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纯粹的写作者
——陈永和印象

2016-03-09 11:49陈希我
福建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永和写作者福州

陈希我



一个纯粹的写作者
——陈永和印象

我觉得福建是叙事资源丰富的地方,但这资源却每每被误用,比如写成了“乡土小说”。当然并非只是福建。“乡土”就是写农村,那山那水那人那狗,家长里短男女糙事。在大多中国人观念中,福建大概就是农村,就好像在大多数外国人眼里,写农村才是写中国。当然,知道福建至少福州和厦门不是农村的人还是有的,厦门还是摩登城市,但城市归城市,仍是市井之地。这使得我的写作刻意回避福建这个背景。最初看永和小说,直接用了福州地名,老实说,我有点犹疑。但看了之后,这疑虑打消了。

实际上,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必须踩回福建这个资源了。但地域资源这个酒怎样酿出现代性来,是个非常大的问题。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这话其实语焉不详。地域不只是地理概念,“约克纳帕塔法县”不只是福克纳家乡拉法艾特县,也不是美国的一个地域。甚至地域都不是囫囵的文化概念。永和在一个创作谈中这样理解福州:“福州是个小地方,偏安于国境东南一隅,却分为三块文化特征很不同的区域:鼓楼、台江与仓山。这有两个历史缘由,一,福州为历代府地,闽政治经济中心,称福州府。二,福州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港口之一。……于是就形成了鼓楼官府及官府的周边文化(有全国都市内保留规模最大最完好的明清建筑三坊七巷);台江的商埠码头及商埠码头的周边文化;仓山外国领事观及外国领事馆的周边文化。三种文化就是三个世界。虽然解放后它们都被装进一个桶里,桶里的东西似乎被搅混在一起,但实际上,油还是油,水还是水,怎么混在一个桶里也结不成块。在这种阶层融合与摩擦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与传说。”这种“结不成块”,是福州乃至福建相当重要的特性。

福州的历史也是暧昧的,“偏安”是不可能在历史主线上的。在历史上,“中州板荡”,福州就成了中华王朝的偏安地,一旦中原安定,福州就被废弃。到了近代,它竟成了王朝的更新地。改革开放,它又是“特区”。这样的历史造就了特殊的文化,如果问福州文化特征,就是无特征。如果一定要有一种说法,就是分裂、参差。分裂、参差,恰成就了现代性。阿格尼丝·赫勒揭示现代人的困境,就是从时空体验、归属感、自我和人格的建构入手的,某种意义上说,福建人早在这样的状态中。永和把握住了这个特征,这使得她的小说脱出了被廉价消费的福建资源,值得欣慰。

我以为,地域是精神概念。中国文学最大的不足,就在于缺乏“精神性”,大多只是在“社会性”的层面,或歌颂,或批判,因此失去了文学的纯粹性。有人会反驳,会举出古代的闲适文本,有人还会把“鸡汤”当做精神养料。但我所说的“精神性”,是“精神病性”,是“精神黑暗”。谢有顺曾说过,福建小说家擅长写人性黑暗,比如北村、须一瓜,还有我。他说出了一个事实。永和也是如此。人性黑暗必须寄身于身体,甚至某种程度上说,身体是最黑暗之所,所以历来被竭力要脱出动物性的人类所遮蔽,避之唯恐不及。但身体毕竟不以意志为转移地存在着,那么就精神扑灭,身体成了精神的最重要战场。正因此,文学诞生了。但好文学又并非“身体写作”,那不过是身体盛宴。杰出的文学应该是身体与精神撕咬的战场,这是血腥的战场,又号称是正义的战场,但实际上是列夫·托尔斯泰《谢尔盖神父》里所呈现的暗的战场。永和刚发表在《收获》的长篇《一九七九年纪事》,就是从身体之暗探索人性之暗、政治之暗、历史之暗。它不是地域风情小说,也不是“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也不是“身体写作”,它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文学叙事。

我跟永和相识了几年,但接触并不多。算起来,我们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但我们不是一个年级,也不在一个系,当时并不认识;后来我们都去了日本,虽然都在东京,但也没来往;后来我回来了,她还在日本。她大多时间不在国内,好在她在国内有个住处,跟我所在的学校很近,抄个小路就到。忘记了最初是怎么认识的,印象中是谈我的小说,她也感兴趣于我所关注的东西。但我不知道她也在写作,她没说,她也不在文坛这个坛子里,直到有一天她拿了她的小说给我看。实际上,她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写作了,那篇《一九七九年纪事》,也是她20年前写的,曾经投给某大型文学杂志,因为在篇幅上没按刊物的意见处理,就搁下了。后来她电脑系统出了故障,稿子丢失。几年前意外找到了打印稿,才重新审视这个作品,又投给了《收获》。这小说是作为自投稿投去的,竟然发表了,那《收获》的编辑真是值得尊敬的敬业编辑。从永和本人来说,也真是可爱的投稿者。长期以来,她都以自投的方式,一个邮件就把作品丢出去。她甚至没有及时去接收杂志社的邮件,错过了稿子采用的机会。

和永和交往,总是淡淡的,也许是彼此都受了日本人的影响。当然还因为性格,她的性格就是淡淡的。但一旦谈到了文学,就可以感受到她平淡的外表之下涌动的激烈。她跟我交谈,几乎谈的都是文学,偶有溢出文学之外的话题,但最终又都回到文学上来。这种感觉挺好,这是文学写作者与文学写作者合适的交往方式,本该如此,可惜在当今文坛,很多时候已不是这样。只有在坛外的,才会有这样的虔诚和纯粹,也只有在坛外,才能保持这种虔诚和纯粹。

责任编辑杨静南

猜你喜欢
永和写作者福州
Heredity of clusters in the rapidly cooling processes of Al-doped Zr50Cu50 mel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glass-forming ability*
贫困的永和变了乾坤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溧阳市永和小学简介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