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及路径

2016-03-07 11:05刘书怀
前线 2016年2期
关键词:纲要城市群京津冀

刘书怀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规划纲要”确立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相关政策,为京津冀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体系完善以及市场一体化等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深刻领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为时不多。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长极,以期辐射和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京津冀是我国东部地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完全应当而且也有条件积极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内涵式和集约型发展、推动整个京津冀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思路和战略重点,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拉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之后,提出我国国内经济形势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与旧常态主要表现在四个变化:一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模式由主要追求规模型、速度型、粗放型、增长型经济发展模式向质量型、效率型、集约型、发展型模式转变。同时还将显现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趋势性变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状态下,面临多重机遇的同时也必定会遇到许多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极,以带动全国加快发展。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中西部重点开发区”,一同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重点。它在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贡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提升我国城市群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未来国际竞争有一个趋势性变化,即由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化为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目前,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或都市圈主要包括大纽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等。京津冀城市群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个重要的城市群,2013、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11%和10.44%,但从目前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看,不仅与国外大的都市圈存在很大差距,即使与国内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比,也处在落后位次。例如,201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2.8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0.24%;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6.7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0.65%。因此,未来京津冀的发展,不能仅站在北京、天津、河北各自的位置,而应该站在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高度,甚至站在国家的高度,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密切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优化整体竞争力格局,积极打造中国具有实力和竞争力的首都经济圈,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成为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的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解决首都“大城市病”、破解京津冀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手段。“大城市病”指的是在大城市里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症状”。城市病表现出来的是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整个城市竞争力下降或丧失,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应在全世界面前树立国家首都良好的对外形象,应该拥有完善的首都功能,推进世界城市建设。但是目前北京正面临“大城市病”的困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房价高涨等已经成为困扰北京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目前,北京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疏解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不仅需要从北京自身入手,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及加快一般制造业产业转移,还应通过京津冀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路径,为治理北京“城市病”提供有效手段。同时,通过北京产业、企业、机构的向外转移,也为天津、河北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重要机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破解京津冀深层次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认真学习,把握“规划纲要”的实质内涵。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国的高度看待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刻认识和把握其现实的和长远的目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定位布局、战略重点等方面全方位地做出了重要部署,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内涵。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促进京津冀协调均衡发展是根本目的。我们必须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京津冀之间的关系。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制定疏解和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推动规划任务的落实和实施。

统一认识,树立“一盘棋”的思维理念。过去,京津冀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合作深度不足。究其内在原因,除了经济利益之外,主要还是受传统“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的影响,呈现“诸侯经济”与“自我封闭型经济”的特征。如今,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思维,站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中看待京津冀在全国的地位,站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局中看待京津冀在全国的作用,突出“合作”理念和“协同发展”理念。特别是津、冀两地,要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北京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目的与意义,积极承接北京向外转移的机构和企业,为首都分担和缓解压力。只有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理念上改变过去的想法,才能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创新体制,构建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新机制。京津冀三地,不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还是加强产业、区域合作,都将面临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这是过去行政体制分割下已经形成的体制机制。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困局,必须建立协同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包括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的总体定位,是建立“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区”。京津冀要充分利用协同发展时机,在疏解、合作、协同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成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的楷模。目前,应尽早建立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为基本构架的“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新机制,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开展。

扎实推进,开创京津冀全面协同发展新局面。根据《规划纲要》中的近、中、远三期目标,到2030年,京津冀要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能够带动和辐射周边其他区域的发展,基本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都市圈。目标宏伟,但必须脚踏实地,扎实推进。目前,按照规划中的两条主线,一方面加紧做好疏解工作,有效缓解北京人口、交通和环保压力;另一方面加强三地区域合作,突出重点,主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率先推进,逐步将协同发展推向全领域、全方位。

(作者单位:中共廊坊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谭 丁

猜你喜欢
纲要城市群京津冀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京津冀协同发展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