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失序及其控制

2016-03-09 05:54原黎黎
关键词:失序价值观核心

原黎黎,武 玥

(1.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衡水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失序及其控制

原黎黎1,武玥2

(1.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2.衡水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 衡水053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传播语境下,会呈现一系列诸如传播信息碎片化带来视野狭窄化、传播信息拼图化带来真相渐进化以及传播信息感性化带来舆论情绪化的失序状态。实践中,需要认知和把握“微”传播的基本规律,通过议程设置整合“微”议题带动公众视野广博化,通过意见领袖占领“微”阵地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大方向,通过“把关人”职责创新激活“微”思维收获大成效,以此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控制。

“微”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议程设置;意见领袖;把关人

当前,以微博、微信、手机QQ、网络社区等“微”传播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94亿。继2014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之后,移动互联网络用户群在数量上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相对于不易掌控的宏观世界,在“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了可以“掌控”和“点击”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要实现大众化和全覆盖,自然不能忽视“微”传播路径。而其前提是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失序状态,正确认知运用“微”传播手段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律,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实现“微”传播路径和效果的有效控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失序

“微”传播所呈现的新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私人化、即时性传播的需求,这也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具有亲和力和共享性的平台。但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由“微”传播系统也会出现视野狭窄化、真相渐进化以及舆论情绪化等一系列失序的现象,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生态构成负面的威胁。

(一)“微”传播信息的碎片化状态

“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依托于网络,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内容在理论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可以说,在“微”传播情境中,“沉迷于老式的、机械的、由中心向边缘扩展的单向模式,再也不适合我们当今的世界”。“微”传播“可以一视同仁地输往农舍和办公楼,所以它容许任何地方成为中心,并不需要大规模的集中”[1]。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微博或微信的关注活跃人数超过1 000人,那么参与者便会有一种陷于“信息海洋”的感觉,因为难以接受所有的信息而陷于迷失状态。如此,在屏蔽掉一些所谓的垃圾信息的同时,那些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质的正能量信息也容易被列入屏蔽之列。在此情境下,长期接受一些来源较为固定的呈碎片化的“微”信息,无疑使得接收者的视野容易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而出现狭窄化倾向。

在网络民主斗士凯斯·桑斯坦眼中,“人们应该置身于任何信息下,而不应事先被筛选”。而这一诉求在“微”传播领域恰恰呈现相反状态,因为“志趣相投的人往往只喜欢和他们圈子里的人交谈”[2],信息接收的差异状况也容易造成社会的“四分五裂”。“微”传播情境中,“朋友圈”聚集的往往是有着共同志趣爱好和价值认同的人,相互之间存在诸多共性的“微知己们”在评论和关注特定事件或状态时很容易达成一致性较强的共识或结论,而这样的一致性较强的共识和结论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所谓理性的评价和结论,一定存在着运用辩证思维来进行综合和分析的判断过程。而“微”传播“朋友圈”的这种“小团体思维”甚至会将不同言论者或意见相反者列入黑名单或“踢出”关注圈,对于不同观点的主动屏蔽,实际上也会造成信息视野的狭窄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无论哪一层面的缺失都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效果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微”传播信息的拼图化色彩

“微”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传媒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模式,通过裂变式的路径极大地扩展了传播的范围,即一个人的“微”传播信息可以被其朋友转发,再被朋友的朋友转发,如此不断蔓延。“微”传播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性,与此相对应,“微”传播的信息流动也呈现动态性、无序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微”传播媒介一般具有更新、评论、转发和收藏等状态和功能。用户可以对自己的所处状态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实时更新和评论,也可以通过信息转发让朋友们分享信息、交换意见。“微”传播的这种信息呈现方式并不是如传统大众传媒那样将某一事件的完整信息传递出去,而是以拼图式的信息传递和互动,在朋友圈中形成对某一焦点事件较为趋同的言论和意见。传统大众传媒在信息制作和发布的同时,脑海里已经固化了一幅接收者的图像,并且为了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会尽力为接收者提供全面、完整、准确的信息,尽管这样的信息具有相对滞后性和单向传播性,“由于其受众常常是各不相同而又是不知名的,同时又由于实际得到的反馈对获得一个真实的、令人满意的受众形象只提供了薄弱的基础,因此就产生了某种问题。这种局面削弱了传播的有效性”[3]。而在“微”传播状态下,信息的纷乱、繁杂和无序使得受众在了解和掌握真相的过程中总是保持一种渐进状态,而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得确定性的结果。这时候,如果没有掌握信息的权威机构对事件或舆论热点进行澄清和说明,就给谣言和小道消息在“微”世界传播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和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交由宣传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任务便是不折不扣、完整全面地培育和践行。这一过程中,“微”传播信息拼图化带来真相渐进化所造成的失序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世界当中的传播实效。

(三)“微”传播信息的感性化取向

乐观的传播论者认为,“微”传播是揭示事实真相的“天堂”。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微”传播主体是足够理性的而且能够接近事实真相的人,而现实情形并非理想状态。2013年《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事件经历一波三折,感性化的传播信息带动受众情绪化的舆论聚集,成为“微”传播失序的典型案例。2013年10月22日,官方微博“长沙警事”发布了《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的消息。此信息迅速成为媒体朋友圈关注的焦点。新华社记者积极采访当事各方,中国记者协会及时同公安部取得联系,要求确保被拘记者人身安全。23日,《新快报》在其头版悲情呼吁警方放人,称“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24日,《新快报》在其头版呼吁“再请放人”。此时,各类知名微博、公知博客都举着责任与道义的旗帜来批判公共权力对于媒体监督的践踏;微信朋友圈更有多种调侃的版本来嘲讽公共权力的傲慢以及公权力与无良既得利益者的沆瀣一气,“微”传播造成的这种舆论的情绪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到10月26日,央视《朝闻天下》报道了记者的一线采访,《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受人指使,发表失实报道属实。人民日报等官方微信旋即转发。27日,《新快报》头版发表致歉声明,此一事件算是暂时平息。陈永洲事件的进展尽管是短短的5天,但从刑事拘留信息的发布,到呼吁请放人的悲壮,再到呼吁再请放人的坚决,无疑构成了一幅记者无罪令人同情而异地警方滥用权力的感性化印象。微博带动的信息扩散、情绪化的评述以及朋友圈的调侃勾画了一幅“微”传播信息感性化带来舆论情绪化的生态图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确定,当事各方以及媒介受众经历了波峰波谷的情绪动荡和起伏。当权威媒介发布最终真相时,各类谣言和疑惑才算平息,但“微”传播从信息扩散到接近真相的整个过程是渐进完成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正面的、积极的舆论聚集占据主流,从而可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价值指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方向也要求舆论环境充满正能量。传播学领域有一种启动效应,即“媒介对行为的呈现增加了人们在真实世界里对那些事情产生相似的想法的可能性。启动效应主张,有特定意义的刺激物的在场启动了其他在语义上相关的概念,因此,头脑中出现与所受刺激相似的想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4]。事实也证明,多种舆论在进行交锋的过程中,往往是批评式舆论压倒表扬式舆论、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呈现颠覆式传播的特征,这便与传播的启动效应有着密切的关联。利用“微”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关注这一层面的失序状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控制

被业界公认为“互联网之父”的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曾说,“如果互联网美好,那是因为现实美好;如果互联网丑陋,那是因为现实丑陋。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拓展,也是现实社会的映射”[5]。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客观现实当中,需要对一系列的失范行为进行管控,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要环节。“微”传播突出的是一个“微”字,从传播主体来讲,每一个拥有传播终端的公众均可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发布过程当中。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微”传播的基本规律,整合“微”议题、占领“微”阵地、激活“微”思维,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控制。

(一)整合“微”议题

传播学的实证研究表明,媒介反复关注某一议题、报道某一事件,便可实现该议题和事件在受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进而由媒介所做出的分析评判可以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这便是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影响的,可能不是人们的态度,而是人们的感受,即人们看世界的方式”[6]。传统的大众媒介具有无可替代的单向传播的强势地位,因而在议题聚焦和关注倾向方面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选择性,甚至会通过“弄假成真”的欺骗和灌输引导受众“指鹿为马”。对议程设置的长期研究表明,媒介重点关注的某些事件和信息也许本身并不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但却是被特别“引导”和“制造”出来的。

与传统大众媒介相对的是,“微”传播在议程设置层面开辟了一种崭新模式——不再是某一强势群体或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工具。“微”传播通过分散化的人际传播集群实现了议程设置的衍生化和信息发布的散碎化,从而突破了传统大众媒介在议程设置领域的话语霸权。“微”传播关于议程设置的新变化,必然会带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混乱和失序。面对这样的失序和混乱,需要我们积极而直接地参与到分散化的“微”议题当中。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当前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种类繁杂的问题和疑惑,如果任其聚集便会形成整个社会难以化解的“负能量”。面对这种情形,党政宣传部门和主流的舆论宣传媒介要深入实际,了解民众疑惑和不满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辟“微”传播阵地,通过对各种“微”议题的整合和分析来凝聚社会共识。为帮助广大群众理解和把握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战略布局,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通俗理论读物《改革热点面对面》,并且首次通过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形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通过在线的、即时的方式来为公众解疑释惑。其内容涉及户籍、养老、考试招生、反腐创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有案例呈现也有精辟解读,从而带动公众聚焦改革、认同改革进而从广博的视野来审视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观念基石,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的议程设置不仅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密切关联,而且经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观念认同和动力聚集,可以为公众筑牢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价值观念基石。

(二)占领“微”阵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在网络世界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用先进价值观念占领网络前沿阵地。研究表明,首先能够接受到来自权威媒介消息的是意见领袖。就“微”传播而言,意见领袖同样占据着“微”传播的中枢位置,即所谓的“资讯达人”。经由他传播和转发的信息传播面更广、转发量更大、点赞率更高。事实上,意见领袖的信息表达也印证了其所属的群体结构和观念形态,因此,意见领袖本身就是价值观人格化的体现,他所具有的影响力使其成为许多人仰慕的对象、效仿的榜样。

作为一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领袖,网络就是阵地,所有的信念与执着、善行与感动、承诺和责任均可以通过“微”传播扩散和放大。2011年3月25日,东北新闻网新闻部记者李理帮着“当代雷锋”郭明义正式开通了实名微博。几年来,郭明义通过实名微博晒矿山、晒工友、晒诗歌、晒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而且通过微博求助,让一位住院孕妇及时获得志愿者献血,从而使得微博成为了拯救生命的绿色通道。事实上,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需要类似于郭明义这样的意见领袖,可以鼓舞和带动成千上万的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同时,意见领袖也需要“微”传播媒介,由“微”传播来担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担当。总之,意见领袖需要通过“微”传播来激发社会正能量,“微”传播也需要意见领袖来引领价值观念大方向。

(三)激活“微”思维

传统大众传媒的“把关人”职责是向受众传递跟信息有关的发布者自己的视角和价值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众无法通过大众媒介本身来了解完整和全面的信息,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由于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可是,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这个事实,以致影响了传播的效果。……在人际交往中,只了解对方,不‘暴露’自己,难免失去信任;反过来,只介绍自己,不了解对方,则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大众传播活动也是同样,不想方设法准确地把握受众的心理,媒介就难免陷入‘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尴尬处境”[7]。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路径,其重要前提之一便是要树立网络“微”思维,即通过互动、参与、体验和融合让公众切实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信。

因此,作为“微”传播“把关人”之一的政府,需要在强化信息管控、渠道畅通、公正传播、回应质疑等固有职责之外,还要转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主动适应和把握“微”传播的规律性特征,将大众媒介的传播优势与“微”传播的新特性充分融合,通过“政策融合”的方式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融合”。其中之一便是创新“把关便是参与,参与便是引导”的“微”传播思维,融汇全社会的正能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上,这样的引导便是另一层面意义上的“把关”。实践中,要发掘、鼓励和扶持那些文笔生动、适应“微”传播写作方式、联想丰富、表达活泼、贴近实际的社会公众,使他们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力量。2014年,“微”传播领域的“周小平现象”便是值得关注的一例。作为一个普通网民,从《不要辜负我们的时代》开始,周小平利用“微”传播平台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思考国家命运、社会背景、自身价值的文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在“微”世界当中激起了广泛共鸣和积极响应。尽管遭受到了一些打压和质疑,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属性还是让“@周小平同志”的微博收获了大量的“粉丝”,而且已成为活跃度相当高的博主之一。在“微”传播领域,激励和褒扬类似于周小平这样的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当中,让“微”世界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缤纷花园,这样的“把关”比任何形式的“主动出击”都更有实效。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8.

[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 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

[3]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 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5-56.

[4]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 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95.

[5]人民日报评论员.合力应对网络安全挑战[N].人民日报,2014-11-21(21).

[6]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郭镇之,孟颖,赵丽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48.

[7]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4.

【责任编辑王雅坤】

The Disorder and Its Control in Micro Propag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YUAN Li-li1,WU Yue2

(1.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2.Department of Chinese & Broadcasting,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Hebei 05300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micro propagation, many disorderly phenomena will appearing, such as fragmental information with tunnel vision, perplexed information bringing truth gradually, sentimental information bringing emotional disorder of public opinion. In practice, we should cognize and grasp the basic rule of micro propagation, integrate micro issues by agenda setting to widen the public view, occupy micro position by opinion leaders to lead social value direction, innovate the gatekeepers’ responsibility to activate micro thinking. Through the above methods, micro propag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ll be effective controlled.

micro propag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genda setting; opinion leaders; gatekeepers

2015-07-25

原黎黎(1982—),女,河北承德人,满族,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B27

A

1005-6378(2016)01-0083-04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1.014

猜你喜欢
失序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在失序中选择
在失序中选择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