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X”式虚词结构初透语法化理论

2016-03-09 00:30
关键词:结构

赵 雪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东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由“不X”式虚词结构初透语法化理论

赵雪1,2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东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近年来,关于语法化的讨论与研究日益增多,国内外学者对语法化的问题从4个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在语法化的概念定义、常见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分歧。笔者主要从共时横断面视角切入,小部分的涉猎了语料纵向的解析,以否定词“不”及其修饰的中心词“X”组配而成的否定结构类型为例,从一个展开的平面对其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的运用推开了简单的描写与解释,以期为后续的语法化的历时研究开拓一个宽广、独特的认知视角,在符合我们人类正常的认知习惯和语感的基础上,立足一个全新的视点对语法化进行统摄与解读,从特殊中窥见一般。并由此引申到语法化理论存在的重要性,对解决汉语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从纵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剖,以及协助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展开,帮助二语习得者对汉语中存在的知识难点建构清晰的知识脉络。

[关键词]语法化理论;“不X”结构;词汇结构

一、引言

作为一种描写和解读语言的重要的方法论,语法化理论早已成为汉语这种表意文字体系研究的热点与重点[1]10-13。法国语言学家梅里特为了解释自主词是如何向语法成分转换的这种语言现象,以及探究这种语言现象转换的规律,语法化这一科学术语在语言学界应运而生。在汉语言国家和印欧语国家关于语法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2]216-217。在西方语言学界的语法体系中,语法化又被称之为现代语法化,是通过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1994年)[3]17-24、刘坚《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1995年)[4]161-169、文旭《〈语法化〉简介》(1998年)[5]47-48和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1998年)[6]1-6引入到国内,并迅速称为国内语法研究的重要理论。在我国,对于语法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实词虚化”研究,其中在宋朝周辉著的《清坡杂志》卷七有“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词多而意寡,或虚字多而实字少”的记载,而在元朝周伯琦所著的《六书正伪》中也记载有“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语法化现象的研究和讨论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大多数学者就语法化问题基本达成了4项共识:(一)句法化,特别是其中的实词虚化以及形态化是语法化结构的主体;(二)语法化内部必然存在规律,它会遵循一定的诱因机制进行运转,构成语言的各个交际层面以及说话者的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都作为语法化演变的重要因子;(三)语法化的渐变过程;(四)语法化是语言走向虚化的过程,它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是一维的。但是却在语法化的概念定义、常见模式、单向性与脱语法化、范畴化与脱范畴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需要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

“不”与中心词“X”粘合的词汇结构,在汉语言中具有悠久的演变历史且在现代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应用十分广泛。通常来讲,“不”与不同的中心词“X”进行组配时,可以粘合为副词,如“不必、不如、不堪”;连词“不但、不单、不管”;助词“不成”等。以“不X”的词汇结构为例证,从共时和历时的视角对语法化的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对当前语法化研究的分歧和争议进行梳理和发展,也能够对“不X”式结构的语义、演变机制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梳理和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中主要立足共时的视角,对“不X”式结构进行简单的横向描写,但适时地会从历时的角度拓开,考察一种结构类型涵容古代和现代的含义。

二、语法化理论

1912年梅里特的专著《语法形式的演变》一书出版,他在书中指出,语法化即为词语转变为附着语素,附着语素进而演化为词缀,最后词缀成为一个最小的、不能再进行切分的语素的虚化的过程,并提出3个观点:(一)由词语向不能分割的语素演变的这一过程会带来整个语言结构的变化;(二)由实到虚的语法化形式虽然经历了附着语素和词缀两个过渡阶段,但自始至终都是连续的;(三)使用的频率越高,意味着虚化的阶段和程度越高。随着世界范围内语言学的不断变革与进步,根据国内外对语法化理论的最新研读,语法化理论就是指表达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最终而成具有完整语法意义并表征某些语法功能的语言成分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实词如何经过演化而具有语法功能的语言现象[7]96。语法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句法化和形态化是语法化的主体部分;二是语法化是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演变的,各个交际层面、语境以及话题参与者的认知心境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部分和整体的统一体,部分既互相独立,各自运作,同时又互相组配,结构成完整的具有语法功能的语言成分;四是语法化过程的一维性,不可逆转[8]20-32。

本文分析和考察的否定词“不”和中心词“X”组配成的各类语言结构的语法化现象,主要从共时这个横向认知层面,主要描写“不X”式的名词结构、连词结构、形容词结构和副词结构等几种类型,也会涉猎历时层面,考究它在不同的语用环境和时代中如何驾驭不同的语义角色,不局限于词汇化这一种语法现象。通常来讲,语法化同样逃脱不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定义的模式。宏观的语法化的关注点在于语法形式和结构运作的机制和形成的框架是如何支配语言的。微观的语法化则是指语言中的某个成分是经过怎样的演变,从而获得了某项语法功能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宏观的语法化将其自身归为研究语法切入的角度之一,而且仅仅涵容了对词的语法化过程的考究;后者即语法化现象,在研究内容上除包括有狭义的词的语法化以外,还包括句法构式的语法化。本文中对“不X”式结构的剖析背景为后者。同时,语法化的描述还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9]53-61。实词虚化即词本身的语法功能的变革,从一个语言层面进入到另一个语言层面,或者是动态和静态的转变;句法化即语言单位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受到语用的制约,从而获得语法功能,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被固定;词汇化指的是词语不能直接明了传递字面的含义,需要通过一定的引申和交际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由透明变得模糊[10]268-320。

本文通过“不X”式组配的结构类型来透析语法化的运作和推演机制,(描写“不X”的语言结构类型切入)采用二元偶分的方法来切分“不X”式结构。二元偶分源自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我们走在语言学的任意一个胡同都会碰见的天才学者,他用自己充满哲学思辨思维的灵感和内心,将语言学的研究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视角和高度。他是第一个科学、明确地指出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本身,组构了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将语言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而不是割裂开来,推翻了那个年代流行的建立在机械主义和经验实证主义的部分脱离整体的学科的研究方法,他们忽视个人言语现象背后的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仅仅将直接可观察到的表面的个人的言语事实作为语言研究的本源,忽视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将社会作为语言的一种派生现象,是第二性质的存在,使当时的语言学的研究走入了死胡同。索绪尔的横空出世,带来了具有划时代性的价值观之一——二元偶分,同时将语言作为一个存在于人们交际范围的社会大背景下的整体来研究。本文中对“不X”式结构的初探主要采取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纵断面和横断面对“不X”式组配的结构类型进行描写和解释,共时和历时同等重要,正是“不X”式结构的语法因子的演变机制才催促着这个构式不断地更新和调整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我们才可以从人类交际范围中对“不X”构式进行语用分析,从而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三、“不X”式结构的虚词类型

否定词“不”及它所修饰的中心词“X”会组配而成不同范畴的否定结构类型,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大部分虚词“得、的、了、不但”等等,建构在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解读,并形成诸多论文和专著,既广泛又深入,然而对于“不X”式构成的否定虚词的语法化研究涉及并不多。本文主要以“不X”作为初透语法化问题的一个崭新的切入点,系统描写“不X”式结构的虚词类型:

(一)“不X”式结构的副词

(1)“不”与“失”组配为副词“不失”。①没有误差、不偏离。如《论衡·量知》:“御史之遇文书,不失分銖。”刘盼遂集解:“不失分銖,不出一点差错”;②不遗落、不丢失。《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酌奇而不失其真,翫华而不坠其实。”③差不多够得上、不愧。明代胡应麟 《诗薮·外编·元》:“故蹈元之辙,不失为小乘;入宋之门,多流於外道也。”

(2)“不”与“免”组配为副词“不免”。①不可免除、避开。如《国语·晋语八》:“阳子行廉直於晋国,不免其身,其知不足称也。”②免不了。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选〉题记》:“面对这两份草目,真不免有隔世之感。”③无法幸免。宋代文天祥 《至扬州》诗序:“忽有人携梃至,良久,三四人陆续来,吾意不免矣。”④不如。《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见物不取,失之千里。不免留住他们,再作区处。”

(3)“不”与“曾”组配为副词“不曾”。①不存在。他不曾出过远门;我不曾去过迪斯尼乐园;②表示从没有经历过。自从施工,健身馆不曾开放。

(4)“不”与“定”组配成副词“不定”。①表示不肯定,不确定的意思。如,孩子们不定又跑到哪里去玩了;他明天还不定来不来呢;②表示数量大,说不清的意思。如,你赶紧出去多买点菜、多准备点饭和糕点,明天不定家里回来多少人呢。

(5)“不”与“期”组配成副词“不期”。①表示没有约定的意思。如,我和小学同学在加拿大不期而遇了,真是神奇的缘分!②表示不要求,不等待的意思。如南朝齐国的王融著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中记载的“岂非疗饥不期於鼎食,拯溺无待於规行。”;③表示不意、不料的意思。如鲁迅著的《伪自由书·‘有名无实’的反驳》中记载的“不期冷口失陷,一令传出,即行后退。”

‘(二)“不X”式结构的连词

(1)“不”与“怕”组配为连词“不怕”。①不害怕、不担心。不怕暴风骤雪,腊梅在严寒的冬天怒放。②即使、纵然。《儒林外史》第二回中记载的“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

(2)“不”与“然”组配为连词“不然”。①否则的意思。《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除非他女儿不要嫁人便罢休。不然,少不得男媒女妁。”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赵大爷 说了,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不然,他不管我的事。”②同“再、要”等搭配使用。他给你买的生日礼物,不是手表,就是钢笔,再不然就是十年日记本。

(3)“不”与“过”组配为连词“不过”。①表转折,承上启下的意思,类似但是。他工作了一天非常累,不过回到家依然做好了晚饭等着妻子接孩子回来。②相当于只要。如“我可以答应给你面试的资格,不过你得在规定日期前交给我一幅你的作品来作为你参选的条件。”

(4)“不”与“但”组配成连词“不但”。①意思同“不单”,在此不再举例;②强调程度,往往与“而且”、“并且”、“也”、“还”等连用。如清朝杭世骏著的《质疑·诸史》中记载的“ 三代时,不但地广人稀,连吴、越、秦、楚,皆大半不在版图之中。”;③表示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往往与“反而”、“反倒”等连用。如我们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三)“不X”式结构的名词

(1)“不”与“净”组配为名词“不净”。①心经里的佛教用语。指不纯净的事物。如“不垢不净”,你从来不能污染它,你也从来不能让它更干净,你下地狱它也没脏,成佛那天它也没更干净,所以“不垢不净”。②与干净相反,指脏的事物或者环境。如,被农药喷洒的如此不净的食物,吃下去是会致癌的。

(2)“不”与“平”组配为名词“不平”。①指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或人。《 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为天下宰,不平。”意为“项羽作为天下的宰相,是件很不公平的事”。沙汀 《航线》:“波涛汹涌着,血和火汹涌着,好象就要吞灭掉这一切的不平”;②表达内心的愤慨和不满。《 楚辞· 九辩》:“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唐 卢照邻 《刘生》诗:“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3)“不”与“才”组配成名词“不才”。①指没有才能的人,通常为对自己的谦称。如,本人不才,常常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感到头晕脑涨。②表示没有才能。如唐朝李山甫著的《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至道非内外,詎言才不才。”

(4)“不”与“测”组配成名词“不测”。①想象不到的事情,指祸患。如,难不成他遇到了什么不测,否则早就在昨天就应该到达饭店跟我们会合。②指深渊或江海。如,不要让自己陷入不测之地,要学会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四)“不X”式结构的形容词

(1)“不”与“满”组配为名词“不满”。①不满意、不满足。如,自从他参加这个活动以来,就对主办方安排的各种事情感到不满,认为自己吃了大亏,不应该来参加这个活动。②填不满、不充满。如,“假如我们行走一百步可以到达既定的目标,那么我们即使走到九十九步,不满一步,那么这也是一次失败的行动。”“若大米不满这一缸,那么是养不活这一家老小几十口人的。”

(2)“不”与“学”组配成形容词“不学”。①形容没有学问的人或状态。如《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学之资,圣恩叫我做这封疆大吏。”②表示不学习,不求学。如宋朝曾巩著的《宜黄县县学记》中记载“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五)“不X”式结构的助动词

(1)“不”与“得”组配为助动词“不得”。①表示得不到的意思。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周南·关雎》)。即使他为美国民众解决了全民医保这一非常棘手的问题,依然不得美国民众的拥护。(茅盾《追求》)②表示不行、不可以的意思。“她是从小被爸妈宠在怀里的小公主,一句教训她的话都说不得。”(老舍《 四世同堂》)“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唐代王昌龄《 浣纱女》)

(2)“不”与“许”组配为助动词“不许”。①不允许、不可以。自从她交了男朋友之后,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心理状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和老师不许她恋爱。“得不到父亲的允许,不许私自外出。”②不称赞、不佩服。如出自金代作家笔下的《西厢记》中记载到:“自古有的英雄,这将军,皆不许。”③指不允许、不可以的意思,反问句中出现频率较高。“许你们州官放火,就不许我们百姓点灯吗?”

(3)“不”与“堪”相组配成助动词“不堪”,一则表示不能胜任、不能承担的意思。如“他不堪各种媒体带来的舆论压力,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二则表示不可,不能。如《逸周书·小开》:“汝谋斯,何嚮非翼,维有共枳,枳亡重,大害小,不堪柯引。” 朱右曾(校释):“柯,斧柄;引,取也。蔽焉而踪寻斧,虽小者犹不可。”

我们对“不X”式结构成的虚词类型主要从横断面上进行了描写,探究了它在一定的语境中如何应用,根据语境来认知它的不同层面,对“不X”从共时的视点铺开一个平面,为我们的后续历时研究提供宽广、便捷的平台,以便于日后站在全新的认识角度来切入语法化历程的诱变机制及规律。

四、语法化研究的重要性

何为语法呢?目前比较科学的一种说法是: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它是一种组词造句的功能,需要具有句法功能的句法成分。而语法化指的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转化为具有一定句法功能的而无具体意义的词的一种过程或现象。

近二十多年以来,语法化理论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型特点:一是研究内容的重点长期锁定在语法化演变诱因及机制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如语义迁移过程中的隐喻、转喻,在语用因素的考察中涉及的语言主观化问题,语言结构的重新厘定及结果类推等等;二是在运用研究方法时,由倾向历时逐步向共时倾斜,但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紧抓共时与历时,纵向和横向交织,以解决语法化研究的重难点问题;三是由传统研究中的重描写研究逐步转向重解释研究,注重运用归纳和演绎推理法,总结语法化个体现象背后的一般性特点、规律[11]134-136。

在对语言学逐步探究的过程中,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认为语言学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循环畅通的系统,但是语言中出现的语法化的这一语言现象则证明了人的主观认知能力可以赋予语言新的伸展空间。与此同时,有些语法现象离开纵向的发展演变线索,仅从共时平面考察是得不到正确的解释的,如在石毓智、李讷所著的《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对动词拷贝结构的解读,从它出现的最早的资料先秦起,一直考察到近代,从它在各个不同的阶段的外在表现形式考量出演变的一般规律,若离开古代的文献资料,直接从近代切入,则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导致无从下手[12]86-91。语言的构成单位都是有自身的运作规律,从它获得语法功能的背后去引申探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近些年来,词汇化与语法化一起构成了语言演变的两种重要方式。二者存在着诸多的相通、交叉之处,如:(1)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机制相通,包括理据性和语音形式的弱化、以高频使用为基础、涉及重新分析的过程等等;(2)词汇化和语法化互为前提,二者均可以在对方的演变机制内以对方作为变换的载体进行由实到虚的语法功能的获得;(3)二者的相通性与语言中各种构式是相统一的,即“话语的框架是句式,短语的框架是词,语素源自独立意义体——词,是由词所塑造的框架所衍生的”[13]26-27。在这个系统中,由于词汇化在共时层面上造成的形式的规约性和符号性更强,其可以被看作是语法化的进一步深入。在语法化和词汇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大部分的虚词的进化历史已经得到了明确的剖析,语法化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然而对于“不X”式否定结构的虚词类型的研究涉入不是很深,本文想通过对“不X”构式的浅显共时分析敲开一个崭新的小缺口通向语法化的研究,使得语法化的解读进入一种更加均衡的状态[14]。目前语言学界对于语法化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研究逐步向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社会实践的方向过渡,本文对“不X”式组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初步的横向描写,并从古代的含义延伸到当代,以期为语法化提供更多的研究事实和数据,特别是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更加明确了介词搭配、副词以及连词的分布范畴,为二语习得者明晰语法化的过程,帮助他们认知和掌握虚词的使用路径、语用环境及成词规则,锻炼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如二语教学中非常棘手的问题“把字句”和“被字句”等等[15]144-145。

汉语属于孤立语,不同于形态发达的印欧语言,印欧语言的每一种形态对应着一种语法功能,基本可以达到“词有定类,类有定职”,如在英语中可以通过对词缀的增删来表达不同的词类。有形态变化的印欧语不仅涵容了自动划分词的范畴的功能性,而且间接隐含了句法成分分析功能,通过词的范畴构建自己的语法体系,它可以通过词自身的形态标记透析语法化历程[16]94-96。而我们的母语由于缺乏形态变化,所以不同的语法成分即使在句中发生分布的变化和不同性质的转变,也很难表征出来,它是一种内在的隐含。不同语法功能的语言成分间的界限比较模糊,重叠和跨类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认为汉语中不存在形容词,形容词是动词的一个词类,不应该单独划分出来;也有人认为应将非谓形容词单独划分为一类[17]155-159。在汉语中词类问题的划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争论不休,自成派系。站在语法化的角度,也根据我们人类习惯的认知思维,名、动、形是作为三种典型的词类范畴存在的,都有自己的典型功能和典型意义,有自己独特的语域义,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交集,但是它们在句中的分布是截然不同的,互相也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认为形容词作为动词的次类是违反我们的认知习惯和语感的,会对我们进行句法成分分析造成一种更加模糊的状态[18]93-97。所以,我认为,从语法化的角度切入,形容词和动词都是独立存在的类。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不X”式组配成的虚词结构类型简单的横向描写,从中可以初探语法化理论,以及语法化理论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我们对母语中存在的问题从一个纵向的角度进行符合我们认知习惯的解剖,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判断;同时协助第二语言教学的展开,使得二语习得者对虚词在大脑中呈现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较容易的掌握虚词的分布规律,从而更好地将其应用到日常的交际语用中;汉语中存在的一些不对称现象也可以通过语法化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语法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究,我们更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进一步发掘实词虚化、形态化的规律,推动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陈静.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历史和共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6).

[2]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2008(5).

[3]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4]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5] 文旭.《语法化》简介 [J].当代语言学,1998(3).

[6]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2)

[7]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8]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2).

[9] 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10(1).

[10]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1] 高秀雪.语法化过程的认知解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

[12] 胡壮麟.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外语,2003(1).

[13] 罗主宾.贺永军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12).

[14] 饶立平.浅析语法化的单向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

[15] 翟绍辉.语法化理论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

[16] 刘进.语法化理论综述[J].殷都学刊,2006(1).

[17] 韩大伟.“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8] 绪可望.论认知隐喻观的理论阐释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责任编辑:张树武]

A Brief Analysis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Aspect of the Empty Word Structure Not ‘X’

ZHAO Xue1,2

(1.College of Literatur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College of Fine Art,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Abstract:The discuss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about grammaticalization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achieved agreements in four aspects,bu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in some aspect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and common pattern of grammaticaliz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ivative ‘not’ and its adjunct central word ‘X’ as example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its various uses of different pragmatic environments on an extend level in the aspect of consensus cross section and vertical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later research of grammaticalization with an extensive and unique view of explanation on the base of people’s common sense and language sense. This article also involves the importance of grammaticalization, helps to solve the frequently asked problems in Chinese from the reasonable vertical view, assists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helps the learners who take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construct a distinct skeleton of difficult points.

Key words:Grammaticalization;Not ‘X’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1-0063-06

[作者简介]赵雪(198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BS35)。

[收稿日期]2015-11-12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13

猜你喜欢
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300Mvar空冷隐极同步调相机结构特点
一种特殊的“总提而分承”同位结构
论作文结构“三简洁”
耳朵的结构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