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求异:差异作文教学的新探索

2016-03-05 08:57陈少燕
现代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同构异构差异

■陈少燕

同中求异:差异作文教学的新探索

■陈少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个性体验的烙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深浅、广狭之分,情感有强弱、周偏之别,个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同中求异的差异作文教学即是立足学生差异,将其作为教学资源,从同一题目、同一构思、同文修改出发,依托学生的构思差异、写法多样、修改能力高下的特点,寻求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包括同题异构、同构异写、同文异改三种形式。

一、同题异构,以“构思—演讲”课为支点,在“异构”中实现构思的差异互补

同一题目,不同性格的学生的构思是不同的。多血质的学生往往对新奇的事物、新颖的标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思维巧妙,思路灵活;但认识事物常常停留在外表,思想不深刻,结构不严谨。胆汁质的学生感情强烈,如果命题恰好触及他们的“动情点”,构思就会贯如长虹,但分析问题难以鞭辟入里。粘液质的学生认真细致,构思严密,但缺乏新颖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抑郁质的学生,观察细腻,体验深刻,却因性格内向,构思时常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隐藏在内心深处。

虽然构思呈现差异性,但在写作中,极易出现同一题目构思雷同的弊端,写作素材的选择、语言文字的运用、立意结构的处理,常常会落入俗套。写母爱就写雨天送伞,绘冬景少不了堆雪人、打雪仗,千文一面,万人同语。翻看学生作文也会发现,因认知层面的不同,既能欣赏到“凌绝顶”的才思,又可看到“茅檐低小”的窘迫;因生活经历的不同,在选材上既能领略到“潮平两岸阔”的纵横开阖,又有“以蠡测海”的片面狭窄……该如何利用构思差异,让其成为教学资源呢?这就有了我的探索——同题异构。

所谓同题异构,是指建立在同一个作文题目基础上的,学生各自发挥所长,从自己的写作经验、灵感出发,完成取材、确定立意的过程。可设计出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或仅呈现其中一部分);可简述材料,提炼主题,即完成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么写的问题,初步让学生的构思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构建富有活力的同题异构模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得到发展,水平相当的学生通过相互对比得到提升。在实验之初,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作文题目如何确定?通过何种形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搭建一方什么样的舞台,让学生既有依托,又可自由发挥,还能迅速将思路落实成文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最先的探索是命题作文,即我选定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谈审题,谈构思,谈结构。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而且构思缺乏完整性,更缺少一篇范文让他们体会构思落实成文时写作的侧重点。于是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教师推荐名作、学生推荐优秀作文阶段。但是,“荐文”如何实施?如何与构思实现无缝衔接?时间如何落实?一次次探索、改进中,最终定型成一周一节的“构思—演讲”大比拼课。

首先是明确每个组别的演讲内容:A组代表演讲内容可以是自己个人的情感变化,对班级事务的所思所想,朋友交往的感悟等,不一而足,必须原创。B组代表可以是个人原创,也可推荐优秀作文,必须脱稿演讲。C组代表推荐优秀作文,有感情地熟练朗读。学期初,学生自主自愿决定哪个周演讲,每次由来自A、B、C三组的三人代表组成。其操作流程为:

①上课前三分钟左右,演讲学生将题目写到黑板上,其他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发表个人对题目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写作思路(允许一个小组有不同的构思),然后在全班交流。②每一小组展示完毕,教师、学生可对展示组的构思进行点评,可评论得失,补充事例,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其继续完善。③请演讲同学上台展示,师生共赏。④演讲结束后,教师或学生评论得失,比较优劣,收获感悟。

每一次演讲课,都是学生一次才思迸溅的构思比拼。思维上的差异导致了学生构思上的差异、对主题理解深度的差别以及语言风格的迥异,最终同一题目往往因人而异使用不同的素材,形成不同的文章结构,呈现深浅不一的中心。这些差异性在“构思—演讲”课中得到释放,成为最好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提升自己的最好参照物。学生在优秀构思的示范引领下,思维得到互补共振,审题、立意的视野得以开阔提升。

二、同构异写,以相同的构思为抓手,在“异写”中体验写法的多样性

构思时学生兴奋激动,动笔后却状况百出。有的学生积累丰富,写起文章来文如泉涌,一泻汪洋;有的搜肠刮肚,字字写来好辛苦。有的词不达意,有的文采斐然。寻找一条什么途径,可以让学生在同一个思维平台上展现出语言表达上的优劣、结构安排上的匠心、行文写法上的侧重点呢?基于以上思考,有了我的探索——同构异写。

所谓同构异写,指全班学生针对同一作文题目相同的构思,基于不同的写作基础而进行的写作练习。它产生的时机是在同题异构中,当某一题目在经历了师生思维碰撞后,引得师生共同赞叹时,所进行的全班共写同一个构思的写作练习。

同构异写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路?会制约创新能力的发展吗?会有千篇一律的弊端吗?课题实验之初,这些疑问让我谨小慎微地开始,却收获了别有洞天的景致。因为优秀学生的范文引领,让更多的学生知道了人物怎样描写才会更生动形象,语言怎样表述才会更简练形象,细节如何刻画才能栩栩如生,结构如何安排才会条理清晰。而且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同构异写呈现出了层次,突出表现在对文章中心的挖掘、结构的匠心安排和语言风格的差异上。

例如《每天都是一首诗》,在“构思—演讲”课上,有小组通过描写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长莺飞是诗,月圆月缺是诗等等,来写生活里的每一天都似一本诗集,充满诗情画意。这一构思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以此构思进行同构异写,成文后在文章结构、主题呈现、选材等方面呈现出迥异的风采:

多数学生移步换景,见水上涟漪吟诵“花自飘零水自流”,流连李清照才识横溢的诗情;听小楼一夜春雨,写明艳荡漾的的春光;抑或是把花赏遍,把爱写完,歌颂如诗的生活。这部分学生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景随情动,情因景迁,语言风格的差异明显。

考明丽则从律诗结构入手,确立小标题为:晨曦,清纯淡雅的首联;正午,轰轰烈烈的颔联;傍晚,跌宕起伏的颈联;夜晚,铮铮许许的尾联。让人以耳目一新,击节赞叹。

张舸则在描写四季美景时,挖掘中心的深度:依次展示为生的气息、生的活力,生命的交替以及冬日静夜里传达出的生命的孕育之理。对主题的挖掘,显示了该生文学素养的深厚。

同一构思,让学生的思维处在同一频率上;同构异写,让学生站在写作的同一起跑线上。来自同伴的写作经验,极易被他们所接受认可;来自教师的引领,可以使他们的思想更深邃。他们通过聆听范文,寻找提高的空间;通过模仿,领悟写作的真谛;通过揣摩,走进创作的门槛,将别人的写作技巧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他们在指向同一写作内容时,依托背景经验上的差异,相互支持,互为风景。写作上的相互援助,实现了优势补充、相互渗透影响。每一次的同构异写都会让他们在切磋琢磨中练就一双领悟学习的慧眼,体验共鸣的音外之响,捕捉才情的霎那光彩。同构异写使学生在写作中展示差异,在比较中反思、提升,淡化差异。

三、同文异改,以修改为基石,在“异改”中实现作文升格

平时评改作文,是以教师精批精改为前提,以教师集体讲评为主要活动,其结果往往是一百多篇作文批改,有时只能浮光掠影;有范文讲评,往往与学生自身的习作隔着薄薄的但看不透的轻纱,让他们在改时无从下手,听后不了了之,效果甚微。

同时,因写作基础的差异,作文修改也呈现出不同的层级水平。一种情绪的宣泄,有人修改得简明扼要,有人修改得委婉隐约;文章结构,有人修改得平中见奇,有人修改得跌宕起伏……如何借助一篇有修改空间的文章让学生看到修改的成效,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伴的示范引领下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呢?这就有了同文异改的构想。

同文异改的“异”,侧重于呈现学生在同一内容上深浅不同的修改水平。所谓同一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是一篇文章。例如:

1.一句话的修改。如“阳光照在树上”设立的修改的层级目标,一是扩句,加强修饰语,即“()的阳光()地照在()的树上”。二是添加修辞,形象表达。三是设置情境,表情达意。

2.一段话的修改。如有学生写操场上快乐玩耍的情景——“有的相约竞跑在长长的跑道上,有的互相追逐打闹,还有的手挽手,说着悄悄话”。学生大多采用加修饰语或加情境的方法来修改段落。但王雪却这样修改:“操场上,成群结队的我们,追赶着时光。一层一层的脚印,叠加起来,成为升上天际的笑声;一片一片的身影,偶然交汇,碰撞出快乐的火花;一滴一滴的汗水,缓缓流淌,汇成欢乐的海洋。蔚蓝的天空不时划过飞鸟的身影,不留痕迹,我们的快乐却被镌刻在时光中,站立成深深的记忆。”这段文字让学生看到了新的修改方向,叙事时也可以虚实相生,也可以议论抒情。这种语感、写作技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激发“改你千遍也不厌倦”的修改兴趣。

3.一篇文章的修改。我进行过一个专题研究,即“叙事文如何写改”,设立了“如何点题、如何写出画面感、如何写出中心的层次性”三个修改目标。例如,从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感情抒发的角度,突出细节,注重烘托,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写出画面感;以濮存昕的公益广告《文明是一种力量》中“文明的高度、厚度、宽度”为例,分析如何确立文章中心的层次性。

因年级、年龄、作文基础的差异,必然有修改层级的差异。同文异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学生修改习作的不同阶段,设置高度适宜的“关卡”,让他们在同一高度上,看到别人所长,剖析自己文章的优劣,找到修改的榜样,找到改进的空间,在修改的过程中缩小学生在写作水平上的差距。

修改一旦得法,教师指导便可因人而异。对修改能力强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将重点放在中心的挖掘和情感的抒发上。对修改能力弱的学生,则帮助他们解决选材组材、遣词造句方面的困难,由扶到放,逐步提高要求,在修改的过程中利用差异,淡化差异,帮助学生写作更上一层楼。

总之,通过课题研究,可明显看出学生写作从厌写转变到乐写,从拙写转变到善写。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氛围中构思讨论、参与分享、比较鉴别,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合作的意识和独立自主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始终参与在写作活动之中,实现了情智的协同发展。学生作品也多次在报纸、杂志、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我也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指导教师。在作文的天地里,我与学生彼此相悦。在差异作文研究的道路上,我希望能成长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同题异构的天地里飞扬,一半在同构异写的世界里徜徉,一边沐浴学生成长的阳光,一边洒落阴凉。我祈盼着每节课都能在起承转合里婉转悠扬,在才思分享中婉约豪放,静赏作文天地里的细草微风、广袤蓝天。

(作者单位:招远市龙馨学校,山东烟台265400)

猜你喜欢
同构异构差异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相似与差异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找句子差异
吴健:多元异构的数字敦煌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