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2016-03-09 00:30娜,侯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

王 娜,侯 静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王娜,侯静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确立积极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理念偏差、网络阵地建设低效、针对性不足、时代感缺失等问题。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世界;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依托现代科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融入;路径

人的价值经过长期的自身沉淀与固化,就形成了人自身独特的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取舍的标准,这就是价值观,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是人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大学生是国家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面对当前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发展形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在破解如何增强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实效性这一问题中,诸多学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都曾指出,价值与生活是具有内在同一性的。正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曾经对教育的本质进行的论述:教育即生活。这一界定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而生活正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经验的改造带来生长。因此,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只有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实际的原则,强调回归生活,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效果,养成健康的人格,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完成教育的目的。但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有效融入大学生生活实际,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偏差

教育理念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思想观念的集合。理念不是制度,也不是措施。作为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能动性色彩的现实活动,从其本质上来看,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将具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外化为价值行动,提高个人价值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活动。但是在传统观念中,核心价值观教育被当成了一般的理论教育活动,与具体实践脱节,“教育与实践的脱节实际上影响了人们对价值观正确性的态度。这样的价值观教育,看起来似乎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实际上达不到真正的效率。”[2]53在各种教育主体中,承担着“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学校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对核心价值观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出现以理论教学替代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即使在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课程中,也有流于形式之嫌,缺少制度性约束和教学保障,课内课外结合较少,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密,针对性不强;有部分教育管理者观念错误,忽视并错误地运用价值观教育的接受规律,使得价值观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部分教育实施者没有意识到自身所承载的价值观教育职责,只满足于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建构;还有很多学生对显性的价值观教育怀有抵触或漠视态度,既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困境使得价值观教育模式总是在传统的壁笼中徘徊,价值观教育进程和呈现效果也并不理想。

(二)需求大,转移慢——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低效推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1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31.5%;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3]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随着信息化发展进程的迅速推进,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载体形式。信息化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开放的空间环境和互联网上纷繁芜杂的信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势必要快速有效地推进。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传播和引导,发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强大作用,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态势下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阵地建设,在这项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多突破和成绩,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在学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批主题专题网站、社团网站等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借助论坛、邮箱、聊天软件等网络载体,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平等、开放沟通的桥梁,初步形成网上育人环境。但是,由于诸多教育主体在早期并没有深刻认知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和巨大挑战,忽视乃至漠视早期网络阵地的建设,不得不面对当前“倒逼”的严峻形势。当前,在核心价值观网络阵地建设上还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截至目前,仍然有相当一批教育主体没有将价值观教育的阵地及时有效地转移到网络中来,仍然被动坚持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虽然仍然拥有较大数量的受众群体,但势必不能满足未来发展要求;其次,虽然意识到了网络教育阵地的强大作用,但由于观念或技术的制约,忽视了网络运行和教育规律,只做简单的空间转换,教育引领工作“换汤不换药”,对网络功能和网络话语体系的运用缺乏必要的研究探讨,没能赢得受教育者的关注力。目前,多数承载着核心价值观的部分网络载体面临着如何提高吸引力的巨大困惑,这种困境制约了网络载体的良性发展;第三,作为承载价值观教育功能的新兴载体,在配套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校园网络文明相关制度的建设、校园网络安全的保障、校园网络的特色化、个性化服务等仍存在有待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此外,转移到网络教育阵地的师资队伍素养也是是否能够增强教育引领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网络思想引导主要是靠高校的以辅导员群体为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队伍来开展,虽然这支队伍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但是由于各自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可能每一位均具备专业的网络技术知识、网络环境下文化建设、管理能力和网络人文关怀能力。如果仅仅具有通过博客、QQ群、微博等开展基本的沟通交流,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的能力,那网络只是成为一种交流工具,扩大网络思想政治阵地覆盖面、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优势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弱化需求,强调灌输——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性的不足与时代感的缺失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能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能不能激发起他们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考的欲望,能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是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强调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信仰和理想,这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是必要而且重要的。在教育主体内容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具体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可融入性是价值观教育工作始终关注并着力破解的难题。在社会传统观念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是群体灌输式教育,注重政治导向而忽视了个体诉求,关于人追求自我发展和个体存在意义的努力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而“现实的个人”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人,所有的教育都是面向有“自我意识”的个体的,“价值观教育业只能从‘有生命的人的存在’那里获得自己的生长点。”[4]81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注意到人性特点。关于“中国梦”的解读和论述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一命题从顶层设计层面肯定了个体需求在整体价值观塑造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值得充分讨论并探索出具体的教育实践路径。

此外,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需求的脱节也是目前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大学生群体关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这种状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回应。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承载着文化价值传递的职责,强调对教育对象施以模式化的教育,往往脱离了社会客观发展现实与学生思想实际,时效性不强,缺乏内容、载体、反馈等方面的创新,调整速度缓慢。这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很难适应学生的发展,难以切中要害。毫无疑问,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词语的表述应该与时俱进,要合乎历史的发展规律,合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方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融入的路径探寻

(一)育人理念回归生活,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视角,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内在追求。人是价值的主体,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为目标。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接受的对象,将之置于客体的位置,更不能凭借绝对的教育话语权和权威以硬性灌输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改造。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因为方法的简单、内容的空泛和整齐划一的社会价值取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育主体往往只能通过一些手段、路径暂时改变人们思想行为的外部表现,无法实现思想观念的内化。这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忽视受教育者从外显到内化的积极主动参与过程的做法和现状无异于缘木求鱼。作为大学生个体来说,受到年龄、经历、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每个人关心的问题、对自身的要求和需求、认知规律等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忽略对象的多样性,而单纯地采取一刀切的办法,采用同样的方式不加区别地进行教育,无疑是简单粗暴的,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结合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来讲授核心价值观理论,并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提高教育的说服力、公信力,杜绝理论空洞。在教育手段上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投其所好地增强教育生动性、直观性,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进而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原则的坚守和落实,有助于敦促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做好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尊重人、理解人、提升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规律,更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律。

其次,“以人为本”要回归生活世界。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有效关键在于主体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多年的教育经验显示,只有类似于志愿服务、体验式教育这类源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引发受教育者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和价值体验,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和完成任务。回归人的生活世界,要求回到人自身,回到成人之道的原点上来,把学生看作是不可替代的主体,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自由自主性,在生活中借助活动的开展获得人本身发展的动力。回归人的生活世界,要求以生活的逻辑建构课程体系。生活着的人是与他的对象互动中的人、关系中的人,而不是脱离现实脱离社会的人,因此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以生活的逻辑建构课程体系就是要围绕着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活经验和事例作为本原,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中选取人和物、人和人甚至人和自身之间发生的交互活动,把握人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的生活世界,使社会现实及时投射在教育中才可以回答“怎样去做成一个人”这一核心问题。回归人的生活世界,要求从“接受式”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式学习。核心价值观是内在建构的过程,是将知识认知、实践认知内化为价值衡量标准的过程,其中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成为他自己最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主体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经验改造、生活建构和价值体验。

(二)育人方式回归生活,强化实践教育引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5]。可以说,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作用应该是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它应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是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目标实现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实现所期待的结果。确保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就必须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特点,使其更具针对性,更易于被接受,更好地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必然要根植于“接地气”的载体形式,以教育效果最为凸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志愿服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率先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6],并在十七大之后再次号召“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7], 十八大报告也进一步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要求。上述论述都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志愿服务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作为将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关注社会有机联系起来的重要教育形式,其教育实施的一般过程为教育主体提供平台——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意愿的萌发及志愿服务活动——社会效果的反馈和多重价值的彰显——个体参与者的文化反思与行为反思。对于教育主体而言,这种实践教育不是单纯的机会供给与被动参与的过程,而是在充分认知和掌握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思想特征的基础上,认同其实现自我价值、肯定其专业应用能力、支持其以所学所有服务于他人的朴素情怀,在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技能提升、志愿服务领域选择、志愿服务资源对接、志愿服务团队引导、志愿者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设计。

当然,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融入,可以依托更多载体与方法的平台,“由单一整齐的方法向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转换”[8]4,如大学生自发开展或参与的社会调查、体验式参观学习、公益创业等,可以说载体形式多元。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需要清醒认知、科学规划、示范引领、有效评估、反思改进,才能提升实践教育在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融入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育人阵地回归生活,拓展网络教育平台

实践是以系统环境为先决条件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应用已经成为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群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网络以信息承载量大、开放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导向多元为基本特征,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传播的最广阔路径和全新载体,成为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路径、新手段。根据上文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日益发展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已成为网络空间上思想文化的主要接受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传播者所争夺的重要主体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传播的路径、方式和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问题,探究如何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浸润到以大学生网民为重要主体的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是重研究。加强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比较性理论研究。准确把握思想文化网络传播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关联,关注网络传播内容与大学生价值观网络表达方式、网络传播过程与大学生认知过程、网络传播形式、载体与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网络传播的碎片化、感性化特性与大学生价值认同等问题,切实了解和分析网络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现状及程度,进而把握我国大学生群体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

二是强队伍。网络传播主体范围广泛,大学生网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涉及高校、社会、同伴等多元主体。就高校而言,无论是各学科专业教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每一名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都承担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和使命,除正常课堂教学中的正面引导外,在与大学生的日常交流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并善于应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加以引导,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2000年,教育部发布相关文件敦促各高校加强 “校校通”和“校园网” 建设,承载起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融入的使命。随着网络载体的多元化发展和生活化融入的需求,各种新兴载体日益占领载体阵地并发挥作用,如当前兴起的“易班网”等非商业性质的公益网站,可以帮助教育者有效管理班级、社团等,辅助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起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此外,各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实体组织的网络平台应用,如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等平台的应用,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管理作用。

三是优环境。构建起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为教育主体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配备必要的网络技术支持系统。值得关注和强调的是:由于管理意识和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监测等方面的建设亟待加强,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稳定,保护学生网络信息安全。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快捷性、高效性、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精心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营造具有知识魅力、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高校校园网建设成为符合学生需求、彰显民族文化、紧扣时代主题的高品位网络系统工程,在网络空间这一具有强效覆盖力的全新阵地中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正向舆论引导青年、用高尚精神塑造青年、用优秀文化鼓舞青年,最大限度地占领教育阵地,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05-04.

[2] 袁贵仁.价值与文化:第2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1).

[4] 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08.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10-11.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8]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责任编辑:何宏俭]

The Problems and Paths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 Education

WANG Na,HOU Jing

(School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The university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to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core values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students’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Due to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factors,the core value education face on same is problems,such as concept deviation, network position construction inefficient,pertinence problem,lack of time sense and so on.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return to life world;definite target in education,innovation education content;based 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occupy the network position,and then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 of values education.

Key words:Values Education;Life Into;The Path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1-0187-05

[作者简介]王娜(198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侯静(198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02043)。

[收稿日期]2015-09-11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37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受教育者价值观教育初探
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
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
自媒体时代价值观教育的理念革新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城市“流动儿童”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现状、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