下阙写杜牧的绝世名作,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难舍的故国黍离深情: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扬州城的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故国黍离之悲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扬州城的绝世名景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扬州城昔日的绝世繁华已是覆水难收。词人在词中写出了扬州城昔日的绝世繁华,也写出扬州城现在在遭受洗劫之后的萧条残破,淮左名都如此,人何以堪,难以自禁的故国黍离之悲溢于言表。

姜夔的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扬州慢前面的小序中流露出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10]这里的“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流露出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在这个雪后初晴的冬至时节的黄昏,词人路过曾经绝世繁华的扬州城,但是映入作者视角的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野生的麦子,作者一时有着严重的不可接受的错觉,这种错觉表达出浓郁的故国感伤基调,即便是这座淮左名都中曾经的绝世繁华浮光掠影作者也看不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11]词人在一时的错觉中走进扬州城,这座昔日绝世繁华的淮左名都目之所极,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婉,词人这时还在无法接受的错觉中,这座昔时绝世繁华的淮左名都现在连曾经风华绝代的形迹也是找不到了。在无比凄怆的暮色中词人听到了扬州城守军无比凄怆的号角,这时词人完全知道了:在靖康之变后北宋就灭亡了,北宋广阔的疆域,登峰造极的封建经济都已荡然无存了,南宋在江南建立,偏安江南而北方却是被金军占领,扬州城两次受到金军的浩劫,这座淮左名都在北宋封建经济登峰造极时的风华绝代已成为昨日黄花,这时如何凄怆的残酷现实,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扬州城,这座昔时风华绝代的淮左名都今已至此,这是一个国家由盛至衰的代表,词人不禁有着浓郁的家国伤痛情怀,这就使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有着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这种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表达出无比深重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淮左名都》的上阙有这样充满着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的语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12]扬州城在唐朝时就是全国有名的绝世繁华的名城,扬州城中的竹西亭,二十四桥一直是绝世繁华的著名景点。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曾用这样的语句描写扬州城的绝世繁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如此绝世繁华的扬州城是国家疆域广阔,封建经济登峰造极的象征。但是如今,当词人走进扬州城,走过最初的路程,再行进在扬州城时,发现这座淮左名都曾经的风华绝代已经荡然无存了,此时映入词人视角的这座淮左名都的景象只是满眼青青的荠菜和野生的麦子,词人在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的上阙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样的语句表达出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这样的感怀家国的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表达出了深重的极度忧郁的黍离之悲。

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的下阙词人用这样的语句表达出浓郁的家国伤情基调:“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3]扬州城曾绝世繁华的二十四桥边曾经年年在开放的时节如期绽放着名优之花红芍药,在扬州城这座淮左名都风华绝代的时候,每一年在红芍药花如期绽放的时节,都会有许多的名流来二十四桥边欣赏红芍药花的绝世娇艳,这样的情景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和封建经济登峰造极的象征,可是现在朝廷偏安国力衰弱又不断遭受金军入侵的情况下,扬州城二十四桥边的红芍药花即便是年年在开放的时节如期绽放,也不会有什么名流来欣赏,现在这红芍药花只是表达出感怀家国的无限伤情基调,用现时凄楚开放寂莫无主的红芍药花表达出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表达出深重的极度忧郁的黍离之悲。

结语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惊世骇俗的语言,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浓郁的故国伤情基调表现极度忧郁的黍离之悲。这首词在开头写有小序,小序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写作的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抒发出了极度忧郁深重的黍离之悲。这首词的上阙用极度忧郁的故国伤情基调写出了扬州城这座曾经风华绝代的淮左名都在遭受了金军入侵之后萧条残破的景象: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这些曾绝世繁华的景象现在只是被青青的荠菜和野生的麦子所点缀,这是一个宋朝由疆域广阔封建经济登峰造极到封建经济江河日下再到北宋灭亡的标志,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故国黍离的创伤。这首词的下阙运用典故,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词人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在唐朝时扬州城就是名满天下的名城,著名诗人杜牧曾在扬州担任官职,写下了表明扬州城风华绝代的著名诗句,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可如今扬州城这座淮左名都已是萧条不堪,表达出极度浓郁的故国黍离之悲。这首词的最后两句用极度忧郁的故国伤情基调再次表达词人不堪的极度深重的故国黍离之悲:曾经绝世繁华的二十四桥依在,但却是笼罩在寂静凄冷的氛围中,二十四桥边的曾经绝世娇艳的名优之花红芍药,现在却是寂寞开无主,这是难舍的故国之神思,这是深重的黍离之悲。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表达出作者对北宋初建立朝代时疆域广阔,封建经济登峰造极的国势强盛的开明政治的无限怀念;也表达出对当今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王朝遭受金军浩劫的极度忧郁的黍离之悲。词人通过描述扬州城这座曾经风华绝代的淮左名都曾经绝世繁华的景象和景点,表达出中华民族难以割舍的故国情怀与不屈的精神!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015页,第1015页,第1015页,第1015页,第1015页,第1015页,第1001页,第1022页,第1015页,第1015页,第1015页,第1015页,第1015页。

[1]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陈亚梅 宁夏彭阳 彭阳职业中学 756500)

猜你喜欢
姜夔故国伤情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陆明君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故国·青铜
故国·青铜
姜夔,你咋这么牛
384例急诊军事训练伤伤情及心理应激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