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诗》《全宋文》李良臣小传及所收诗文订补

2016-03-07 19:0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宋文馆阁小传

吴 昊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全宋诗》《全宋文》李良臣小传及所收诗文订补

吴昊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全宋诗》卷一六六一、《全宋文》卷三一四二收录李良臣作品,二书作者小传及所收诗、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本文依据相关史料考出:李良臣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字尧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高宗绍兴三年(1133)以左承议郎提点降赐库。绍兴七年(1137),以左朝奉郎除校书郎。绍兴八年(1138)春正月,以校书郎除工部员外郎;九月,以尚书礼部员外郎知简州(今四川简阳)。又曾知雅州(今四川雅安)、池州(今属安徽)。又考《全宋诗》所收“士耻无名字”之残句,今可补齐全诗。又考《全宋文》李良臣名下误收的《贺陈制置启》与《太守与交代启》二文应单独立目,归于另一李良臣名下。

《全宋诗》;李良臣;订补

《全宋诗》与《全宋文》均收录李良臣作品并附作者小传。《 全宋诗》第二十九册卷一六六一李良臣小传曰:“李良臣,字尧俞,德阳(今属四川)人。流谦父。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南宋馆阁录》卷七)。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以左承议郎提点降赐库(《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六),七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同上书卷一一一)。八年,知简州(同上卷一二二)。”[1](P18611、18612)《全宋文》第一百四十六册卷三一四二李良臣小传曰:“李良臣,字尧俞,一说字汝为,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政和五年上舍及第。绍兴三年为左承议郎。张浚帅蜀,命提点降赐库。七年,除校书郎,升秘书郎。八年,迁工部、礼部员外郎,出知简州。官至尚书。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六、一一一、一一八、一二二,《南宋馆阁录》卷七,《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四。”[2](P44)经考证,二书小传均存在疏漏,且所收诗、文亦有缺失或不实之处。笔者今据相关史料文献,对《全宋诗》《全宋文》的李良臣小传及所收诗、文进行订补,以期对将来二书之修订有所裨益。

《全宋诗》《全宋文》之小传均未考得李良臣生卒年。今可据其子李流谦《澹斋集》中的相关记载加以考证。《澹斋集》卷十《上张建康书》云:“栖托未几,钧坐适去国,于时先君之身虽留于朝,而心实惟钧坐之从。钧坐之去未久也,赵丞相屡遣人致意愿见。先君曰:‘吾主张公,公去席未寒,吾以么麽进取,辄望之而游他门,可乎?’卒不往。 其后蜀士有荐先君于秦氏(桧)者,秦曰:‘此岂非某氏客邪?’卒不报。……已而先君不幸果死,迨今十年,钧坐始以天下不能庸释之故,再登用,将入相天子,尽钧陶天下之士。”[3](P761下)张建康即张浚。《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张浚传》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时金骑充斥,王权兵溃,刘锜退归镇江,遂改命浚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4](P11307)知张浚曾通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流谦称之为“张建康”,应本于此。又《宋史》卷三百六十《赵鼎传》云:“(张)浚引咎去位,乃以万寿观使兼侍读召鼎,入对,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四官。”[4](P11291)《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张浚传》曰:“浚引咎求去位,高宗问可代者,且曰:‘秦桧何如?’浚曰:‘近与共事,方知其闇。’高宗曰:‘然则用赵鼎。’桧由是憾浚。”[4](P11305)张浚去位之后,接任为相者乃赵鼎,并且,高宗因张浚之言而不用秦桧,秦桧怀恨于心。这些记载与《上张建康书》中所言均可对应。据《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张浚传》,高宗绍兴七年(1137),张浚因郦琼举兵叛投伪齐刘豫之事而引咎辞相,此后投闲置散几二十载。直到高宗绍兴末,金军南犯,兵凶战危,张浚才被重新起用。《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张浚传》曰:“隆兴元年……拜浚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4](P11309)张浚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再次拜相,而《上张建康书》中所言张浚“再登用,将入相天子”那一年,即隆兴元年(1163),此年流谦父良臣已仙去十载,据以推知良臣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澹斋集》卷十八《祭十姑文》曰:“吾家先世不年,至叔祖佛性禅师始七十有五,先君七十有二,而姑齐之,不可言短矣。”[3](P760上)由此可知良臣享年七十二岁,推算可得良臣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全宋文》收录李良臣所作《九峰先生文集序》一文,文末云:“绍兴二十年八月日门生左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李良臣再拜谨序。”[2](P48)主管台州崇道观为宋代外祠官名之一,并无实际职事,但依然享有俸禄,乃宋廷为年老有功之臣晚年退隐所设。李良臣在绍兴二十年(1150)已奉祠居家,根据上述推算,则其时年六十八岁,亦属合情合理。

关于李良臣的字号和籍贯,《全宋诗》小传曰:“李良臣,字尧俞,德阳(今属四川)人。”[1](P18611)《全宋文》小传则曰:“李良臣,字尧俞,一说字汝为,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2](P44)二书所写互有差异。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载:“李良臣,字尧俞,绵竹人。何?榜上舍及第,治书。七年七月除,八年三月为工部员外郎。”[5](P92)《南宋馆阁录》的作者陈骙,与李良臣时代相近,其记载可信度较高。李良臣字尧俞,此点没有疑问,而《全宋文》小传又添加了“一说字汝为”五字,经查考,其来源为《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以下简称《文粹》)。《全宋文》据《文粹》收录了李良臣的两篇文章,即《太守与交代启》与《贺陈制置启》。《文粹》卷首的“名贤总目”著录作者“李汝为良臣”[6](P719),依据此总目的编排原则,即指“李良臣,字汝为”,《贺陈制置启》与《太守与交代启》分别收录于《文粹》卷十九与卷四十四,署名为“李汝为”,可知宋代确有一位李良臣字汝为,但是,李汝为与李尧俞是否为同一人,笔者未能找到其他记载加以验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七载:“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辛未朔……知镇戎军曹英、泾原路都监赵珣、西路都巡检李良臣、孟渊,皆自山外来会,沿边都巡检使向进、刘湛为 先锋,赵瑜总奇兵为援。”[7](P3300)据此可知,在庆历年间还有一位武将名为李良臣,但此李良臣是否就是李汝为,笔者尚无明证可以断定。在已确知宋代李良臣非止一位且并无其他任何佐证的情况下,将李汝为和李尧俞视为同一人颇为不妥,小传中“一说字汝为”五字似可删除,且将题名李汝为的两篇文章从李尧俞名下抽出,以李汝为之名单独收录,较为妥当。

再说籍贯。《全宋文》小传判定李良臣为绵竹人当是依据《南宋馆阁录》的记载,而《全宋诗》却将李良臣定为德阳人,其来源则是李良臣长子李益谦为弟弟李流谦所撰的《行状》,此《行状》附录于李流谦《澹斋集》卷末。《行状》曰:“(流谦)姓李氏,其先汉州德阳县人。”[3](P760下)《行状》所载仅说明李流谦的祖籍为汉州德阳县,而在道光《绵竹县志》卷三十八中收录有李流谦的《上运使郑察院启》与《谢赐出身启》二文,《上运使郑察院启》的署名为“宋李流谦,邑人”[8](艺文三P59),可证李流谦时为绵竹人,再与《南宋馆阁录》所载李良臣亦为绵竹人相印证,则知李氏的祖籍为汉州德阳县,至迟到李良臣时代已迁居于绵竹,为绵竹人。李良臣籍贯以《全宋文》之说为是。

李良臣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上舍及第(秦桧亦是此年及第),迈入仕途。其仕宦经历,《全宋诗》与《全宋文》小传皆是依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相关记载写成,只不过《全宋诗》小传有所省略,而《全宋文》小传则有一处疏失。《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六曰:“绍兴三年六月甲申朔……以左承议郎李良臣提点降赐库。”[9](P1290)卷一百十一曰:“绍兴七年五月……左朝奉郎李良臣为校书郎。”[9](P2088)卷一百十八曰:“绍兴八年春正月戊子朔……秘书省校书郎李良臣为工部员外郎。”[9](P2201)卷一百二十二曰:“绍兴八年九月……尚书礼部员外郎李良臣知简州。”[9](P2273)《全宋文》小传曰:“七年,除校书郎,升秘书郎。”[2](P44)绍兴七年(1137),李良臣以左朝奉郎除校书郎,据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知,校书郎的全称为秘书省校书郎。绍兴八年(1138),李良臣即以秘书省校书郎除工部员外郎,期间并未从校书郎升为秘书郎,《全宋文》编者应是将秘书省校书郎错当作秘书郎的全称了。

《四川通志》卷七上云:“李良臣。知雅州,廉能著于边徼。”[10](P302)《大清一统志》卷四〇三云:“贤范堂。《舆地纪胜》:在雅州治。太守李良臣建。绘雷简夫、苏氏父子像,并刻简夫荐三苏书于壁上。”[11](P436)知李良臣曾官雅州太守,并建立贤范堂纪念雷简夫与三苏父子,《全宋文》亦收录李良臣《雅州雷苏贤范堂记》一文。《澹斋集》卷十四《送李仲明司户序》曰:“绍兴辛酉(1141)我家君以尚书郎出守简、池,而君之坟墓在焉。”[3](P714)又知李良臣曾知池州。

《全宋诗》卷一六六一收录李良臣诗句:“士耻无名字,吾儿早振声。(勖流谦)勿贻麟楦笑,千古愧公卿。(又:以上同上书附录李益谦撰《行状》引。)”[1](P18612)李益谦《行状》曰:“(流谦)自是文日益进,尤酷嗜诗,尽取唐以来迄今名辈之作,采其句之杰伟者,类而集之,名《诗林摘奇》,观者皆叹,其刻意于诗如此……先君尝赐之诗曰:‘士耻无名字,吾儿早振声。’卒章曰:‘勿贻麟楦诮,千古愧公卿。’”[3](P760下、761上)此诗乃是李良臣为勉励其子流谦所作,但《行状》只保存了其首尾两联,《全宋诗》据此收录。其颔颈两联并未佚失,今可据流谦《澹斋集》卷十四所收《送何少卿序》一文补齐。《送何少卿序》文中曰:“某不肖,异时侍庭闱,先君曰孺子可教,赐之诗:‘士苦无名字,吾儿早振声。交游资直谅,议论斥纵横。一第真拈取,群经素讲明。勿贻麟楦诮,千古愧公卿。’”[3](P718下)首句文字有异,益谦《行状》曰“士耻无名字”,流谦《送何少卿序》曰“士苦无名字”。此诗既是良臣赐予流谦之作,当以流谦所写为是。另,“勿贻麟楦诮”的“诮”《全宋诗》误作“笑”。

兹可订补《全宋诗》卷一六六一、《全宋文》卷三一四二李良臣小传如下:

李良臣(一〇八三——一一五四),字尧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李益谦、李流谦之父。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上舍及第。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以左承议郎提点降赐库。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以左朝奉郎除校书郎。绍兴八年(一一三八)春正月,以校书郎除工部员外郎;九月,以尚书礼部员外郎知简州。又曾知雅州、池州。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六、一一一、一一八、一二二,《南宋馆阁录》卷七,《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四、《四川通志》卷七上、《大清一统志》卷四〇三。

《全宋诗》原本所收残句:“士耻无名字,吾儿早振声。……勿贻麟楦笑,千古愧公卿。”增补修正为全诗:“士苦无名字,吾儿早振声。交游资直谅,议论斥纵横。一第真拈取,群经素讲明。勿贻麟楦诮,千古愧公卿。”

《全宋文》应另设一李良臣小传:李良臣,字汝为。将所收《贺陈制置启》与《太守与交代启》二文置于此李良臣名下。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29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曾枣庄,刘琳主.全宋文(第146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宋]李流谦.澹斋集[M].纪昀等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集部第113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宋]魏齐贤,叶棻.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M].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宋集珍本丛刊[Z]第94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

[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清]刘庆远修.(清)沈心如,等.(道光)绵竹县志[M].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9][宋]李心传.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清]张晋生,等.黄廷桂,等.监修.四川通志[M].纪昀等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集部第55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清]穆彰阿,潘锡恩,等.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95-4654(2016)07-0098-03

2016-02-01

I206.2

A

猜你喜欢
宋文馆阁小传
《全宋文》補遺四十五篇
明文学权力“移于郎暑”说考
A Brief Review of Translation Critiques of George Kao’s Chinese Version of TheGreatGatsby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夏字小传
“疾病”小传
馆阁体的兴盛、极致与消亡
劳鬼大驾
宋代曝书会及其社会价值发微
丈夫的私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