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直隶保定外语教育述论

2016-03-07 00:48陈飞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西文直隶西学

陈飞

(河北医科大学 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7)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

清末民初直隶保定外语教育述论

陈飞

(河北医科大学 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7)

保定的外语教育肇始于清末莲池书院,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繁荣发展,如直隶师范学堂、农务学堂、保定军校等,民初各私立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等缓慢发展。保定的外语教育得益于有识之士的提倡,直隶政府的支持,为保定乃至全国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清末;民初;保定;外语教育

有清以来,保定成为直隶省会、直隶总督署所在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教育事业一向较为发达。保定的外语教育兴起于清朝末年,并在民国初年得到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保定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涉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军事教育等,在北方地区乃至全国颇引起注目。①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编委会编:《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第一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外语是学习与通晓西学的工具和基础,因此在各学堂普遍受到重视。

一、保定外语教育的兴起

保定的外语教育可以追溯到吴汝纶任莲池书院山长时期。吴汝纶素爱文事,先后主政深、冀二州,“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②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44页。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吴汝纶辞官到保定莲池书院主讲,共计十四年之久。

鸦片战争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部分开明官员和士绅开始“睁眼看世界”,思变图强,吴汝纶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欲“保国、自强”,“盖非广立学堂,遍开学会,使西学大行,不能保此黄种”③吴汝纶:《答李季皋》,《尺牍·卷三》,《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311页。。后又指出:“欲救世变,必先讲求西学,造成英伟奇崛之人才,使之深通中外之变,淬厉发扬,以备缓急一旦之用。”④李景濂:《昊挚甫先生传》,《附录一·传状》,《吴汝纶全集》(第四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128页。而当时,一般官场中人及学子尚沉沉于科举功名之中,兴办西学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对此吴汝纶有所判断:“但为目前计,仍以令书院诸生加西学一门功课为简捷办法,若别立书院,不惟得师难、经费难,即学徒亦不易得。为今年在此,欲令诸生兼习西文、西语,先请中师,后改请西师,而诸生颖异者,亦且进锐退速,深畏其难,至蠢拙者,更无论矣。故西学捷径,但读已译之书,其弊则苦于不能深入。其导源之法,则必从西文入手,能通西文,然后能尽读西书;能尽读西书,然后能识西国深处。”⑤吴汝纶:《答李季皋》,《尺牍·卷一》,《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29页。这些困难反而促使吴汝纶最终在莲池书院开设西文学堂,并推行西文教育。后精心谋划,耐心劝勉,终于“西学已劝励数月,始得廿人。”⑥吴汝纶:《与贺松坡》,《尺牍·卷二》,《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50页。最终西文学堂学习情况为“从英国人名贝格耨者讲习英文,共得十七人……每日以一点钟教授,而后诸生归后,仍在书院大楼聚而同习,以两时为限。”⑦吴汝纶:《与方伦叔》,《尺牍·卷二》,《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56页。学子积极踊跃,效果甚佳。吴汝纶深刻认识到,外语非乃通西学之门径,且惟有熟习方能深入其精髓。

时西人岁俸七千余金,而较低者传教士,其传教流弊又难以断除。为节省经费开支计,吴汝纶想尽办法,“则只有聘日本人讲求东文之一法。东文若通,即能渐通西学,以西学要书,日本皆已翻译,其专门艺术,日本人皆已究通故页。请日本人即学东文”。*吴汝纶:《答孟绂臣》,《尺牍·卷二》,《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12页。他从淮军公所岁修生余款中提取资金,开办东文学堂。起初欲以中岛裁之为师,后以野口多内充任。从此,保定城内办起两所外语学堂,为国办西学的前驱。*保定历史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保定历代大事纪略》,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在东、西文学堂,他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西学书籍和报纸,了解西方科学及时事,“同文馆及上海方言馆所译诸书皆可考览,而尤以《万国公报》为总持要领。近来京城官书局有报,而上海又有《时务报》,皆可购而阅之”。*吴汝纶:《答贺松坡》,《尺牍·卷一》,《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21页。就西学各科而言,吴汝纶认为研习途径应以外国语为基础,进而学习理化、格致、机械等。*史涅:《试论吴汝纶对西学的认识》,《安徽史学》,2001年第4期。

同时,吴汝纶认为教育应中西结合,“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勍者,比肩横肱坐立,不俯屈也”。*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45页。作为桐城古文大师,他能较为充分地认识到西方之强,“开倡西学,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时,其获益必无限量”。*吴汝纶:《与李博泉侍郎》,《尺牍·卷二》,《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16页。又熟识传统文化之精华,精习中学,遂使莲池书院“并中西为一冶,日以精神相灌澼而陶熔之,风气旷然大变”。*李景濂:《昊挚甫先生传》,《附录一·传状》,《吴汝纶全集》(第四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128页。

吴汝纶等主讲书院时,“恢宏教化,声播四方”,一时成为“全国书院之冠”,使全国学术之盛,从江南转向直隶。他创设的西文、东文学堂,开直隶外语学校之先声,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不少学贯中西的有用之材。*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保定市志》(第四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二、保定外语教育的新发展

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废除科举,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兴办新式学堂。保定作为京畿“首善”之地,新式学堂获得快速发展,学生和学校数量一直较高,有“学生城”之谓。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教育杂志》所刊《保定官立、公立学堂一览表》记载,当时开办的各类学堂达33所,学生3 000余人。这些学堂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完整阶段以及普通、师范、实业和军事等多种类别,构成了具有相当规模、比较完整的新式教育系统。*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编委会编:《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第二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页。按照《奏定学堂章程》要求,保定的外语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呈繁荣之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直隶总督王文韶在省城保定创建畿辅大学堂,并草拟章程,对办学纲要、课程设置等有明确规定。他在奏折中提出:“……文字亦方言支裔,为通译西学之本根。于正课外,立算学、西文二门,延请京沪同文方言馆艺学已成者二人,分教英、法言语文字,并中西图算。”由此可见,他较为充分地认识到外国语在学习西方科学的重要作用。然而最终由于未聘到所需外国教员而未能开学。*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教育志》(第76卷),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92页。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修造原畿辅大学堂,改为直隶高等学堂,聘任美国教育家丁家立担当总教习,刘春霖、吴烓灵分别为中、西文教务长。中文课程有国文、伦理、经学等各科,由中国教员分别任教;西文课程为英文、数学、史地、理化等科,由外国教员分担,课本悉为购自国外之英文原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奉命依照《奏定高等学堂章程》进行调整,原有中文课程如国文、经学等为文科,原西文课程如数学、理化等为理科。调整后,外国语占重要地位,且一般要修两种以上外国语:文科“英语必通习,德语或法语选一种习之(其有志入法科大学者,可加拉丁语)”;理工科“外国语除英语外,听其选德语或法语习之”。*郭齐家:《中国教育史》(下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01页。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设置农务局,附设农务学堂,这是我国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袁世凯亲书联“儒通天地人技近道矣;学纵欧亚美一以贯之”,于学堂正厅悬挂。设预备、速成两科,农业、蚕桑两个专业,入学考试科目有英文、国文、代数、物理等;在校期间所学公共课程主要有国文、英文、日文、气象、算学等。*河北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等编:《河北学校概况》,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课程设置等多模仿日本,任课教师以日本人及回国留学生为主。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凯在保定设立了全省第一所师范学校——直隶师范学堂,1905年升为优级师范学堂。对外国语较为重视,每周开课数量为:一年级东语6课时,英语12课时;二年级英语8课时,德语或法语4课时;三年级英语8课时,德语或法语3课时,在全部课时占比极高。*杨红兰:《清末民初直隶师范教育研究(1902—1922)》,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2012年,第8页。其所附属之东文专修科原为吴汝纶在莲池书院所办,极重视日文课程。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保定军校的外语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开始着手开办各种军事学堂,其中大部分设于保定,共计16所之多。当时全国最大的军事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后改名陆军速成学堂),设步、马、炮、工、辎、师范、经理、军械科和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专科班,同时,附设留学日本、美国、法国等国的留学班。1912年10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正式开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基本上参照日本和德国的学制规程,课程主要有学科、术科、外文科三大类。*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编委会编:《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第二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255页。具体日程为:周一至周五每日军事学两次,教练一次,外语一次;每周六军事学一次,外语一次,野外练习一次。由此可见,外语除周日外,为每天必修之课,是极为重要的辅助课程。

这一时期,在开明官员及地方热心教育事业人士的倡导下,保定的中学教育逐渐兴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保定府官立学堂成立,三年后,清苑县官立中学堂成立。1904年清廷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阶段外语课,一到三年级每周8课时,四、五年级每周6课时,五年共计1 444课时,占总课时数的20%。民初,“壬子癸丑学制”中学一年级每周7课时,二到四年级8课时,四年共计1 056课时,占总课时数的22.6%。*参见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第98页。而直隶规定中学一年级外国语课程为每周9节课,*《直隶全省中学堂现行详章》,《东方杂志》,1908年第6期,第65-66页。其余年级与全国相同。保定当时作为直隶省会,得风气之先,在外语教学上也做出了表率。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而大学堂经学、理学、中国文学、史学各科,尤必深通洋文而后其用乃为最大……”*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在《奏定高等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外国语学习的重要性,“各类学科之外国语,备将来进行专门学科之用,在各科中最为紧要,故教授时刻较各学科增多。但徒增多时刻尚不足收语学之实效,要在凡教各科科学,取舍宜之西文参考书使之熟习,并责成语学教员考究最合用之教授法,使学生语言之学力易于增进”。*同上书,第25页。这一时期,保定在全国率先兴办新学,成为教育最发达地区之一。各级各类学校均能符合或超过章程所规定的课程,并大量聘用日本教习及归国留学生,不但设有外语课,自然科学课程也多用外文教授,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外语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三、保定外语教育的缓进

1913年,直隶总督开始常驻天津,保定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丧失,又有军阀连年混战,保定教育受到极大影响。而这一时期,尽管困难重重,保定教育仍有所发展,如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一定发展,并实施外语教学;私立中学生气勃勃,以私立育德中学为著,其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法语教学为保定的外语教育增添了别致色彩。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专门技艺,使其能够立足社会并成为从事社会经济生产的实用人才。1909年,直隶实业补习学堂成立,后改名为直隶甲种工业学校。1916年2月,染织科分设预科、本科、别科,分别招收高小、预科毕业生等。课程分为普通课和专业技术课两类,普通课与中学基本相同,但根据专业有所调整。预科、本科、别科均开设的普通课主要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数学、理化、史地等。课程体系意在使学生既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又力图在一般文化基础方面不亚于普通中学水平。*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编委会编:《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第二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232页。值得一提的是,保定农业职业学校在其教学概况中指出:“本校教学科目与部颁课程标准相符,教学时数除英文、数学因学生水准程度过低增加一小时外,其余与课程标准大致相符。”*参见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编委会编:《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第二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8页。为改善学生成绩,不惜增加课时,可见对英文教育之重视。

育德中学为陈幼云等13位同盟会会员所创,与私立南开中学齐名,有“文南开、理育德”之称。学校开设英文、法文、国文、数学、史地、博物、理化等课程,其中外国语、国文、数学比重最大,外国语约占总课时数的15%。学校从1917年到1921年先后开办四期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希望以节俭的方法,使贫困学子达到留学的目的,*赵颖霞等:《保定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教育评论》,2009年第5期。以“养成专门技艺,实行制造之人才”为宗旨,招收初中以上学生,学期为一年,留法预备班在教学上变革了陈腐的教学内容,“以法文及铁工为主要科目,机器原理、工艺图画、土木工程等科副之”。*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保定市志》(第四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法文教员由李石曾等筹办的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勤工俭学发起人李光汉等担任。由于颇有成效,学校受到嘉许,“尤以保定育德中学及北京高工学校学生在彼成绩为最佳,无非在中国之时,法文与工艺预备有根底,故到法后不感困难耳”。*张允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由于学员文化素质较高,许多人在法国勤工勤读,考取官费里昂中法大学,为国家赢得荣誉。

保定另有两所学校开展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一为李石曾在高阳所创“布里村留法工艺初级预备学校”,课程主要是法文,半天学习文化,半天学习法文,由从法回乡探亲的工人齐连登等任课,由于他们有法国工作及生活经历,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法国的风土人情和其他情况,使学生受益匪。*王志梅:《留法勤工俭学在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法文课本使用法国的《百尔力兹》《法语进阶》,学习法语较快。*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编委会编:《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第二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另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在设在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为日后学生留学法国方便,法语也是主要授课内容。

这一阶段,外语教育仍极受重视,在育德等私立中学,直隶甲种工业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有所发展,而三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法语教学有声有色,取得一定进展。

四、结束语

清末民初,风云际会,作为京畿重地,保定举足轻重,一直处于历史洪流之中,其教育伴随政治地位而起落,外语教育亦如是——兴起、繁荣继而缓进。纵观保定外语教育发展,似可得如下结论:第一,先有开明贤达之士,后有保定外语教育之勃兴与发展;第二,外语教育出自实际需要,无论是西学门径,或是留学欧日;第三,国家外语教育政策之统筹规划,有利于地方外语教育之实施执行,顶层设计尤为必要;第四,专业课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并用外国语讲授,当时多迫于无奈,却创造了较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利于外语学习;第五,保定的中国教习多曾留日、留美、留欧,又有许多日本等教习,使用外语教学得心应手;第六,各级各类学校均设外语课,师生多抱“教育救国”之志,成才者众多。

O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Baoding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HEN F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7, China)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Baoding got starte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Lianchi Academy, and then it came into full blossom in a variety of new-style schools at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Zhili Normal College, Zhili Agricultural College, Baoding Military College. It continued to develop gradually in some private schools and preliminary schools intended for work-study in France. Wise and sagacious scholars and officials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its development, and many outstanding talents were fostered her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Baod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16-10-21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创新型医学人才人文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与实践》(SQ151197)

陈飞(1982-),男,河北衡水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外语及人文教育研究。

K257

A

1008-469X(2016)06-0005-04

猜你喜欢
西文直隶西学
高校图书馆西文古籍开发整理实践及对策探讨
——以河北大学图书馆为例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清代直隶铸钱史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西文图书编目中RDA书目记录使用分析
高等教育英语专业建设回顾
直隶、山东交界地带的八卦教研究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