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异化对大学教师角色的影响及消除路径

2016-03-09 09:22
关键词:异化学术大学

温 婷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教育异化对大学教师角色的影响及消除路径

温 婷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文章将教育异化这一现象与大学教师的角色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揭示了教育异化对大学教师角色的消极影响,并分别从行政层级逐步淡出大学教师的职业生命、设定比较均衡的大学教师考核标准、完善大学教师认证制度、大学教师自身应注重角色学习和大学教师要树立教师德性的标杆等五个方面提出消除教育异化对大学教师角色消极影响的路径选择。

教育异化;大学教师角色;影响;消除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达成教育的目的?这些具有强烈哲学意味的教育基本问题从古至今都一直在被教育者们追问着解答着。学者们在围绕这些问题像夸父逐日一样的奋斗之后回过头来看教育的现实,能够像夸父一样欣然闭上眼睛的为数并不在多。教育是要启发人的心智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还是要让人掌握生存的技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学历水平,为了个人得到一张毕业证书,还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掘向善的意识?教育的本来面目与教育的现实状况相去甚远,以致于源自于哲学领域的词汇——“异化”被引进教育学界,从而产生了“教育异化”一词。而对于教育异化的研究,也在近十余年来进行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

(一)教育异化的研究现状

1.教育异化的定义梳理

研究者对教育异化的定义虽未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论,但却有共同的讨论模式。研究者对教育异化的定义有从哲学层面考虑的,有从教育的价值选择、目的、方法等与现实的差距考虑的,也有从人的异化和教育的异化两种现实表现来定义的。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教育异化定义为:教育现实与教育本来的价值追求相偏离,与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相背离,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本末倒置,人的发展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的目的成为下一代人的发展的目的,本来和谐的人与教育的关系变得对立起来。这样一系列的现象和过程都属于教育异化的内涵。

2.教育异化研究的时间维度

从2000年至2013年十余年间,对教育异化的讨论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6年以后,对教育异化研究的数量增多了,且讨论的范围从教育异化的内涵和现象扩展到了教育异化的原因探究以及在不同的视角下探究教育异化的成因和相应的应对策略。

3.教育异化的研究内容

近十余年来,对教育异化的讨论大概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什么是教育异化?什么导致了教育异化?怎样应付教育异化?

首先,什么是教育异化?从微观层面来看,教育异化具体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目的和教育组织五方面的异化。教育内容的异化表现在教育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现象;教育方法的异化在于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依然占据主导位置;教育评价的异化突出表现为以考试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而教育目的异化的表现要从其他几个方面来探究,“当教育不再关心人的心灵世界,不再企盼精神的解放与崇高,人们不愿思考教育的价值、意义和责任”,只为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功利需求,教育就异化为统治人、压迫人、摧残人的工具。教育组织的异化表现在学校正在用行政思维代替教育思维,官本位等意识渗透到学校的层层工作环节中。[1]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异化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一是人对教育的异化,二是教育对人的异化。所谓人对教育的异化指教育原本是为培养全面和谐的人服务的,但在社会变迁、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被各种目的歪曲了真实涵义,遮蔽了真实面目,从而扭曲了本质目的。教育对人的异化是指教育在某种程度被异化之后,异化后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宗,不是具有丰富完善人性的人,而成为了具有特殊属性的人。

其次,什么导致了教育异化?在探讨教育异化的原因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有人认为教育异化其实质是教育这种特殊的劳动的异化;有人认为教育异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人的地位的衰微,加上教育没有独立的根基而被社会左右;还有人认为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造成了教育的异化。

再次,怎样应付教育异化?教育异化的应对策略几乎是每个研究者都会探讨的工作,但是根据各自归因的不同,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社会体制改革,树立个体的自我和自由发展意识,有限地使用功利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二)教育异化视野下对大学教师角色探讨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1999年开始扩招,毛入学率迅速攀升,至2012年已经达到30%,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并且处于大众化水平深入推进阶段。高等教育在这种转型期间,也出现了很多背离高等教育初衷的问题,甚至弱化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高等教育的异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学教师是大学立校之本,也是社会的希望,大学教师是否能够演好社会期待的角色,关系到大学的声誉,关系到大学生的成与败,关系到社会的兴与衰。

然而,据笔者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整理和阅读了解到,对教师的角色和职责的研究,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已经研究得相当完备,对教育异化的研究也进行到非常深入的阶段。当笔者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进行考量的时候,却发现极少有学者在教育异化的视野下探讨大学教师的角色和职责的问题。

二、教育异化对大学教师角色的影响

(一)大学教师的角色

“角色”一词源自于戏剧中人物,也用来比喻生活中某一类型的人物。而现在常用来代替“社会角色”,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拥有相应的身份地位,就应该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行为。教师角色就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在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教师的角色是整个社会对于教师这一职位的一种期待和一种隐性的规定。那么,教师应该饰演怎样的角色才能真正地达到社会的要求并满足社会的期待呢?研究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回答。美国约翰·麦金泰尔和玛丽·约翰·奥黑尔在《教师角色》一书中,清晰明确地将教师角色划分为八个维度:一是组织者角色,二是交流者角色,三是激发者角色,四是管理者角色,五是职业角色,六是咨询者角色,七是伦理角色,八是政治角色。[2]我国学者对教师角色这一概念已基本达成共识,多数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方面来定义。如王卫东、孙小梅等在《教育学纲要》中从“学习者和研究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四个方面进行分类。[3]

大学教师高居于象牙塔的顶端,他们普遍拥有较高的社会期待,拥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对于大学教师担负的角色,学术界认同度最高的是“大学教师应该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于一身”[4]。但也有学者质疑这种大学教师角色定位方式,认为其外延过于宽泛不能深刻体现出大学教师之鲜明特征,故而定位为“知识分子支柱”“教书育人之范”“科学研究之星”。[5]以此来体现大学教师的特征,凸显社会对大学教师角色的期待和渴望。

(二)教育异化对大学教师角色的消极影响

1.行政层级的管理模式使大学教师逐步丧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一直推行高度集权的高教管理体制等影响下,长久以来忽视了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被视为行政机关来管理,高校被划分为副部级、厅级、局级等行政层级,高校领导层也按行政级别划分,从科员到副部级不等,这就导致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混淆不清,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理所当然地插手学术事务甚至替代学术权力,高校本身在这样的一个组织机构里面,大学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晋升得到个人权利,而同时个人也变得依赖这样的机构去获得相应的身份和权力,从这个方面来说,大学教师逐步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思想是没有疆域的,可以比天空更辽阔。行政权力过多地干预大学外部和内部事务,必然限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而学术研究本身遵循的逻辑就是学术自由,自由应该是大学学者们追求的目标。而现实正如张应强所说:“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往往缺乏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4]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术自由的思想,需要具有文化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具有批判精神的大学教师有益于矫正教育异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更能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一代代具有批判精神的大学生,于社会的现状和未来都将释放出更大更多的正能量。

2.社会期待与现实的差距使大学教师缺乏教育意识

大学教师处于各类教育的顶端,作为象牙塔尖的引路人,大学教师被社会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理想中的大学教师应该具有更高深渊博的学识、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更博爱的胸怀。可现实中的大学教师却因种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现实中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可能并未如书中所写或者别人口中所说的那样崇高,经济地位有时也与大学教师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这与某些大学教师选择这份职业时考虑的优越社会地位、良好工作环境等初衷差距甚大。加之社会的浮躁、各种外部的诱惑,有些教师不再专心从教、一心育人,变成了上课才来,下课即走,教学得过且过,对学生只教不育的老师。兼职、炒股、外出作报告、帮私营企业作培训等等本末倒置几乎成了正职工作。研究生背地称导师为“老板”多少也反映出教育意味的弱化,渗透着金钱、利益、权力、雇佣等等庸俗的关系。

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去了哪里?那种上课的时候老师自如挥洒学生如痴如醉的情景还能存在吗?那种下课后一群学生围着白发苍苍的教授在大树底下讨论学术畅谈理想的场景是否再现?那些关心学生饱暖病安引领学生走向光明的大学教授都在忙些什么呢?大学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育人,然而他们的教育行为教育工作只占据了全部工作时间的极小部分,这一切现象从主观上来说,都可以归结于大学教师教育意识的淡薄。

3.功利性的学术意识和考核方式使大学教师缺失学术志趣

“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视真知真理为己任。”这句话说出来必定铿锵有力,但是暗示着做学术需要非凡的韧性与毅力。有多少学术研究不是被逼于评职称与晋升的需要,有多少不是出于金钱和名望的诱惑。这样功利性的学术意识和考核晋升方式必定导致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的态度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学术浮躁之风已经是学界批判已久的深恶痛绝的普遍现象,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时常产生,他人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后直接利用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敢问,大学教师的学术志趣哪儿去了?学术志趣要求大学教师出于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而从事科学研究,只有具有了学术志趣,才能以追求学问为乐,以做学问为业,才能为了真知和真理抵挡功名利禄的诱惑,才能做出真学问。

4.自我角色意识的淡薄影响了大学教师角色行为

角色意识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自觉地按照角色的行为规范来衡量与调节自己思想言行的心理活动。那么,大学教师的角色意识就应该是按照大学教师的各种行为规范来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科研行为;调节自己的教育意识、学术意识、求真意识和批判意识。社会转型期间,多元的价值观念互相冲击,加上高等教育智能的多样化要求大学教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如果大学教师没有明确清晰完整的角色意识,就无法对自身角色形成完整的认知和把握,自然也就无法扮演好大学教师这一神圣的角色。

三、消除教育异化对大学教师消极影响的路径选择

(一)将行政层级逐步淡出大学教师的职业生命,纯化大学教师发展之路

大学里面的教师、教授、主任、校长都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科级、处级、厅级、副部级干部。这是行政力量在大学里面的渗透,这种行政层级的晋升方式冲击或者淡化了教师职业的发展之路,大学教师们在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干部职位的高低,有些甚至利用先获得的干部身份来方便自己的职称评定。大学教师的职业生命里应该只肩负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重任,科研志趣应该只放在自由地追求学术问题。行政层级应该淡出大学教师的职业生命,还大学教师一条纯净的发展之路。

(二)设定比较均衡的大学教师考核标准

中小学教师考核过分地强调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大学教师的考核严重地依赖论文数量的多少。与其说要建立“能够反映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评价机制”[6],还不如说在业绩考核、科研考核和服务考核这三大考核模块标准的设定过程中更加注重指标均衡,不要过度看重论文的发表数量,而忽视了教师其他方方面面的付出。多元的考核标准不仅能够改善学术浮躁之风,还能促进大学教师多元自由的发展。

(三)完善大学教师认证制度,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道德,还要求国家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管理和认证制度。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应具备相关的学术态度、学术行为与学术伦理,这些都要经历多年的专业磨练才能养成。然而自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大学教师数量也急剧增加,很多高校引进了一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训练的大学教师,很多新引进大学教师拥有名校高学历、拥有留洋经历、拥有丰硕的科研成果,可是没有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教育规律的认知甚少,又何谈教书育人。

(四)大学教师自身应注重角色学习,增强角色意识,调整角色行为

大学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明白自己需要对教育事业拥有热爱之情,对学生拥有关爱之情,对学术要有自由追求的理念,对社会要有责任意识。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大学教师角色意识,才能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教育者,才能在多元思想碰撞的社会中保持大学教师的独立人格。

(五)大学教师要树立教师德性的标杆

教师德性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追求自我完善、追求更高境界的实现过程。只有具有教师德性的教师才能够从自身内部产生强大的动力,调动起自身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刻苦钻研教学科研,理论联系实践,给学生的成长带去实质的教育。大学教师作为各级各类教师的楷模,更应该主动追求美好的教师德性,树立教师德性的标杆。

[1] 蒋笃运.当前教育异化现象辨析[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9(5):24-29.

[2] 约翰·麦金泰尔,玛丽·约翰·奥黑尔.教师角色[M].丁怡,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

[3] 王卫东,孙小梅,等.教育学纲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16.

[5] 余宏亮.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重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6] 贾永堂.大学教师考评制度对教师角色行为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57-62.

[责任编辑 罗海丰]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al Alienation on University Teachers' Role and the Way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WEN Ting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 510405,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alienation together with the ro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revealing the negative impact affect of the educational alienation on the ro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This paper provides five ways to eliminate this negative influence from five aspects,including the gradual elimin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evels from the university teachers'career life,establishment of a balanced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appraisal standard,improvement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certification system,self-consciousness of university teachers'role learning,and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ity teachers'virtue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alienation;university teachers'role;influence;the way of elimination

G640

A

1671-394X(2016)07-0066-04

2016-03-15

广东省人文社科项目(2013WYXM0155);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2012B044)

温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从事教育基本原理、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异化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