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孟浩然、柳永活在明清,会有什么下场

2016-03-07 18:35十年砍柴
南都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牢骚玄宗仕途

十年砍柴

孟浩然和柳永是唐宋的大文豪。这两人因为诗词中发牢骚惹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终生在仕途上不得意。不过,他们生活在唐、宋两代,算是幸运的,发牢骚无非影响仕途,如果他们活在明、清两代会怎样?

先看孟浩然得罪唐玄宗的故事。

孟浩然是襄阳人,早年即有诗名。开元十五年,38岁的孟浩然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要知道进士试是全国范围内选拔英才,是难度最大的考试。第一次参加考试落第再正常不过了。

不死心的孟浩然仍然留在长安,希望通过别的门路来走捷径进入官场。在长安他与已在官场混了多年的王维结成莫逆,通过王维的介绍认识了长安官场的一些牛人。右丞相张说也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华,有一次带孟浩然进了内署,正碰上唐玄宗进来找张说,孟浩然来不及回避,躲到床下。张说当然不敢向皇帝隐瞒房内藏有闲杂人员,把他叫出来面圣。——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一经介绍,唐玄宗也听说过孟浩然的诗名,就让他随便朗诵一首自己写的诗。

倒霉的孟浩然大概在故乡呆的时间太长,竟然没有丝毫政治敏感,口诵了他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前四句是:“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太不讲政治了,竟然说自己是“不才”(实乃“有才”的意思)被皇帝抛弃了,这不是讽刺皇帝有眼无珠么?玄宗生气了,说了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从玄宗这句话来看,他还真是脾气好,就是嘛,科举考试的大门向天下士子敞开,哪有人考一次就必须及第的规矩?凭什么就说“明主弃”?玄宗“奈何诬我”之说,可见其抱屈的心态。可以说,孟浩然“不才明主弃”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怨不得别人。

和孟浩然相比,柳永所发的牢骚就更加显得矫情了。

柳永年少成名,其词天下传唱。但会写流行歌曲的人未必就善于考试,柳永连续三次进汴京赴礼部试落第。考不中,要么下次再考,要么断了仕途之心,专心搞创作。可文人之矫情,往往心口不一,心中不忘仕途,嘴里说不在乎。柳永写了首词《鹤冲天》,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词通篇“装逼”,而且装过分了。上阕吹牛说,我虽然考不上进士,但作为才子词人,是“白衣卿相”。下阕则渲染自己的不在乎的心态,意思是说我活得比你们那些考上进士做大官的人还要风流快活,中进士做官只是“浮名”。

如果这首词放在今天微博上,肯定有无数网友跟帖说:你要是真牛逼,那就别去了考进士求官么?可是柳永做不到,天圣二年他又参加了第四次进士考试。当时的宋仁宗也读过柳永的那首《鹤冲天》,而且印象深刻。本来主考官这次已经录取了柳永,但照例将拟录取的考生名单和试卷呈皇帝最后批准,仁宗一看柳永的卷子,想起了当年他的装逼,于是御笔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句批示无非类似微博上翻出某人的旧帖子“打脸”。但皇帝这一打脸,柳永又名落孙山了。

但宋仁宗不愧为“仁”,只是对装逼犯柳永稍示薄惩,并没有真的把他列入“黑名单”。景祐元年,25岁的仁宗亲政,特开恩科。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一门三兄弟成了进士,大宋待柳家真是不薄。

如果孟浩然、柳永生在明朝或者是清朝。我想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根本不会也不敢发那样讥讽皇帝不识才的牢骚。魏源的才华没得说吧?参加数次会试都落第,51岁那年才考取进士。他能埋怨大清皇帝么?魏源的好友龚自珍出自钱塘名门,以“狂”著称,也是多次会试落第,直到37岁那年考取进士。他也只敢用祭神的青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暗讽当道。

二是他们如果诗词中发孟浩然或柳永那样的牢骚,被皇帝知道了,即便不惩罚他,也会被打入另册,一辈子别想再走科举那条路上。

如果历史可以穿越,孟浩然和柳永在明朝和清朝再活过来,恐怕会为自己当年的遭遇感到庆幸。

猜你喜欢
牢骚玄宗仕途
狡黠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更正与致歉
皇上面子也不给
我是牢骚“小神偷”
仕途如同鼻屎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