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身气功的“心息相依”

2016-03-09 20:49郑州大学司红玉王春阳付清江
健身气功 2016年1期
关键词:相依学练丹田

文 郑州大学 司红玉 王春阳 付清江

论健身气功的“心息相依”

文 郑州大学 司红玉 王春阳 付清江

谈到气功,不能不说“心息相依”,从它的字面意思来看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调心与调息的协调配合,是通向“三调合一”的必经之路。其实,“心息相依”还有更深的文化意蕴及更广的应用范围。本文结合健身气功实践,使这种文化意蕴得以体现和创新,进而使理论体系更加完备。

一、“心息相依”的内涵

“心”依靠着“事物”而久存,一旦离开“事物”之境,便不能自立。所以用调息这种“真东西”的功夫拴系此心,便是“心息相依”。因为有“事物”之境的介入,使心息的内涵丰富起来了。

1、“心息相依”的生理阐释

“息”,指“呼吸时进出的气”。“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心脏;另一层是指思想、感情的器官——大脑。有了这两层意思才会为内呼吸、外呼吸的调息提供物质基础。所以也就有了气血、神气。心息相依,从生理上来讲,就可以概括为神经、循环、呼吸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神气合一。具体地来说,通过肢体动作配合一吸则气升,配合一呼则气降,调身配合的一呼一吸中就是一息。息又与心紧紧相随:“心住则气住,气住则神住”。人有了呼吸,就接受了息,就会获得生机,其心也就随之而入,人就可以有生命,因而息总是随心而进出。这种息与心是一种自然的,生理上的结合。但在当今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上的各种压力等,各种不顺心的事常常伴随,而导致“息”时常变得不自然了,以至于出现气短、呼吸不均匀等现象。“息”的不自然就难以使“心”入静,两者总出现不协调的状态。总之,一个人意念失和,其心就会不正,一息失和,其气就会不顺。健身气功则是调节“心”、“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使“息”的不自然、“心”的不平静逐渐达到神气交合,自觉丹田真气萌动,暖意湛然,“微气归之,为气渊渊深也”。这样以来就可以进入到以神驭气,息调心静的生理协调的自然状态。

2、“心息相依”蕴含的“涵养道德”

学练健身气功,为什么有的人能很快感兴趣,进入学练状态快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心诚,心诚则可修德明达,恬淡无欲。所谓恬淡无欲就是指那些不为物所累,不为人所非,坦荡荡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欲则静虚动直”,“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从中说明无欲、虚静、恬愉的统一关联性。又因“心静自然息调,息调自然神凝”,使“息”、“心”与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所以,练习者经常的处于恬淡无欲的状态就可以心心相印,息息相依,神气合一了。他们知养生在于自身与天地息息相依。虚静时,不见不闻,其神明自会像鸟栖息于木一样宿归其舍。虽然他们闲居独处,却没有任何放纵自己的念头。所以虚静的人,是坦荡荡的;虚静的人动时,所见所闻,正形一视,形神合一,坦荡荡。坦,就是心归于明,荡荡,就是胸襟宽阔,呼吸舒畅,即息归于诚,坦荡荡合而言之,就是指的心与息自然会为一体。

由此,练习者能“心息相依”,就意味着练习者的心诚、坦荡荡等道德涵养。即“心息相依”则身命合德矣。相反,没有练习者的心诚、坦荡荡,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心息相依”。换句话说,如果练习者不能增强、扩充其本有的先天禀赋——心息相依,也就不能够从容地发挥这些先天禀赋而修道蓄德。

3、“心息相依”与言行谨慎

因为对于“心”、“息”来说,“心先知,息先觉。心善思,息善学。”“心”之所以能先知,“息”能先觉,在于“心”利于思考,便于言,“息”利于学习,便于行。这恰恰是一些人喜欢健身气功的特殊之处。

由此,练习者如果善于学练功法,并在平时中付出行动,那么“息”就会主动地迎合“心”;练习者如果对健身气功的本质想通了,而善于言说它的好处,那么“心”就会主动地迎合“息”。反过来,练习者若能做到“心息相依”,自然也就会对自己的言行谨慎了。这就将“心息相依”与练习者的言行对照起来了,从而说明了练习者的言行对“心”与“息”的运行调节以至于对练习者的长生久视的影响。练习者平时的性情合一,言自谨而行自慎,再加上练功时的“心息相依”,就可以彰显浩然之气了。

二、“心息相依”的养生原则

1、水火既济

心息相依,水火既济,人体便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与息不是那么协调配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明白怎么样才能“心息相依”。首先,用心去求息,使之“安息”,尤其要在静夜中咽“琼浆玉液”以滋之,这样就起到“液以养息”,“息以培液”的功能;而后要息来从心,烦心之火能被安息之水所滋润;最后就可以达到心息相依,水火相调,生机勃勃了。如果练习者“心”不随从“息”,如:白天练了健身气功,却过度熬夜,“息”得不好。持续时间长了,“心”中的火势就会炎上,产生心烦、忧患等情感失调现象,表现为“神”的外弛;如果练习者“息”不随从“心”,也就是说,“心”过高,“息”无法接近“心”。如:练习者的“心”态过高,眼高手低,光说不练,“息”动自然而生水,因无法接近“心”,而使水势润下,就会形成视而不见、听耳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不良心理反应。面对以上两种情况,练习者应该怎样调节心与息呢?如果火势炎上,应该使之往下,即平其心动所生之火,便是心依附于息;如果水势润下应该使之往上,调节好“息”使之产生肾水,便是息依附于心。使“心”与“息”处于一种相依相存的和谐状态。

2、主敬存诚

因为“心”为“息”之正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使之内心正直,“敬”是涵养“心”最重要的条件,是修德之要;所以,练习者应该整饬自己的思虑,时常保持自觉、自省的状态,“心”便能专一而不被外物所诱惑,即敬促使人入静,入静自然息调、神凝,为“息”的顺畅打开了正路;“息”为“心”之安宅,以诚实之态度调节“息”使之呼吸深缓,“诚”是改变“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保障“心”有一个稳定居住环境的先决条件。所以,练习者除了学练之外,在待人方面要“敬”之为先,接物方面要保持诚实的态度,不虚伪、不矫揉造作,为“心”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练习者把平时的“敬”、“诚”结合起来,即获得主敬存诚的境界,就可以获得“心息相依”的养生效果了。

3、涵养心息

往往练习者遇到事情时,“心”常常被逐出,也不知自己“息”的改变;无事时,却气(“息”)常悠悠,而不知自己的“心”放于何处,感觉无聊。由此,练习者要想获得事半功倍的养生功效,要时常以“心”省察其“息”,以息涵养其心,“心得息便中,息得心便和”,即有存有养也,才可真正拥有“心息相依”。

这样以来,练习者就可以获得这种纯洁的浩然之气得到存养。“龟鹿以之,息安则命亦安矣。”龟鹿的动静结合,正是通过“心”、“息”的相依,来养气安息,从而达到延年益寿。

三、“心息相依”的养生途径

学练健身气功,关键在于静观默察丹田的开合。静观默察是凝神的表现,是“心”作用的结果,丹田的开合一般是指调息中的腹式呼吸,是“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的结合恰恰是“心息相依”。那么,“心息相依”的养生途径则可以从静观默察丹田的开合来获得。

1、配合动作的腹式呼吸

“心息相依”看似很抽象,但每个练习者都“内省”体悟过,并在操作层面上可以用以神驭气来概括。怎么样驭气、操作调息的技术,“调息的技术,就是调节肺呼吸和调节经脉之气的运行。当我们调节肺呼吸的同时,又调节内气运行,称为‘一意驭两气’”。由此看来调息是基于呼吸生理机制,但又高于呼吸生理本身,是一门较深的“学问”。之所以能“一意驭两气”,调息必定要有深、长、匀、细的腹式呼吸,即丹田的开合,来形成“内在的时间意识”(胡塞尔)。短而浅的胸式呼吸是没有时间“驭两气”的。所以,在学练健身气功功法时,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要有意识地结合动作,配合腹式呼吸。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有要“一意驭两气”的体验,才会有神入气中,气动神知,神动气发的感觉。

2、“形”、“息”、“心”的相互协调

所谓静观默察,就是指的入静,而欲得入静,“心”与“息”的和谐则为关键。因心常常会感觉孤独而无所事事,并能显露在表外时,从自身来说只有“息”才能辅翼之,使之缓解。“息”常常患有昏沉,没有节奏时,惟有“心”乃能觉照之。因此,要想真正获得入静,在健身气功教学中,须有“形”、“息”、“心”的相互协调及阶段性:第一阶段,正“形”,以心注形,以心神注意动作的规范完整。以心观形,以心神观照功法的形美意舒。以心入形,以心神与动作融为一体;第二阶段,用“息”,以息导形,以内导气息来牵引肢体动作。以息引功,以气息的充实引出功法的养生功能。以息合意,以气息与动作的神韵、神态的协调配合;第三阶段,调“心”,心要念气,心要关注气的调节方式。心要观气,有意识的内观气的运行,体会“一意驭二气”。心要入气,感悟到人就在“气场”中,享受“心息”的快乐。

3、平时的涵养道德

心与息能否默察,取决于一个前提条件,即心是否为明心,息是否为纯息。如果心不明,息必不能以此心相随;如果息不纯,心也必不能与此息相依。只有做到了心明息纯,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心与息的和合,如果练习者仁心不居,其心就会不明,其息因之也就会昏昏然;如果练习者不能因由正义,其息就会不纯,无从安定,其心因之也就会慌乱无措。总之,练习者应与万物融通一体,与他人德行进行和合,以便随时随地调节好“心”、“息”。所以,健身气功的“心息相依”,不仅仅是正确学练功法外,还应当认识到平时的涵养道德,它则是通向“心息相依”的重要途径:即使舍弃自己亦难以穷尽他人之性,即使舍弃他人也难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一个具有仁德的练习者,就应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使人己合一,才能称得上涵养道德。这就是说,“心息相依”的生命修养重点就在于使自己与天地合为一体,与他人休戚与共,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称为涵养道德,而不具备涵养道德的人,也就无法真正做到“心息相依”。正是如此,一些练习者,在练习时获得“心息相依”,在无事时心又常放于外,杂念纷如,此心不依息也。有事时,又浮躁忙迫,手足无措,此息不依心也。练习者获得的“心息相依”也不复存在。如果练习者收其放心,释其浮躁,得失成败,顺其自然,尽其所当然,不问收获,即能保持“心息相依”的状态。

猜你喜欢
相依学练丹田
体育教学中的顿悟学习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的课程创生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血肉相依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繁华·热烈之爱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