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头的银杏是白色的吗

2016-03-05 18:46执教点评黄本荣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真话课例书香

◎ 执教 / 袁 源 点评 / 黄本荣



枝头的银杏是白色的吗

◎ 执教 / 袁 源 点评 / 黄本荣

[配套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说真话,抒真情”]

(师下发讨论用的例文,从网上下载摇号器)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周五在大阶梯教室,有许多老师来看我们上作文课。那天大家表现都很好,很积极,我们用“准、清、顺”的小尺子,推敲了各组推荐的例文,也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因为时间有限,我当时没来得及跟大家说说我的看法,今天,咱们再交流一下,好吗?

生:好!

点拨:王荣生先生曾经指出,教学的核心是“学的活动”,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学的活动”的组织,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这节作文课充分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整节课就是简简单单两个学生学习活动:师生共同修改习作,引出“说真话”的重要性;组织“真心话大冒险”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如何把“真话”说好。不要小看了这种貌似简单的教学设计,这可是对“满堂灌”“满堂问”式传统课堂的颠覆和反叛,需要执教者“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勇气和智慧。

二、推敲例文

师:我们再看看那天的三篇例文。请大家特别关注画横线和加点的字,然后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问题?

(屏显)

跟我来欣赏

董静雯

新学期,我来到了一所新学校,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这充满书香的校园吧!

我们校园是充满书香的。从东门走进,迎面袭来的就是一阵浓浓的书香。一大批一大批的同学人手几本书,正津津有味地阅读呢!他们仿佛净化了空气,让我不禁感到心平静了许多,没有那么浮躁了。我们校园

是充满书香的。沿着右侧的那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一直向前走,便到了“思远楼”。走进“思远楼”,“博物明理,厚德思远”八个大字首先映入了我的眼帘。向左拐入一条两旁挂满图画的通道,向前走不久,图书馆就到了。图书馆里有一间与《还珠格格》里同音不同字的“书芳斋”。顾名思义,它到处都洋溢着浓郁的读书气息。那一列列图书,一扇扇圆窗,一盏盏“古灯”都使我流连忘返,越看越入迷。

我们校园是充满书香的。出了图书馆,跨出“思远楼”,继续顺着小河. .走,很快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子就呈现在我眼前。与其他亭子不同,它的前方是小溪,几块石头,几株水草,和几朵莲花。那莲花在风中摇曳着修长的躯干,在水面上飘动着妖娆的身姿,在水草后扭动着性感的蛮腰,令人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我们校园是充满书香的。加快步伐,依然顺沿着那清澈见底的小溪,不一会儿,“江汉公所”到了。仰看那一块块如餐桌上的豆腐般的黑瓦,纯白的墙壁,让人情不自禁被这江南水乡独特风情的细腻所打动。. . . .透过细窄的门缝隙,我隐约可以窥见那里屋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好像可以看到桃李满堂的景象,可以听见莘莘学子朗朗的读书声,似乎还可以嗅到那弥漫着的书韵书香。

我们的校园是充满书香的。漫步在学校里,好像哪儿都有古人诗书的韵味,哪儿都包含着历史的气息,哪儿都充满着芬芳的书香……

我喜欢这样一所充满书香、富有韵味的学校。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只是读书的冲动,更是心平气和去感受书香的心情!

啊!我们爱你,中华上中!

师:我们按顺序看,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问题吗?

生:迎面走来的一大批一大批的同学,每人都手捧几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他们不撞起来了吗?(众笑)

生:每人都手捧几本书,还要津津有味地阅读,怎么拿得下呢?

生:看书要拿几本做什么?

生:平时我们没看到这样的景象。

师:哦,这不是“准”的问题,是不太“真”啊。是董静雯自己写的,还是组里同学给改的?

生:是同学改的。

师:哦,我想,我们组的同学想到要好好表现书香,就得“人手几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这显然夸张了哦。再看第二处,加点的字。

生:“思远楼”在左边,沿着右侧的小溪走不到的。

生:八个大字映入眼帘,不清楚,别人看了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师:那怎么办?

生:写着“博物明理,厚德思远”八个大字的校训墙出现在眼前。

师:你这样一说清楚多了。还有吗?

生:“向左拐入一条两旁挂满图画的通道”,也不清楚,应该是向左绕过校训墙,因为图书馆在校训墙的后面。

师:好的,同学们越改越好了。继续——第三处,画横线。

生:“一列列图书”写得不太真实。我们的图书馆是新的,装修得古色古香,但里面的书还不多。

师:是哦,图书馆我也去过,里面摆在架子上的书真的不多,没有“一列列图书”哟。再往下看看。

生:前面说“小溪”,这儿又说“小河”,别人还以为是两条河呢。

师:这儿用词不准了。下面那句描写莲花的呢,那写得很美啊。

生:不真实。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虽然还有一点荷花,但都枯了。

师:哦,十月的荷塘,其实很难看到亭亭玉立的花了,这里的描写是想象的,不是真实的。

生:我还觉得这三句话都差不多,写的是一个意思。(众笑)

师:你说得有道理,我们看见什么,直接写出来就好,反复说一个意思,显得有点啰唆了。继续看,还有吗?

生:学校的小溪里面长满了水草,根本就不是“清澈见底”的。(众又笑)

师:是啊,我们一想到小溪,就一定是“清澈见底”,一想到荷花,就一定是“婀娜多姿”,其实,不是任何地方的同一景物,都有共同样貌的。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写什么样的。有时候有些景物虽然破败了,但不一定就不美了,比如“留得残荷听雨声”,也很美的,对吧?(众点头)

师:下一句加点的,看看是什么问题?多读两遍,想一想。

生:仰看的是“黑瓦”,墙壁就不用“仰看”了吧?

师:是的,“仰看”屋瓦和墙壁,不妥当哦,怎么办?

生:“仰看那一块块如餐桌上的豆腐般的黑瓦,再看看纯白的墙壁。”

师:好,这样改就准确了。同学们一定发现,画横线的句子不太真实,加点的句子不大准确。

师:上节课同学们曾就王晔晗的“银杏树的枝头挂满了白色的果实,一个挨着一个,好似一串串银铃。一阵风吹过,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提出过争议,其实,除了一串串银铃不够准确外,还有一处问题更严重,就是“枝头挂满了白色的果实”。我先前也没有注意,后来有一位听课的老师给我发邮件,我才注意到一个事实:挂在树上的银杏果实是包在黄色的有臭味的外壳里的,我们买回家的白果其实是脱了那层外衣的。我也疏于观察,向大家道歉!

生:(恍然大悟)哦,对呀。我们去滨江公园打树上的银杏,落下的都是臭臭的黄色的东西。

师:你见过的?那你知道王晔晗同学为什么会写成“白色的果实”呢?

生:像“一串串的银铃”啊。

师:看来,大家是在美化景物,但美化也不能不符合景物的原样,是不是呢?

生:对!

师:咱们第一单元的写作学习总体还是成功的,我们学习了观察,也开始学习把观察到的描写出来。不过,有时为了把描写的对象画得“美”一点,就难免有些夸大其词。有些同学以为作文只要写得“美”就好,是不是真实不重要。你看,前面那些“美”得不真实的描写,我们也不大喜欢吧?(生点头)

点拨:每节课都是一个独特的不规则的多面体,对任何一节课的评价也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议课评课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好课和差课之间就没了区别?当然不是。只要我们把视角选择为学生这个主体,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有没有真正提升,一节课的优劣高下就会立刻显现出来。随着“师生共同修改习作”这一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同学们在同伴互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明显提高了,真实地体会到“说真话”的重要性。这可是那些空洞的说教不可能达成的学习目标,这节课当然是节好课。

三、开展游戏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说真话,抒真情”。大家敢说真话吗?

生:(异口同声)敢!

师:那好,我们玩个“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检验一下你是不是真的敢说真话哦。游戏规则如下——

(屏显)

游戏规则:

1.每组派一名同学做裁判,判断被选择表达的人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并根据其真实度打分。(0-3分,如判断有误,倒扣本组得分)

2.所有同学都根据写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当堂写作。写完后随机摇号。(摇到哪一号,各组那号的同学就得无条件朗读所写内容)

3.各组裁判针对每位同学的朗读内容打分,下课前累计,得分高的组胜出,下节课颁奖!

特别声明:如所读内容得罪相关同学或老师,敬请谅解!

师:准备好了吗?

生:(异常兴奋)准备好了!

点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这道理大家都能理解,但如何将“游戏”与“教学”真正地融合起来,在游戏中完成学习目标,这里面有大学问。设计从描述教室到描述班主任的游戏活动,既具有趣味性,又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引导他们“说真话”;由描述教室到描述同桌,由描述班级到描述班主任,难度逐渐加大,从“要说真话”到“如何把真话说好”,体现了课堂的层次性。这种设计,看似妙手偶得,其实是教师具有“匠人精神”孜孜以求的结果。

师:好,今天共有31位同学,我们分三个组,每组10人,从1—10号。班长做总裁判。现在我出题,大家写。写完后,我按动随机摇号键,班长叫“停”,停在哪个数字上,各组相应的同学就起身朗读。现在请听第一题——“我的教室真——— ”,请先填写一个词,然后再用一句话解释一下,开始!(学生写作一分钟)

师:好,时间到!现在开始摇号,班长请背过身去!

(按动“开始”键,很快班长叫“停”。5号的同学起身读所写内容。)

生:我的教室真漂亮,因为这是我们和老师一起装饰的,有许多东西,例如课外书、钟表和植物等。

生:我的教室真乱,每天吃完午饭后,同学们就在班里,把零食拿出来吃,搞得教室好乱。

生:我的教室真大,能放不少课桌椅。

师:请各组评委按真实度打分,班长记分。请按真实度最高的得3分,然后是2分、1分打,不考虑写得好不好,只说说写得真不真。第一组得分?

生:第一个得2分。

师:为什么?

生:教室漂亮跟有课外书、钟表和植物没关系。

师:你的意思是教室里有课外书、钟表和植物,并不能说明教室真漂亮,是吗?

生:是的。

师:好,我们再听第二组——

生:3分。因为我们教室中午的时候是有不少同学吃零食,包装袋之类的会丢在地上,把教室弄乱。

师:好,第三组——

生:2分。(其他组哗然)

师:大家别急,我们先听听理由。

生:能放得下不少桌椅,能说明教室大,但到底有多少桌椅没有写,只是“不少”,就不好判断教室到底有多大了。

师:好,我们就依三位评委的打分。请大家说说看,他们三人所写的教室,为什么给人的真实感不一样呢?

生:第二组真实感最好,是因为写得具体。其他两组应该也是真实的,但不具体,所以表现不出他们的感觉。

师:我很高兴在这第一题中,同学们都能说真话了,尤其是第二组的同学。大家都喜欢自己的教室,但不喜欢别人说它不好,但第二组的同学就说出了它在午间的乱,这说明她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很重要。下面是第二题:“我的同桌真—— ”,开始!

(生齐“哇!”了一声,便开始奋笔疾书。1分钟即停,开始摇号,步骤同上。)

生:我的同桌真逗,每天乐呵呵的,很有趣。

生:我的同桌真凶猛,她不怕男生,天天和男生斗嘴,真乃女汉子也。

生:我的同桌真贴心,在我受冷时给我热水,会特别地照顾我,是我眼中的大姐姐。

师:现在打分,并请评委说明理由。第一组——

生:2分,好像还是不具体。

师:第二组——

生:3分,他写得很像。

师:第三组——

生:3分,我觉得这里写出了她自己的感受。

师:还是来比较一下吧,三个同学写的同桌,而且是当着同桌的面读出来的,谁更给人真实感?

生:还是第二组,因为他写的她就是这样的,而且从他结尾的“真乃女汉子也”的感叹中,更让人感到他的内心所想。

生:第三组也不错,“贴心”表现出来了。

师:第一题,我们得出了一个小结论,要想写出真实感,就不能泛泛而谈,而要写具体点;第二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我感觉大家的意见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感受。第一位同学恐怕不好意思写同桌,因为要当面读给他听,对吧?(看向那个女孩,女孩儿含羞地低下头。)

师:真心话大冒险,还敢玩下去吗?

生:(更兴奋)玩!

师:好,请听题:“我的班级真——”。

(学生有些骚动,因为班主任坐在后面听课,但很快静下来,开始写。其后步骤同上。)

生:我的班级真团结,军训时,教官教唱歌,大家很用心学,很快就会了。

生:我的班级真不和谐,因为大家刚认识,并不了解对方。

生:我的班级真和谐,同学有困难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也都会去帮助他。

师:哦?两位同学说得正相反,咱们班到底和谐不和谐呢?打分吧,说说理由。

生:第一组3分。军训的时候我们班是很团结的。

生:第二组2分。班上有时候是不太和谐,大家会为一些小事争执,但不是因为刚认识、不了解的原因。

生:第三组2分。同学之间是很友爱,但帮助他人写得太空了。

师:这次有两个同学对我们的班级有正好相反的感受,但他们的真实度得分却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

生:他们俩说的其实都是真实的,只是角度不同。我们班大部分时候是和谐的,但有时候很吵闹。

师:好,这就是说,要想写出真实感,还要注意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有道理。大家记录一下。还玩吗?

生:(高呼)玩!

师:请听题:“我的老班真——”。

生:(齐声惊呼)啊?

师:不敢玩了吧?不敢当面说对班主任老师的真实感受了吧?

生:(齐声高呼)敢!

师:那么写吧。

(学生开始写,步骤同上。)

生:我的老班真多变,时而幽默,时而可爱,时而严肃,时而民主。

生:我的老班真有条理,她每次跟我们宣布事情的时候,都拿着一个记录本。

生:我的老班真和蔼,从不发火,就算有时生气,也会跟我们商量着解决。

师:打分,并说说理由。

生:2分。“幽默”就是可爱的,这不叫“多变”。

生:3分。老师做事是从来不乱的,她都记在本子上。

生:2分。“就算有时生气”没讲清楚,为什么生气?商量解决什么?

师:我发现大家对真实感的要求又升级了,就是要想给人真实的感觉。后面写的那句说明的话,一定要紧扣前面的那个表示特点的词,有道理。

点拨:真实,是一个课例的生命。一旦有假,无论你包装得多漂亮,其价值荡然无存。教孩子“说真话”,老师首先得说真话。这个课例中学习活动的展开,确实让人觉得很精巧:怎样把真话说好?要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选取好的角度,还要写具体。这些结论不是通过教师去简单告知,而是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探究总结出来。读完这个课例,你在佩服教师善于倾听、追问、引导的同时,又不会对其真实性有丝毫的怀疑,因为这里面有自然的旁逸斜出,有温度,有烟火气。

三、总结经验

师:时间来不及了,我们不能再玩下去了。现在想想,说真话其实并不难吧?(众点头)我想,大家也应该明白,要把真话说好,还需要从自己切身的感受出发,选取好的角度,写出具体的符合感受特征的内容,才能带给读者真实感。大家做得很好,现在请班长报总分。

生:第一组,11分。第二组,13分。第三组,12分。

师:各组得分其实很接近,但第二组略胜一筹,大家要向他们学习。下课!

教学后记

上次的公开课后,我和听课老师都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失真”。从我对这个班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来看,我以为他们是非常真诚朴实的,文如其人,按理说,他们的文字也应该是最真实的,怎么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呢?仔细想来,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从小学语文,是从学字、学词、学句、学段到学文的,而在学词句阶段,有一个深固难徙的概念植根在他们的心田,这就是“好词好句”。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学说也学写好词好句,于是言语形式的运用超过了对内容的表达,所以“秋姑娘”啦,“妖娆的身姿”啦,比喻啦,拟人啦,排比啦,就会成为学生写作的“娇宠”,让他们爱不释手。我以为这个“好词好句”的漂亮塑料壳应该很容易敲碎,哪知难度不小,这从公开课上学生对例文的态度及平时交流中即可窥斑知豹。尽管难度不小,我想,只要我不断地“敲”,哪怕是轻轻的,这个壳终会破碎吧。另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从小就听说这句话,然而能将生活的源泉引入文章,需要细致的观察,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尽管同学们笑着原谅了我对银杏的观察疏漏,但这还是给了我深刻的教训——不是阅读几本写作教材,不是懂得一些写作技巧,更不是上过几节成功的写作公开课就算是会教写作的。教写作,尤其是教好写作,实在需要太多、太多了。

(袁 源 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210000)

总 评

读完这个课例,感受颇多,却一时无法言表,只是觉得它沉甸甸很有分量。冥思一会儿后猛然觉醒,教材中虽赫然写着“写真实”是第一位的,但又有多少老师理解这句话,教学实践中去落实这句话呢?修辞立其诚,文风反映世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反映出一个语文教师的社会担当。教育孩子从小“说真话”“做真人”,才是这节课例的分量所在。

没有说教,没有预设的问题,简单的两个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展开中让学生的写作学习真实发生——这是该课例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枝头的银杏是白色的吗”,老师当众诚言,“我也疏于观察,向大家道歉!”这是该课例的课堂文化价值。“学习就是游戏”,把学习活动与生活游戏融为一体,寓学于乐,这种教学设计显示了老师的匠心。耐心倾听,善于引导,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获得,这种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展现了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黄本荣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教研室;210000)

诗学诗艺

猜你喜欢
真话课例书香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真话能走多远(节选)
课例
真话都可以写吗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