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为驱动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

2016-03-07 11:01杨静
前线 2016年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十三五理念

杨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以五大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谋篇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为“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五大发展理念为破解“十三五”发展难题应运而生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国际声望和影响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7800 美元左右,已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粮食连年丰收,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由希望能吃得饱、穿得暖向追求吃得好、穿得体面的更高层次转变。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加速提升,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我国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十二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三五”规划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从全局上影响着“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具体来说,国际方面,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人为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方式粗放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创新能力不强仍然是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减少成为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甚至成了影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扫除发展障碍,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我们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出发,从已经面临和将要面临的问题出发,从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发展长远目标出发,突破传统观念和旧的发展理念,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党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等关于发展问题上的最新认识,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创新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引擎。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既要有国际大局的宽广视野,又要有国家大局的自我审视,既要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格局出发,又要从我国发展动力亟待转换有赖于创新驱动做出研判。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最为关键的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不足的就是创新意识不够强。“山寨”行为往往大行其道、“山寨”产品充斥于市,这与我国的大国形象极为不称,与党中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高度不符,已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国国内发展力的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中,我们党将创新定位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真正发挥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引擎作用。

协调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协调发展理念的确立,有赖于科学、客观、全面地认识和总结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平衡、和谐发展的诸多问题和障碍。当前,就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而言,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已位列前茅,并日益对国际事务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相比,尤其是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尚未形成自身独具优势的整体竞争力,并且人均资源占有量、收入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比例结构不协调,其中弱势短板的部分大大影响了我国整体功能和综合效应的发挥。因此,党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通过促强补弱,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国内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绿色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要求我们反思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副产品——空气、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枯竭,开始不断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生产与生活环境,并有不断恶化之势。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党在“十三五”期间,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开放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开放发展理念的确立,既是党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有益经验的总结,又是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经济社会获得持续发展做出的客观判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经济为支点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对我国“走出去”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继续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努力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总体水平。

共享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共享发展理念的确立,要求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理应公平享受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共享发展理念表明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体会到公平正义,以有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积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必须把发展基点和重心放在创新上,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首先,要加强科技方面的创新,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其次,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建设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再次,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强化制度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局面。最后,深化科技等领域的改革,建立并完善创新发展所需要的体制机制,为各方面、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提供保障。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从长远着眼,从全局考虑,既要重视优质产业、发达地区、传统行业和领域的示范效应和带动、引领作用,更要考虑弱势产业、落后地区、新兴行业和领域的瓶颈效应和制约作用的消极影响,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加快、促进其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发挥整体优势。首先,通过“一带一路” 等战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示范区,配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其次,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三托一”发展战略,培育和形成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相互协调的机制,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再次,既重视硬实力的影响,也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后,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形成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统一,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善和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首先,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提高大家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等意识,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再次,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实施污染防治计划,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齐抓共治的环境治理系统。最后,坚持保护优先、预防整治为主,构建生态廊道和保护网络,筑牢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首先,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对内投资的合作平台,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优势。其次,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合作、能实现共赢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再次,坚持亲诚惠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打造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最后,坚持合作互利共赢原则,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和机会,保障基本民生,努力增进人民福祉。首先,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其次,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十三五”期间使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再次,加大调节力度,促进就业创业,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最后,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筹资和报销比例,统筹建立救助优抚体系,建立公正、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任编辑:郑 建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十三五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