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跨文化交流中的伦理精神——与来华非洲人相遇

2016-03-09 00:30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李 慧 玲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试论跨文化交流中的伦理精神
——与来华非洲人相遇

李 慧 玲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接触、互动频繁,不同的文化得以广泛交流,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问题。文化差异导致交流障碍甚至冲突的众多事例昭示:不同文化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关键在于能否守护伦理精神——秉持善念,尊重对方,言行适度,健康互动。伦理精神及其内涵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核心,在跨文化交流中,在社会生活的所有活动与细节中,都需要守护伦理精神。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贸易的拓展,入境的非洲客商逐年增多,我们需要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以自己希望被他人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以实现良好的中非跨文化交流与互动。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伦理精神; 来华非洲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日益成为常态,跨文化交流导致的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接触、互动频繁,不同的文化得以广泛交流,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问题,不同文明的群体间的冲突日渐增多,一些危机正在变得无国界。文化差异导致交流障碍甚至冲突的众多事例告诉我们,不同文化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关键在于能否守护伦理精神,新环境下的跨文化交流若要互利、真诚、有效,伦理精神就是济世良方。中国文化有着伦理型文化的特质,当我们与有着宗教型文化特质的众多来华非洲人相遇,要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与互动,就需着力以伦理精神来滋养我们的内心。

一、有关伦理的论述

关于伦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有过众多的研究和表述。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西方,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而我国最早论述伦理道德的思想家是孔子。广义的伦理学包含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后设伦理学,狭义的伦理学仅指规范伦理学,在涉及专业伦理学或应用伦理学的讨论中,关注的主要是规范伦理学的问题,即通过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论证道德的价值,制定道德的规范,以指导、约束人们的生活实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伦理学家的指路明灯,他认为,道德有赖于智识和理性,也依赖于意志或意愿。做事要合于中道,讲求适度,由此取得快乐生活,成为有德之人。公正是贯彻一切德行的最高原则,个人道德、社会道德都要依靠它。在道德伦理生活中,友爱(后发展扩大为仁爱)与公正为同等主德[1]5-9。(法)爱弥尔·涂尔干认为,所有规范都必须依据尊重人、推动进步的原则,个体道德准则的规范,把所有道德固定在个体意识之中,这是所有一切的基础。另一方面,那些能够决定人们对其他人究竟负有何种义务的规范,构成了伦理学的最高点,它是所有一切的升华[2]4-7。(英)乔治·爱德华·摩尔认为,伦理学无疑是与“什么是善的行为”这一问题有关,而怎样给“善的”下定义这个问题,是全部伦理学中最根本的问题[3]9-12。(美)杜维明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都在讨论全球伦理的问题。地球村出现之后,不仅不是一个整合的形象,它还有矛盾冲突。人类需要考虑有没有一种全球任何人都应该遵循的原则,使它能够真正地在全球得以体现,在各种不同宗教传统中落实。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可归结为两条儒家原则:第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原则;第二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道原则[4]30-3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社会中的人按各自的名分地位各就各位,时时顾名思义,事事循规而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5]72蔡元培先生在论及我国伦理思想的萌芽时指出,中国伦理学最高观念的代表就是天,天对于万物来说,任何动作都不是无意识的,而是与道德紧密相合。人类所有丰厚的利益,都来自于天,所以,不可不畏天命、不顺天道。天的本质就是道德,道德体现在事物上,就是秩序。以天道之秩序,应用于家庭进而推及于一切社会,就要讲求道德的根本——中,即无论何时何地,名位不同,就各有适合他的道德,内以修己,外以及人,使自己处于无过不及之地[6]11-15。梁漱溟先生指出,人一出生,就有和他形成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而且人生将始终在与人形成的关系中生活(不能离开社会),由此可知,人生实际上是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上。种种关系,就是种种伦理。所谓伦理,就是要人们认清楚人生相互关系之理,而在彼此相互关系中,互以对方为重而已[7]72-81。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即道理、规则。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多种多样,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所以需要有一定的道理、规则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伦理”就是人们规范行为、处理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伦理社会所要坚持的,一言以蔽之:秉持善念,尊重对方,言行适度,健康互动。

“伦理”与“道德”都指某种道理、规范,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在内涵上有一些共通之处,如果要加以区分,大致有些区别。“尽管我会把‘道德’和‘伦理’同样使用,从专业角度来看,它们的含义并不相同。‘道德’是一个你、我和周围人通常认为有效而接受的行为和规则的总和,‘伦理’则是对‘为什么’我们认为其有效的反思和对不同人所持的‘道德’进行的比较。但不管怎么说,接下来我还是会对它们不加区分地予以运用,请学术宽恕我。”[8]33在一般情况下,二者经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更多的是连用成“伦理道德”。

二、坚守伦理精神的缘由

为什么要学伦理、讲伦理、守伦理?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都像“人”那样活得好。伦理应用的规范为我们规定的义务,都来源于我们天生的人性,或者是与我们自身有关的其他人(包括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天生的人性[2] 4。我们在人类中做人,只有尊重好客之道,给予和接受人性的对待,即友好地对待任何有需要的人,大家才能都获取更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站在对方的位置上,从对方的内心去理解他,理解他的行为和感受,与对方交往时把他当回事,为他充分考虑,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对方的利益同样值得尊重。《论语》中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正如弗洛姆在《伦理学与心理分析》中的观点——“不要让别人做你不希望被强迫做的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如果一个人对伦理学没有一点概念,他失去或者浪费的就是他生活中的人性。”[8]81在跨文化交流中,或许对异族人士一个漫不经心的表情、一个有失尊重的眼神,就会在异域别国引起对本族人的不满、骚扰甚至报复。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起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道德,我们需要给予对方更多的温情和尊重,需要了解对方传统文化的韧性,敏锐地感知对方的内在需求和感受。只有正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真实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做一个伦理自觉者,学会“You are welcomg”这样真诚、善意的表达,使言行合乎伦理精神,相互之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才会向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才会收获不带心机的尊重、感激和友谊。

三、跨文化交流中怎样守护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及其内涵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核心,任何团体行为或专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特殊的伦理的要求,比如商业伦理、日常生活伦理、教育伦理、网络伦理等等。在跨文化交流中,在社会生活的所有活动与细节中,都需要守护伦理精神。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贸易的拓展,每年入境的非洲客商越来越多,常住的也不在少数,我们需要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以自己希望被他人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做一个好客的、负责任的东道主,以实现良好的中非跨文化交流与互动。

(一)商品交换:守护诚信、义利合一

在经济行为中,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诚信及义、利关系的处理上。诚者,天之道也;信者,人之本也。诚信是几乎得到一致尊奉的“全球道德”之一。“市场经济又是德治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重信义、崇道德的品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9]23诚信品质的养成,首先就要培养对诚信这一道德法则的敬重之情。就个体来说,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诚信的对待,但是,在交换过程中,善良的愿望和骨感的现实并不总能吻合,因为不诚信的行为所需成本不高,而所获得的利益却可能比诚信的要多,因此,双方都存在伦理失落的危险性。这就需要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敬重道德法则,构建富有伦理精神的内心世界,以抵制非法利益和不道德的幸福的诱惑,扼制失诚失信的获取非法之利的冲动,培养“以德配天”的觉悟,使获取财富的欲望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在人性、道德的轨道中前行,使经济活动与道德、与人的尊严互动。

非洲人来华,主要目的是从事商品贸易。来华非洲商人,因为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普通民众消费习惯、能力等原因,他们采购的货物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为了争取更大的盈利空间,他们看货物时总是把价格一压再压,显示出极强的议价能力。访谈中不少人表示,他们很难接受非洲人还价砍价的方式,“这些人砍价乱砍,没个数。”这是因为非洲人对中国商业文化中的“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略知一二,但还没有领悟到讨价还价中的弹性,所以,在砍价时不知进退。这也往往会造成一个弊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卖家急于想拿到订单,一旦把卖方的盈利空间挤压得太逼仄,客观上会使一些伦理信念不坚定的卖家在业务签约后,因为对方的过度压价和消费能力而在商品的分量、尺寸、成色等方面注水。“不尊重签名的行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甚至是经商活动中最让人难堪的行为。在其他地方,这种行为也会遭人另眼看待。”[2] 7商业行为需要契约信誉的支持,共同达成的有形契约是贸易双方彼此间存在信任的凭借,对契约的严格遵守、执行,是自古传承的经商伦理。今天,我们的国内消费者有用以维权的12315,当我们的产品销售给非洲客商时,也要首先经得起伦理精神的检验。

我们应该秉持最基本的伦理精神进入跨文化交流状态。在跨文化经济活动中,如果忽视伦理精神,就会失去价值的指引和道德的自律。事实上,伦理的本质就是教人学会合理而智慧地处理“义”、“利”关系,“伦理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义利智慧”[10]92,而“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彼德·科斯洛夫斯基认为,“财富的创造是一个道德过程。”[11]12-13所以,创造财富必须把握好“义”与“利”的关系。如果懂得了“利在义中”,跨文化经济活动中学会“义利合一”,则算是彻悟了中国伦理精神中蕴含的生命智慧。中国伦理希望通过培育明白“义”“利”关系、执着性善理念的个体,来建构至善的社会,建立严格而稳定的社会秩序,树立伦理价值的风向标。而当不同文化相处时,性善的理念应该“有助于为不同背景的文化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提供信念支持和信心保障。”[12]70当我们与非洲商人接触,若要达成长期友好合作,先得消除“一锤子买卖”的恶念,更不能付诸实施,以给对方信心的保障。切不可低估他人智商去挑战伦理底线,以为中国很大、市场很大,非洲商人在里面转几圈就会晕头转向,能骗他一次是一次,缺斤短寸蒙几回,这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却欺不了人,反倒败坏了市场秩序和个人声誉,玷污了中国的商业伦理。

(二)日常交往:尊重包容、弱化种族优越感

在跨文化的日常交往中,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异族异文化的尊重、包容上。每个人都通过听故事、学历史等形式在无意中习得自己文化中的种族优越感,因为种族优越感会给予这种文化中的成员以身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跨文化交流中,觉得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但在某种程度上要对种族优越感加以克制、弱化,同时,也要能够理解并允许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也有无可厚非的自豪感、认同感,努力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尊重他们。如果总是以个人文化为出发点去狭隘地、偏执地对待其他文化,误解、焦虑甚至恐惧就会产生,排斥、冲突就不可避免。曾有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访谈时义正辞严的认为,“那些黑人来做生意就好好来做生意,为什么要把理发的、做饭的都带过来?中国人不会理不会做吗?肯定做得比他们好。这些劳动岗位中国人完全能够胜任!”从保护本国人民就业机会来说,这样想不无道理。但从尊重不同文化、理解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而言,还需要有一定的伦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有些头不是只要是个理发师就能摸得,必得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才能理;有些人吃饭就是有讲究,食材选用、制作的全过程都必须符合宗教规定的程式。一些人对来华非洲人说不上反感,也谈不上歧视,就是对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不理解,难于接受。访谈中有位夜市摊主说:“本来皮肤就那么黑,还总喜欢挑黑色衣服,弄得整个人乌漆墨黑的,你都不知道有个人站在你面前,我被吓到过好几回。还一天到晚把自己喷得那么香,真有点儿弄不懂。”说起来,穿衣、洒香水,那是文化使然,也是个人喜好,最好慢慢地适应接受,惯见其黑,乐闻其香,不然,徒增烦恼无益。

不论对方是何种族,不论对方有何信仰,只要他们是迈着合法的脚步跨入我国境内,在交流时都应平等对待,努力削弱消极的种族优越感,学会尊重对方,包容对方,跨文化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由于历史、习俗、价值观的不同,不同文化之间势必会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但也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障碍。“一种完整而诚实的跨文化道德应该在承认相同点的同时也认识到差别的存在”[13]328,只有坦然承认并努力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对他文化持有尊重、包容之心。“对差异的宽容是任何有意义交流的先决条件。然而,单纯强调宽容还显得过于消极。在进行交流之前,我们需要对他者的状况有一种敏感意识”[4]86。有了对交流对象的状况的敏感意识,在跨文化环境中才能从伦理精神出发考虑自己的言行可能产生的后果。尽管这样做比较困难,我们也应该试着对自己的言行可能产生的后果作个预测,因为言行一出,就必须承担起伦理上的责任,古语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包含了这层意思。同时,对自己的言行已经产生的后果也应该加以关注,以便根据交流对象的文化背景更好地把持并适时努力调整自己的言行。当双方都怀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意识面对面坐下来,并对对方的状况保持敏感时,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跨文化交流才算真正开始。

(三)学校教育:人道理性、尊重差异、远离功利

教育是一种文化进行自我更新和传承的重要方式,是铸造人的尊严的同义词。教育是教人向善、促人成长的公益事业,人道、理性、公正是体现教育道德性的基本伦理范畴。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让这种文化的伦理精神自然地流淌。教育中的人道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发展的责任,国际人道主义则是冲破国家、民族、文化界限的“仁者爱人”;教育中的理性则是在微观层面上教师对自己行为善恶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协调与控制;教育中的公正是教师在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无形资源(如关注、理解、期望或责骂、惩戒)时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文化差异。如果没有对受教育者的人道、理性与公正,将会影响受教育者自我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拓展,影响他们日后的自我实现。教育、教师都要远离功利和冷暴力,经常性地进行必要的道德反省和自律,以确保在履行义务过程中体现道德的力量,防止伦理精神的缺失。

来华留学生,无论年龄性别,不论种族肤色,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对中国文化的向往。若干年后,他们或许会成为对华贸易的生力军,对华交流的亲善大使。在这个培养对中华文化认知感的最佳阶段,按教育规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认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忽视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美国前驻华公使Chas.W.Freeman曾说:“中国没有天授民族扩张和领土扩张的命运论,也没有文明传播的使命。”[14]确实,相比于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者致力于将“小外国佬”强制性地塑造成地道的适合美国社会的、负责任的公民,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似乎对外国留学生要宽容得多。一些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中小学校,似乎完全没有设置从文化上改造、同化小留学生的目标,也没有这方面的明显意识,极少在诸如中国历史、国民修养等课程上加以强化,以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和责任。究其原因,在如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关注中国学生的成绩、竞赛、升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果说一些外国小留学生学习、领略到了中国文化,那大概应该首先归功于教材的编写,而非教师的着意。

事实上,我国的诸多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虽然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但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退一步说,我们没有文明传播的使命,但有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学校对留学生实施教育,就是交流,就是为更好地交流打基础。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缺乏对小留学生更多的温情和尊重,有的甚至让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近乎自生自灭。在不同学校访谈都曾有老师表示:只要他(指小留学生)不影响别的同学,我一般就不管他。诚然,学校管理考核的功利主义色彩是一大原因,教师责任感与爱的缺失也难辞其咎。师圣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且不说作为教师理应担负起一视同仁地助推、引领学生成长的责任,就凭“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伦理常情,也不应该出现“不管他”的放任情形。“不管他”即是放弃关注,放弃关注即是放弃责任与爱,放弃了责任与爱还何谈教育?“在工具理性指导下的教育活动是处于教育的道德性蒙昧或漠视之中的”[15] 68,对教育道德性的无知尚可原谅,对教育道德性的漠视不可饶恕。

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大多随班就读,相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心理上,他们都处于弱势,但相信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不弱。从外国家长的角度看,把孩子带到中国来,送他们进入中国的学校,是非常纠结的选择:既饱含着希望,又承担着风险。抱着使孩子健康成长为适应异国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拥有国际视野的新地球人的希望,又冒着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被削弱及家庭代际间产生疏远与隔阂的风险,还担心孩子在学校被人轻视、漠视。非洲人家庭观念很重,总希望一家人在一起。毕竟家长的大部分业务在中国,送子女回国成为“留守儿童”会让他们对子女的成长充满忧虑。虽然种族不同、肤色各异、文化有别,但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和希望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主动感知来自不同文化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家长的切身感受,并能意识到因经济全球化而出现在身边的异国同学培养了中国师生的世界情怀,遥远而印象模糊的非洲大陆因身边的非洲同学而变得具体可感,跨文化交流一定会远离功利与冷漠,更富理性与人情[16]245-248。

(四)网络传播:以人为本,明确担当,传播正能量

网络社会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是一种特殊的自由、自治、没有隐私的社会存在方式。网络在促进人类进步、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也产生了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并进而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正当”与“不正当”、“善”与“恶”在这里交锋搏击。网络的便捷性、全球性使得受众面广泛,网络也因为它的虚拟性和匿名发言,而让人充分享受敲打键盘随心所欲的快感。倘若心中无绳,则易口无遮拦,在网络上便会无所顾忌,不计社会后果。这里所说的“绳”,就是伦理。古人说“慎独”,一个人独处时言行举止虽然脱离了公众的视线,但若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自我监督就不会离谱滑边。如果借着网络的虚拟、匿名,放开胆子做不合时宜、有悖伦理甚至有违法律之事,无异于掩耳盗铃,于人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网络的全球性也给跨文化交流的敏感度带来考验。某地一个微信公众号上,曾出现这样一条搞笑视频:非洲人到底有多黑?看完你就明白了。以视频的方式直观地向人们展示:非洲人一旦把眼睛和嘴都闭上,就黑得无以复加。这与之前传播的晚上在昏暗小巷里行走猛然抬头发现两只眼睛和一排牙齿吓得落荒而逃的笑话意旨极为相似。这条微信在传播的过程中遭到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和举报。非洲大陆有许多值得向人们推介的人、事、物,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真、善、美,为什么都忽略而过,单单对肤色那么感兴趣?在公众平台上把种族、肤色作为娱乐、嘲弄的对象,相关民众会怎么看?往小里说,是缺乏跨文化的敏感性,往大里说,实在是缺乏伦理精神,是对大众审美的愚弄,也是对文化传播职业道德底线的挑战。

正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信息发布者就更要加强自我约束,“遵循以人为本、平等互利、诚实守信的基本伦理原则,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17]31-34,承担更多的责任。网络传播要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远离随性和浅薄,明确担当,传播正能量。

全球化潮流使世界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与他文化接触、交流的机会,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和众多其他人相连,个人的言行伦理与全人类的责任相联,大家休戚相关,谁都无法置身局外,这并非说大话,也绝非危言耸听。蝴蝶效应早已为大家熟知,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恐怖主义等都在印证这一点。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的世界里,无论相识与否,无论肤色、文化有多大差异,大家都对对方多一份尊重和包容,化冰暖心,投桃报李,为共同的利益承担一份责任,这才是符合伦理精神的跨文化交流。

[参 考 文 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乔治·爱德华·摩尔.伦理学原理[M].长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彭国翔,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 曾参.大学[M].刘强,编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6] 蔡元培.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8.

[7]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伦理学的邀请——做个好人[M].于施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 刘志山.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 樊浩.伦理—经济的生态复归[J] .江苏社会科学,2001(9).

[11] 彼德·科斯洛夫斯基.经济秩序理论和伦理学[M].陈筠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 樊浩.中国伦理理念的价值生态及其在文明互动中的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6).

[13] 拉里·A·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

[14] 美前驻华公使傅立民谈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EB/OL].http://new.sohu.com/2004/05/14/00/news220120080.shtml.

[15] 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

[16] 佘曙初,陈宇鹏.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7] 孙芳.当代中国网络伦理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责任编辑:秦卫波]

On the Ethical Spiri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eeting Africans in China

LI Hui-ling

(Yiwu Industrial & Commercial College,Yiwu 322000,China)

Abstract:The acceler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creases the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t also brings some problems. The obstacles and even conflicts generated by culture differences imply that the key to the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different cultures lies in good will,mutual respect,appropriate words and deeds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Ethical spirit is the core of a society and a culture,which should be well observed by all sides involved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no-African relationship grows and the bilateral trade expands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African businessmen in China increases every year. We need to treat them the way we want to be treated to achieve positive Sino-African interaction and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Ethical Spirit;Africans in China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1-0217-06

[作者简介]李慧玲(1964-),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RK015)。

[收稿日期]2014-10-24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43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交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
跨文化交流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
如何与外籍采访对象进行跨文化交流
论新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