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湖南的发展难点及对策

2016-03-07 10:56刘凝,蔡纯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难点一带一路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湖南的发展难点及对策

刘凝,蔡纯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内容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调整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处于中部内陆省份的湖南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通过对“一带一路”下湖南发展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能推动湖南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湖南发展;难点;对策

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对此,不少学者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学者对“一带一路”战略内涵进行研究,如张玉杰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内容、好处进行分析,得出一带一路是“活路”和“福路”的判断[1]。有学者对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对策,如钱津提出了地方应对“一带一路”战略应对措施[2]。有学者对“一带一路”战略影响进行研究,如安树伟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得出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从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3]。然而结合具体行政区域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笔者以湖南省为例,深入剖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湖南的发展难点,并基于难点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加快湖南两型示范区建设的发展。

一、“一带一路”与湖南发展的关系

“一带一路”是立足于统一国内国外两个格局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在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上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因此湖南发展只有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才能有所突破。

(一)“一带一路”战略是湖南发展的新起点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了将湖南长沙作为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发展目标。对一个国际化大战略,将湖南省一个城市作为其发展目标之一,这对湖南来说尚属首次。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是湖南发展的新起点,要尽快将湖南发展融入“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

(二)“一带一路”战略是湖南发展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关乎着经济发展而且牵涉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对于内陆省份的湖南来说,不仅能给其经济发展提供后发赶超的新机遇,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发展的新空间。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为湖南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湖南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节点

长沙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目标之一,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没有湖南整体的全面发展,长沙的发展也缺少依托,进而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因此,湖南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的重要节点。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湖南的发展难点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湖南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制约,湖南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难点。只有打通这些发展瓶颈,才能开创湖南发展的新局面。

(一)观念准备不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一带一路”是引领湖南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湖南省内对“一带一路”认识上、发展理念上存在着严重不足。一是战略认知偏差。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之未能深刻把握其内涵和意义等,导致有的认为湖南并未处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道路上,对“一带一路”战略认识不清,有的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发展经济,忽略了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发展等。二是发展思路不清晰。在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想法太多,不顾自身硬件基础,什么产业都想发展,扰乱了自身部署。一些地方不注重对政策导向、产业趋势的研判,眼里只盯着当下的热门行业,看不到今后的发展走势,产业发展过不了几年就成了过剩产能。

(二)人才发展滞后

“湖南是个人口大省,截止2014年底,全省从业人员总量为4044.1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 1666.87万人,占 41.2%,农村从业人员2377.26万人,占58.8%[4]。”然而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需求来看,人才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知识型人才缺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行的语言多属小语种,通晓这些语言的人才极度缺乏,交流沟通非常困难。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不尽相同,对这些国家的相关法律缺乏相应的研究,尤其是既通晓语言又通晓法律的人才极度缺乏。二是技术型人才不足。城市规划建设人才、招商引资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文化创意创新人才等严重不足,特别是懂经营、善决策、能创新的的企业家队伍不强。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目前就湖南高校来看,缺乏针对“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开设“一带一路”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导致了人才培养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产业发展缺陷

湖南位于中部内陆地区,由于历史和区位等原因,湖南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薄弱。虽然湖南近几年在高速、高铁等交通网络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未能充分发挥湘江支流的水运建设网络,加之水库建设、河道淤积等因素,航道逐渐萎缩,导致过去千帆竞发的水运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二是农业产业开放不够。湖南省是农业大省,该区域对外投资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对外投资的企业数、投资项目数以及投资的额度,规模都偏小,与湖南工商建筑类企业走出去相比有很大差距。多数企业是在近5年才尝试对外投资,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三是装备制造能力较弱。湖南省基础工业配套能力较弱,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必需的配套产业具有典型的“散、弱、小”的特征,大量的配套只能依赖于省外。

(四)生态建设薄弱

近年来,虽然湖南省加大了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控建设的力度,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在:一是低碳技术应用效率不高。由于低碳技术的转换能力不强,低碳应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湖南省低碳技术的应用广度不高。二是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中国科学院生态所的研究表明:“湖南省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8000公顷,占湖南省面积的13%[5]。”2014年,长沙曙光环保公益中心披露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显示:“郴州三十六湾矿区甘溪河底泥中,砷含量超标715.73倍;甘溪村稻田中,镉含量超标206.67倍;岳阳桃林铅锌矿区汀畈村稻田铅含量最高达1527.8mg/kg(即每千克含有1.5克),超标5.093倍[6]。”三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湖南省环保厅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发布2014年1月份,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张家界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范围在0%~9.7%之间,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95.2%,其中轻度污染占19.9%,中度污染占31.2%,重度污染占33.3%,严重污染占10.8%。影响6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细颗粒物(即PM2.5)[7]。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湖南的发展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湖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紧扣中央方针政策,结合湖南省发展的难点,才能加快湖南发展的步伐。

(一)以更新观念为突破口,形成开放发展格局

1.解放思想观念。要在跳出湖南看湖南中解放思想,要在加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解放思想,要在奋力拼搏、勇于超越中解放思想。要以思想的大解放、大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大交流、大融合,实现湖南大发展、大繁荣。

2.加强宣传引导。开展“一带一路”的宣讲活动,利用媒介传播平台,对“一带一路”发展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使“一带一路”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湖南“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思维。

3.形成开放格局。目前湖南省从区域空间上划分为长株潭两型建设示范区、洞庭湖生态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区、大湘西扶贫攻坚区四大发展板块,各区域应依托自身区域特点及目标,依托各区域发展规划,尽快出台各区域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方案办法,实现各区域的融合发展。

(二)以高端人才为资源网,健全人才储备体系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端人才是湖南发展的优质保障。

1.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依托湖南省内外高等学校、职业教育机构,培养国际化人才、海外营销策划人才、国际环境和法律法规人才。加强外派劳务人员法律知识、习俗语言、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打造湖南出国劳务品牌。建设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若干新型智库,加大对沿线国家发展战略、政策、产业、市场等研究,为湖南加强与沿线国家全方位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2.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从学科结构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围绕湖南“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矿业、农业开发、生物制药、路桥房建等领域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增强服务能力。从专业课程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矿业、农业开发、生物制药、路桥房建、电子信息、环保、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外语、传媒、文化艺术等领域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适当增加专业布点,加强相应课程的设置与强化相应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急需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培养,要强化合作面较广的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学习,增设对应合作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必修或选修课程。

3.推动科技领域合作。通过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强与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乌克兰、捷克等国家的研发合作,提升研发实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的企业大学为载体,加快引进国外顶尖科教人才和人才团队,加快培养本土创业创新人才。引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或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重点推进中意低碳研究中心、中英绿色环保建设中心和湖南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建设。

(三)以产业提升为支撑点,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就目前湖南产业发展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促进基础设施联通。按照“一核、四通道、四枢纽”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布局,加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的有机衔接。一是陆路通道。积极推进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怀邵衡、黔张常等在建铁路建设。加快焦柳怀化至柳州段、湘桂衡阳至柳州段电气化改造、张吉怀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强渝长厦、常岳九、兴永郴赣、安张衡等铁路前期工作,打造连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培育发展“湘欧快线”,健全国际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强化货源组织和运营管理,提升班列开行密度、运输时效和服务质量。积极发展“五定班列”,致力打造中欧班列南方区域核心枢纽。二是水上通道。畅通长江中游黄金水道,争取国家将长江中游6米水深航道上延至岳阳城陵矶。加快推进湘江、沅水2条国家高等级航道和洞庭湖区高等级航道建设,推动深水航道向上延伸,推进城陵矶港与上港集团的合作,将其打造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航运物流中心。提升长株潭港口群及常德、益阳、衡阳、永州等重点港口功能,推进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巩固提升岳阳至东盟航线运输能力,争取国家批复与更多近海国家和地区开通直航,扶持发展江海轮运输团队,大力发展“五定班轮”。三是国际航线。实施长沙黄花机场飞行区东扩工程、空港配套工程等项目,将长沙机场打造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国际空港枢纽。联合基地航空公司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辟和加密国际航线,按照“轮辐模式”发展省内其他机场开辟新航线和支线运输。推进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加快建设邵阳武冈机场和岳阳机场,支持机场开辟旅游包机航线。完善航线网络,争取国家批复开通长沙至香港全货航班,长沙至欧洲、美国、澳洲、俄罗斯、日本、西亚等国际洲际航线。四是能源通道。结合国家能源通道布局,按照“落实气源、对接干线、完善管网”的总体思路,以西气东输二线、三线为依托,以支干线为引入点,配套建设相应的支线管道,建设与中卫-贵阳联络线、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等主干管道配套的省内支干线,形成多元、多向供应格局,支持“气化湖南”建设。加快西气东输三线、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湖南段建设。结合国家东南、西南沿海港口LNG接收站布局,研究利用港口进口LNG供应湖南的可行性研究。结合长岭石化以及沿江石化企业的下一步扩能改造,推动仪长原油管道扩能新建工作。五是信息枢纽。以通信、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依托国家空中(卫星)信息通道、中国-中亚信息平台和东盟信息港等平台,建设信息化高速公路,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快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依托长沙重点建设对接“一带一路”的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国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

2.开展农业领域合作。首先积极发展出口农业。扩大对东盟、南亚、中亚等地区的水果、蔬菜、茶叶和畜产品出口,强化出口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突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农产品品牌,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出口品牌,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到国外开展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及相关国际行业认证,提升出口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切实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监测体系。其次,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发挥制种业的基础优势,突出杂交水稻的品牌示范效应,依托隆平高科等农业科技企业,扩大制种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发挥粮棉油种植优势,鼓励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在中亚、南亚等地区建立水稻、棉花等重要战略物资的海外生产基地。鼓励涉农企业以合资、参股、收购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构建作物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涉农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业企业加强同非洲合作,派遣农技专家,扩大在利比里亚等国的农业技术示范区建设,推广优质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带动农机产品、加工机械、农业技术“走出去”。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重点突出水稻、棉花、油料等大田作物的良种繁育、配套栽培技术推广,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土壤改良、现代化畜禽养殖与加工、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农业对外技术援助和技术合作项目,在相关国家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和杂交水稻种子研发分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课题的联合研究。

3.完善制造产业体系。首先,加强制造业出海规划建设,引导企业走向海外投资。抢抓国家经贸合作机制改革机遇,推动双边、多边经贸洽谈合作,推动集群集聚的地市级政府和企业与外国政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与国际产业和国外需求对接。加强与国家工信部正在制定的《制造业走出去战略规划》的衔接力度,推动我省制造业上升为国家层面与国际对接,提升国际议价能力。结合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等战略和我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行动方案”的实施,加快制定湖南省制造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规避海外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其次,推进制造产品成套,形成核心能力。在汽车产品领域,重点攻克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在能源装备领域,重点攻克分布式能源技术、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风电装备技术、光伏及光热发电技术、页岩气开采设备技术;在环保装备领域,重点攻克先进电机节能技术、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脱硫、硝、汞一体化技术)、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海工装备领域,重点攻克海洋风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深海资源探采装备技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技术、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在智能装备领域,重点攻克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电网设备技术、数字化制造系统技术。最后,抱团形成制造产能输出。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一体出海,提升“走出去”成效。一方面,要以装备制造为龙头,推动企业抱团。加强与大型央企的对接合作力度,整合国内资源,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跨企业的、集资金技术产品等于一体的虚拟或实体大集团,提升企业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以境外园区为载体,推动区域抱团。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集群优势,推动以园区为载体的产能输出;加快省内和国内区域性战略的实施,推动区域性合作平台升级,联合省外资源形成抱团合力。

(四)以两型发展为特色,倡导绿色生态发展

以两型建设为特色推进湖南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实现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绿色湖南、美丽湖南,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1.以开发应用低碳技术为重点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立足实际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两型社会结合起来,以低碳规划为引领,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产业为抓手,以低碳消费为引擎,完善低碳管理体系。把“碳排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大力应用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推动高碳能源和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建筑,加快低碳城市、低碳村庄建设,全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2.以改造高耗能产业为重点抓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程。要进一步强化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交通运输、机械、火力发电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抓好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化工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加强湘江等重点流域环境治理及城乡环境同治、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

3.以推进两型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抓好生态城镇化建设工作。新型城镇化是解决湖南“三农”问题的关健,更是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湖南新型城镇化要围绕集约、节能、生态、产业同兴的原则,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把湖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城镇化的示范区。要采取区别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在湖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中城市,顺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国际趋势,加大“智慧”城市的建设力度,实现统筹集约、低碳绿色、高效智能,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在湖南小城市、乡镇村,以生态、产业同兴为中心,重点建设生态社区、生态乡村,发展绿色产业、提倡低碳生活、兴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开展清洁美化工程、降低生活污染、建设生态型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指数,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五)以风险防范为统筹,强化应对风险的能力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湖南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强化应对风险的能力建设,才能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

1.建立应急处理组织体系[8]。一个完善的风险应急处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应急处理领导机构、风险专家评估委员会、风险控制实施机构和风险处理监控组织机构。应急处理领导机构由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组成,本级政府的最高行政领导人是风险应急处理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风险专家评估委员会是作为领导机构的咨询机构,主要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有价值的化解方案,委员会成员由政府聘请各类专家、学者组成,实行聘任制。风险控制实施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把领导决策机构作出的风险处理决策及时地贯彻执行,这一机构由政府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把风险处理在萌芽中。风险处理监控组织机构对风险处理的过程和结构进行监控,主要由纪检、监察、人大等部门设置风险处理监督专门职能机构,加强风险处理过程、处理结构是否公平等问题进行监管。

2.设立风险预警评价机制[8]。建议围绕湖南省发展,建立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进行指标设置。邀请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每年利用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发展进行量化风险评估。

3.完善风险信息反馈制度[8]。风险信息的及时反馈及其处理结果的公开披露是防范风险进一步扩大的有力武器。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风险信息反馈和风险处理结果的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风险信息,以利于及时地作出决策,及时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另一方面必须及时地向社会发布正确的市场信息和公共信息,使投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尽可能的充分、全面。

参考文献:

[1]张玉杰.“一带一路”是中国建设大棋局中的棋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2).

[2]钱津. 地方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J].区域经济评论,2015,(3).

[3]安树伟. “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J].经济问题,2015,(4)

[4]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hntj.gov.cn/tjgb/hntjgb/201503/t20150320_115537.htm. 2015-03-17.

[5]熊学慧.湖南13%土地遭重金属污染 湘江镉超标达1800倍[EB/OL]. http://news.sohu.com/20121202/n359267637.shtml. 2012-12-02.

[6]长沙曙光环保公益中心.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EB/OL]. http://www.chinaccm.com/36/20141209/361906_2333148.shtml. 2014-12-9.

[7]2014年1月份湖南新老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EB/OL]. http://hunan.ifeng.com/news/fghx/detail_2014_02/21/1878638_0.shtml. 2014-02-21.

[8]肖万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风险与防范[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On Hunan’s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LIU Ning, CAI Chun

Abstract:“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is the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attern, an important means of adjusting the diplomatic strategy.In the inland provinces in central Hunan development cannot leave the country.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area" under the researches in Hunan development difficult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Hunan.

Key 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 Hunan development; difficult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15)01-0063-04

作者简介:刘凝(1985—),男,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蔡纯(1992—),女,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2—06

猜你喜欢
难点一带一路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