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创制与发展

2016-03-06 16:26杨洋
关键词:文明制度

杨洋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论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创制与发展

杨洋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现有的国家制度很多源于早期的国家结构;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制度的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原始的部落联盟到成熟的封建国家,古人在探索国家制度上体现出非凡的智慧。早期的国家创制是一个从探索到继承创新的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先秦到汉朝国家的发展经历了初创到成熟的转变,各项制度的建设也日益完善,确立了国家的基本结构,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渐趋明晰,反映了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的不断进展。

关键词:早期国家;制度;文明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170。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诞生于欧美,欧美国家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后纷纷建立起民族国家,但是即使是这些所谓的民族国家也不是单一的民族国家,除了主体民族之外,还有少数民族的存在;美国更是世界移民的大熔炉,在经过独立战争打败英国殖民者后才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所以民族国家或者说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这和古代的“国家”观念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国家从开始就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这和欧美国家的发展大有不同,中国古代国家也有其初创、形成、发展、成熟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一、夏、商、周三代:国家初创时期

中国古代国家出现得很早,“五帝时代是公认的古代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关键时期,夏商周三代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的时期”[2]。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国家的形成应当在夏代。因为夏朝具备了君主世袭制,拥有了公共权力、贡赋制度等[3]。但是最早出现的国家并不具备“国家”实体,而且此时的国可能还只是松散的政治联盟而已,只是有了一个“王”。即使有华夷之分,但还没有民族的概念,只是以部落或者联盟相称。虽然早在夏之前就已经有了官制的分工,“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社,上下咸让,垂主工师,而工致功”[4]5。但是这时的王对各部落的控制并不是很强,国家官员的职能也不是很明确,类似于近世美国的邦联。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是从夏朝开始的。夏时的国家机构已经相当完备了,不但有了“王”这个统治者,还有了宫殿、监狱、军队、官员、法律等国家必备的要素,而且此时夏对周边各部落的控制明显加强。相传夏禹在涂山大会诸侯,史称“涂山之会”,成为夏朝建立的标志。禹制九鼎,象征天下,禹死后,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这种破坏禅让制的做法引起部分诸侯的不满,启采取了镇压措施,在镇压有扈氏的叛乱之后,召开钧台之享,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开始了“家天下”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到清朝灭亡。“夏代时期夏族部落的社会生产力尽管还很低下……虽然没有铁制工具的出现与使用,但亦提供了产生世界上最早的阶级社会之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5]。然而夏时期的国家还是很松散的结构,只是当时的一个中心区域,各部落对王也仅仅是朝贡而已,彼此的隶属关系并不是很强,其他部落对夏王没有义务效忠,因此夏朝的国家机构虽然建立,但是只是雏形而已。夏周边还生活着许多部落,被称为“蛮夷戎狄”。即便是夏商周三代,周边部落的势力依旧很强大。

夏末,夏桀残暴不得人心,商汤灭了夏。商朝建立后屡次迁都,除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之外,周边民族的威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商朝迁都的次数是中国历代王朝之最,这也说明当时商王对各部落的控制还是很弱的,还没有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程度。相比于夏朝,商时期的国家创制比较完善,商朝的疆域大大超过夏朝,而且商朝是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朝代,经济也十分发达,特别是青铜器的制造,如司母戊鼎就是其中的代表。商人流行祭祀、占卜,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普通事情,大都通过占卜问求吉凶。商朝的官制也相当完备,当时已有在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在王畿外任职的外服官之分,最高官员称“相”,地位崇高,如伊尹就是商朝的开国元勋;其他官员称卿士;除此之外还有车正、牧正等官员。可见,商朝的官员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是国家机构发展完善的一种表现,对巩固统治,加强国家的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商王还对外征战,扩大商的影响力,说明商朝对自己的统治区域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

商末,纣王昏庸无道,引起天下不满,周武王联合八百多个诸侯经过“牧野之战”消灭了商朝军队主力,最后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和商汤的行为被称为“汤武革命”。虽然周武王灭亡商朝,但是对于其他诸侯来说也不过是换了个王而已,周还不具有号令天下的实力。在周武王死后,发生了“三监之乱”,周公迅速平叛。为了有效统治天下,在周公的主持下,周朝开始大规模的分封诸侯,分封的诸侯中包括同姓诸侯和异性诸侯。周公平叛后周王朝才开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随后,周公制定了周礼,确立了礼乐方面的等级制度,并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度。分封制不是简单的分封,而是把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深入,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形成等级森严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制度。正是由于分封制,才改变了先前王权较弱的局面,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制度才日渐建立和完善起来。诸侯对周王具有缴纳贡赋、服兵役和效忠的义务,王对诸侯的控制影响力逐渐加强,系统的军制、礼乐、教育体系也都建立起来,对周边部落也确立了五服制度,周的影响力前所未有。从夏到周,国家的创制已经相当完善了。

但是周朝对诸侯的控制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南方和北方这些远离中央的地区。北方的犬戎时常骚扰周朝边境,南方的荆楚也不安宁。公元前1002年即周昭王五十一年,周天子率军南征,但在进军途中溺死,六师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昭王南征而不复”的历史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周王朝也并没有真正控制天下,在周王室强大之时,诸侯或许能服从周王,当王室衰微,诸侯就会不听从王命,甚至对抗王室。“那时候所谓全天下的土地名义上都是‘王土’,住在土地上的人民在名义上都是‘王臣’,但是实际上当时的天下确实被分割成无数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单位”。各诸侯国实际上成为了“国中之国”[6]7。

二、春秋战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西周末年,周幽王荒废政事,为取悦褒姒,“烽火戏诸侯”,引起诸侯对幽王的不满,终于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几大诸侯的护送下迁都洛邑,是为东周。周平王东迁后,王室地位一落千丈,不仅失去了西周时期王室的权威,还要依靠几个强大的诸侯国维持统治。当周天子的权力不再神圣的时候,诸侯蠢蠢欲动,中国历史也就迈入了春秋战国的混战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处于诸侯混战时期,但又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每个诸侯国内部都孕育着新兴国家的因素,这种因素在社会历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在战乱时期,各诸侯欲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壮大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改革;改革需要人才,需要新的思想,而春秋战国士阶层的兴起无疑提供了诸侯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和新的思想。

这一时期,儒、墨、法、兵、阴阳、五行、道家等思想流行于诸国之间。这一时期的思想解放给士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首先改革的是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主持变法,变法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中对于政治结构、军事组织、田赋制度的改革具有质的变革。比如“叁其国而伍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相地而衰征”[7]224,231,236等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对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使它能有效地对地方进行治理。军事上统一政令军令,在征收田赋上,根据土地好坏来征收田赋,这种比较全方面的改革对于加强国家权力,统一国家力量起到很大作用。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由于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望,传统的人才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士阶层的兴起使诸侯国的文臣武将不再按照传统的宗法血缘亲疏关系任命,而是面向天下征召人才。此国谋士可在他国为官,彼国人才可当他国大臣,如果在该国遭到冷遇,可去他国另谋出路,诸侯国也大都建立了各自的官僚制度。如官分文武,国家官员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政令的畅通。俸禄制度也是一大变化,夏商周时期官员的生活来源大部分依靠封地,这种制度弊端很大,因为中央往往对诸侯的封地不太了解,诸侯有所隐瞒也不会轻易地察觉,不利于中央的集权。而俸禄制度使官员的利益与王直接挂钩,官员需要王保持他的地位荣誉,发挥才干,王需要官员为其服务,治理国家,形成“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的新格局。

另一个加强君主权力的制度是上计制度。上计制度即战国时期地方长官向中央汇报工作的制度。地方官将一地的赋税、刑狱、选举等呈上文书,朝廷据此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给予奖励或惩处。这说明战国时期君主对地方统治的加强,通过这种手段掌握了地方的政情,便于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所以春秋战国虽然是乱世,但是乱世中孕育着大治。这一时期,各国为增强实力对国家制度的改革和创制对以后的国家制度和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周王室依然存在,但实际上诸侯王各自为政,互相征伐,传统的国家联盟关系已经破裂,新的国家制度、国家关系业已形成。诸侯国对内加强统治,对外扩张领土,冲击着原有的政治结构,诞生了新的国家形态。而且此时已经有了国家领土的概念,各国对境内疆域的划分十分明确,天下的思想越来越清晰,取代周室,夺取天下成为强大诸侯国的最终目标。“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进一步实现统一已成为各诸侯国、各少数民族的强烈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华夏诸子百家的学说大部分是为实现统一探索道路。”[8]统一的因子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中华民族的脑海中,对于国家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

三、秦汉:国家逐渐成熟时期

秦国原偏居西部,后来经过几代祖先的努力成为华夏诸侯的一员。本来秦的地理位置不好,常遭中原诸侯嘲笑,但秦人君臣同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之一。秦国的转折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破除了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在法家思想的引导下建立了封建国家,废井田、重农抑商、重刑律、奖励耕战、实行郡县制等,使秦国的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的统一“已不同于春秋战国时代地处西方一隅的诸侯国,割据形势的结束和疆域范围的扩大要求统治阶级采取新的统治方式以适应统一的形式,许多制度必须重新建立”[9]44。秦统一后废分封,立郡县,中央设三公九卿,郡一级设郡守和郡尉,县一级设县令或县长,形成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由朝廷任命,这就彻底打破了根据传统的宗族血缘分封的制度。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郡县长官在各自的领域内治理政务,整个国家机构的运转井然有序。秦朝还根据法家思想制定《秦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征南越,逐匈奴,正式确立了秦帝国大一统的历史地位。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下,各项制度先后建立起来,具备了一个封建国家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秦帝国的疆域观念比前代更加强烈,秦修长城以拒匈奴。在秦人看来,长城以内乃秦的势力范围,以外则是荒芜之地。秦一面派兵驻守,一面修长城,说明长城内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和三代时期的王国疆域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到汉朝,疆域范围也是在长城沿线,所以疆域的相对稳定是正常国家所必须的。秦朝国家的制度建设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国家的基本结构,在国家发展的历史上,秦朝的影响是巨大的,虽几经改革变化但是丝毫不会改变秦朝的开创之功。

秦朝建立后,虽然创制了后世的基本制度,但是秦施暴政,不仅秦律苛刻严酷,赋税沉重,秦始皇还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秦二世继位后变本加厉,民众苦不堪言。秦朝虽然完成统一,但是六国旧贵族的势力依然很强大,他们无时不在准备恢复故国,这些都是不稳定的因素。秦的暴政终于引起了民众的反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宣布起义,揭开了秦末反秦战争的序幕,六国贵族闻风而动,天下豪杰云集响应,在经过短暂的统一后天下再次大乱。不过秦末的战乱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又有所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可以说是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国际战争,是兼并战争,秦末的战争是在统一的国家内进行的战争,而且这种战争造成的分裂只是暂时的,经过秦统一天下的影响,一统天下成为各个势力的最终目标。在众多的割据势力中,刘邦、项羽、韩信、英布等人的力量最为强大。但是相比项羽的刚愎自用,刘邦善于用人的策略成功地拉拢了韩信、英布等人,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最终消灭了项羽,实现天下一统,建立了西汉王朝。

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虽然为大汉皇帝,但是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功臣就成了刘邦的心头之患,比如韩信、英布等。在楚汉战争时,他们都跟随刘邦,为消灭项羽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必须满足他们的条件,实现之前的承诺,因此不得不封他们为王。“汉初封建先以异性诸侯王,高祖与功臣努力共定天下,其劳亦相等耳。”[10]51被封为王的诸侯实力极为强大,特别是韩信,英勇善战,兵多将广。这些诸侯王各自为政,中央政府并不能完全控制这些地区。虽然刘邦后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先后消灭了韩信、英布等人,但是同姓诸侯又成为西汉王朝的隐患。本来同姓诸侯是刘邦为了稳固天下,牵制异姓诸侯而分封的,刚开始这些诸侯尚未成熟或者羽翼尚未丰满,对中央不构成威胁,但是到了文景时期,这些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强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列二等之爵,……而其所谓王者,则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势足以抗拒中央。”[10]73虽然刘邦在进行分封的同时,也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是中央政府控制的郡县领地只是王朝的中部,中西部的部分地区,东部、东南的广大地区都是诸侯国的领地,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诸侯国也成为国中之国,对王朝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文、景两帝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采取一些措施,但是收效甚微。汉初百废待兴,实行“无为而治”,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还要防备北方的匈奴,因此并没有精力去处理诸侯国的问题。景帝时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令削藩,引起诸侯们的强烈不满。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济南等六国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虽然景帝杀晁错以平诸侯之怒,但是各国仍不退兵,于是起用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仅三个月就取得胜利。“七国之乱”后,汉景帝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势力,汉朝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王国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从汉初以来一直困扰中央朝廷的诸侯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分给子孙继承,王国越分越小,失去了与中央对抗的能力,彻底解决了诸侯国王国的问题。诸侯国问题的解决使汉王朝政令军令统一畅达,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各项制度的创制也逐渐完善,奠定了西汉强大的基础。

西汉初年,在国家制度上基本上是“汉承秦制”,中央官制依然是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在中央管辖区实行郡县制,也就是郡国并行制。汉初,除了在律法和田赋方面较秦减轻之外,基本上沿袭了秦制。汉武帝时,由于历史的发展,国家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三公九卿,还形成了中朝和外朝。由于丞相的权力较大,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中、侍郎的人,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或充当顾问。另外还加强了尚书台的权力,尚书令秩比两千石,成为权力机构。因此,汉武帝时形成以尚书令为首,由侍中、侍郎、给事中等组成的中朝机构。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加强了皇权。为了监察地方,汉武帝还创制了刺史制度,加强了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监察地方百官。在选举上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中央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教授子弟,地方上也建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在思想上文化上加强国家的统一。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现了中央的大一统,这是先前朝代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国家机构的创设基本成熟。

西汉王朝从高祖开始到汉武大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汉朝终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其文治武功为后世所称赞。西汉国家的创制几经波折,终成定局,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上,汉代在秦代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国家机构的职能更加完善和成熟。这些制度涉及了方方面面,历时四百年的积累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格局。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经两千多年,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在探索国家治理方面的智慧。从先秦到汉代,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国家由雏形到成熟,各项制度由初创到完善。古人的观念也从早期的部落联盟思想到有了国家、民族的概念,从松散的政治结合体到中央集权,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发展历史,虽然汉王朝灭亡后,王朝几经更迭,民族纷争与民族融合交相上演,但是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中国国家民族的一部分,这是不容抗拒的历史力量。孔子认为:“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11]606国家观念的形成,是中国人传统的爱国主义的发源。在统一的中央政府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熠熠生辉,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晁福林.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理论思考[J].历史研究,2010(6):8-12.

[3] 梁颖.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浅议[J].社会科学家,1993(6):79-81.

[4] 司马迁.史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 徐喜辰.关于中国国家形成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60(2):26-40.

[6] 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7] 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 王宗维.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1989(1):34-43.

[9] 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 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责任编辑:杨华轲)

收稿日期:2016-04-21

作者简介:杨 洋(1992—),男,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4—0156—05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s in Early Ancient China

YANG Y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many existing national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the early national structure; In early ancient China, the national system of creation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tribal alliance to the mature of the feudal state, the ancient people exploring the national system embodies the extraordinary wisdom, early national initiative is a process from the exploration to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is the produc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re-Qin to Han dynasty of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 start-up to ma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s increasingly perfect, has established the nation’s basic structure, the functions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also been clear, reflects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Key words:early states; system; civilization

猜你喜欢
文明制度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对不文明说“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