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经验探索
——江油市广播电视台作品案例分析

2016-03-05 21:58陈文辉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5期
关键词:市县广电创作

陈文辉

市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经验探索
——江油市广播电视台作品案例分析

陈文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市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近几年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问题。发掘先进市县电视台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市县台发展路径提供借鉴和参考。四川江油市广播电视台近年来在发展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反映本土乡村改革致富故事的电视连续剧《黄颜色·绿颜色》获得了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这说明市县台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可以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文化资源利用、文化生产环境等方面具有本土优势。市县台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走出去的传播平台,需要跨区域的合作平台,需要资源共享平台等,这些问题值得学界和业界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市县广电媒体;电视剧;区域发展

市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由于市场、资金、人力等多方面约束,在节目制作、传播力、经济效益等方面受到限制,生存与发展亟待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发掘一些先进市县电视台的成功经验,作为其他台发展的借鉴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江油市广播电视台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

1 基本情况

江油市是四川省内县级市,相对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和四川其他经济强县,江油广电媒体的市场并不具有显著优势,但近年来却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如创作拍摄了一大批优秀电视作品,包括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形象片等,其中有获得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剧《黄颜色·绿颜色》,还有众口称赞、感人至深的公益片、纪录片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音画效果清新明朗,作品的主题内容和本地区域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弘扬正气,营造生气,既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也提升和强化了媒体自身的权威性及市场影响力。在这些作品中,电视连续剧《黄颜色·绿颜色》最具典型性,其艺术成果、拍摄过程和社会价值值得分析研究。

2 案例分析

十二集电视连续剧《黄颜色·绿颜色》由江油市广播电视台拍摄完成于2009年,该剧由江油本土剧作家庞泽云改编于自己编剧的同名舞台剧,并担任导演。剧中讲述了白玉村人自八十年代在党支部书记邓玉梅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改变家乡面貌,把黄色的荒山变成绿色的果园,终于走上致富道路的历程。

作为一个县级广播电视台,要拍摄这样一部电视剧是不容易的,一方面有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如何把乡村题材拍出彩,吸引观众的注意,有较大的难度。但江油台不但拍出了这部作品,而且精彩感人,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该电视剧在内容取材、叙事手段、电视艺术多个方面具有特色,笔者分析如下。

2.1内容特色

原汁原味的乡土故事是该剧的内容特色。故事原型取材于江油市方水乡白玉村的真实故事,该村在八十年代初山岭荒芜、土地贫瘠,村民生活贫困,后来在村支书邓怀才带领下,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经过多次尝试,克服种种挫折,成功发展起水果种植业,昔日黄色的荒坡变成今日绿色的果园,整村成为率先致富的典型,得到国家的表彰,吸引了众多游客。该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致富带头人邓怀才被评为全国劳模。

正是这种身边发生的乡村故事,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喜怒哀乐的爱情往事,亲历者的参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共鸣和期望。准确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前提。

2.2艺术创造

该剧剧本富有活泼动人的文学艺术魅力。在叙事结构上,以乡村面貌由黄变绿为结构主干,暗喻生活的由穷致富、爱情的由苦到甜,通过把个人命运折射到乡村发展,架构起整个起伏演变的剧情结构。在叙事方法上,通过鲜活的情节来表现主题,通过冲突的发生和演变来吸引人。一开始通过逃婚事件,点出乡村贫穷与个人命运的关系,推出了改变命运的发展主题,并通过对主人翁爱情命运的演变设置悬念,吸引受众来跟踪剧情演绎。剧中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个性突出,塑造出的主人公邓玉梅就是一个敢说敢干泼辣的川妹子。剧中大量运用当地方言,诙谐幽默,韵味十足。看得出来,这些源于生活的故事情节,来自于作家对当地百姓生活长期、贴近、入微的观察,剧本具有很深的文学素养和根底,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该剧娴熟地运用了电视艺术手段,具有很强的视觉美感。拍摄场景选择在故事发生的乡村,都是人们熟悉的景物,富有乡村情调。画面构图优美,色彩饱满,清新悦目,具有良好的视觉美学效果。后期剪辑调度得当,使得整个叙事结构流畅运行,按剧情层层深入发展。

该剧的另一个特色是全部采用海选的群众演员担纲主演。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雷羽先生,对演员进行了短期培训,演员们的表演自然逼真、个性鲜明,情感丰满生动,把剧情演绎得引人入胜、酣畅淋漓。

2.3成功因素

江油台作为一个县级台,是怎么创作出获得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电视剧,怎么能够生产出优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值得探索研究。笔者认为该电视剧的成功,归结起来具备了如下因素。

首先,必须有积极进取的领导力量。台领导的进取精神和当地地方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地方广电发展的前提条件。台长陈爱民在江油台工作20多年,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凝聚了一个坚强的团队,抓住时代脉搏,制作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当地领导对电视媒体在区域发展、区域传播中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对广播电视创作予以鼓励和支持。这些是做出优秀作品的前提条件和推动力量。

第二,有一个优秀的编导。编剧庞泽云提供的优秀文学剧本是电视剧成功的基础,对乡村的情节、对时代的把握、对生活的观察、对文化的理念,是其成功创作的条件。正是这样扎根乡村、专心创作的作家,为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营养。

第三,有一个优秀的电视艺术创作团队。江油台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说明,只要有热情和干劲,借助外力整合资源,县级台依靠自己有限的制作力量,也可以做出优秀作品。

第四,有一批源于本土的优秀业余演员。该剧的演出大都是向本地群众公开征集的业余演员担任的,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他们是本地居民,对本乡本土十分熟悉,演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对把自己熟悉的情景搬上屏幕充满期望和热情。他们的表演自然真情,生动活泼,不做作,浓烈的本土生活气息更富有吸引力。此外,整部电视剧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贯彻执行了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吸引本地群众注意,发动群众参与,展现群众生活,把整个电视剧创作过程营造为地方文化事件,是本剧成功的重要方法。这种精英引领、群众参与、土生土长、息息相关的创作形式很有意义。

2.4社会价值

其一,这部电视剧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化产品。这种来自于自己身边,甚至自己经历过的故事,走上荧屏,面向大众,自然能更好调动本土受众的兴趣;其二,该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从演员海选,到参与演出,被演绎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事件过程,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激发了大家的兴趣,每一个人都参与了创作,都关注创作,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其三,记录了一个发展创业的时代,记录了本土历史场景和故事。虽然是电视剧,经过了艺术的再创作,但整个内容基于当地的发展事实,把在改革年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奋斗故事,以戏剧的方式进行记录,对后代了解当时的情况有记忆保存的价值和作用;其四,传承了日渐远行的乡土文化。在本剧中,大量地运用四川方言和歇后语,听起来生动有趣,富有文化含义。方言和歇后语,都是文化内容的语言形态,随着社会的演化和现代文化的形成,很多已经处于消亡状态,但通过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保存。电视剧的文化记忆传播功能,对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保护,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其五,弘扬了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正气。作品通过展现乡村群众不畏落后面貌,敢于创业,勤劳致富,改变命运,是对正气、对勤劳、对团结、对奋斗等正能量的弘扬,这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其六,影视创作有益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电视剧直接展示描述白玉村创业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对其他乡村的产业发展有示范和借鉴的作用,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对地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其七,影视作品是区域传播的重要形式。该剧着眼于一个村,但对外部区域来说,塑造的是江油市的区域形象。影视的传播过程,也是区域传播的过程,对区域品牌形象推广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对区域发展、招商引资、产业推动等有良性的意义。

3 发展信念

江油台拍摄制作《黄颜色·绿颜色》电视剧的成功说明,县级广播电视台也可以生产出优质文化产品,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县级广电媒体应当认识自己的优势之处,鼓起发展的信念。

第一,县级广电传媒是县域本土文化生产的主要力量。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县级广电传媒无疑是县域文化生产的主力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对其重视和利用,会成为区域发展的积极动力,既可丰富本土文化生活,又可传承文化记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传播区域良好形象。

第二,县域文化资源为本土特色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了独特条件。每个地域都要有文化自信,因为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民俗等等,这就是自己宝贵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善于发掘这些文化财富,可以为县级广电媒体的影视创作提供内容来源,构建独特的吸引力,形成自己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

第三,县市区域有自己的文化创作环境优势。相比于大都市,县市较多地保留了传统的风貌、风气、风土、人文遗产等资源,受的外部影响较少,心静得下来,能够专心致志于文艺创作。

第四,县市广电传媒也有出大作品的能力。江油台的实践表明,只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领导班子,有一个精益求精的影视创作团队,有热心于本土文化艺术创作的文化人士,有广大热心支持本土文化事业的群众,有外部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援,市县台完全可以创作出大量得到社会和市场认可的优秀作品。

第五,县市广电媒体要有敢于探索创造的自信心。江油台创作的这部电视剧,在接地性、群众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要有自信心,发展才有干劲,发展的道路才会走得更远、更好。

第六,市县台要通过群众路线来营造优势。市县台,要以为人民服务这一优良传统为指导,充分发挥熟悉地情、熟悉群众的优势,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找准定位找到出路。

4 发展问题

市县台的发展,除了要有坚强的信念支撑,更需要切实的行动和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市县台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县级台要不断自我完善,这需要制定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发现和提出问题,规划路线,提出需求,制定资源需求计划,再逐步落实和解决需求问题;二是县级广电传媒的发展与地方的区域发展结合问题。目前的媒体融合等措施,都是基于媒体自身的内部需求,对媒体的市场端考虑不足,与区域发展的结合不够。市县台应通过自身的接地优势,结合媒体发展和区域发展,通过对区域形象塑造、区域传播、区域发展的价值贡献,以获取当地政府财政、人才等方面的积极支持;三是市县台优秀影视作品的传播问题。市县台的优秀作品,在其他区域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县级播放平台受地域限制,其优秀作品难以传播到县域以外范围,另一方面省市媒体也有内容匮乏的时候,却难以获得优秀市县台作品的播放机会。如何搭建平台,传播优秀作品,扩大传播效果,满足县域和跨县域传播的需求,解决好作品走不出县域的问题,值得管理层和业界思考;四是市县台的生产能力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差距问题。目前影视供给侧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需求,中央和省市级影视机构现有的制作与播出资源,也满足不了各市县地域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因此,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传播区域发展成果,记录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迫切需要市县广电媒体的强大和进步;五是市县台发展面临的资源需求问题。市县台一方面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约束,另一方面缺乏跨地域、跨领域合作。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界在理论上梳理与提升先进市县台的成功经验,供其他台借鉴,同时对市县广电的人才资源需求,通过培训等方式予以帮助。资源共享、区域互联,是县市台克服局部资源不足的主要办法,这需要广电行业组织发挥上下联系、横向联系的优势,构建广电区域协作平台,促进广电资源的交换、共享和流动等等,支持市县台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总结和提炼四川江油等广播电视台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台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促进市县广电媒体的发展,需要足够的发展信心,也需要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地方政府、传媒机构、文化组织、学术研究和行业组织的多方关注和多方合作,找到切实可行的思路、支撑平台以及措施。

(本文作者系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广联西部学术基地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市县广电创作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一墙之隔》创作谈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创作随笔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