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与中医体质学说的关系研究

2016-03-09 01:12张姝媛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王琦基础理论学说

张姝媛

石家庄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河北石家庄 050100

不寐与中医体质学说的关系研究

张姝媛

石家庄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河北石家庄 050100

不寐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中医体质辨识在治疗不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与文献整理相结合,从体质的不同分型为出发点,论述体质与不寐发病的相关性。

不寐 中医体质学说 相关性

1 中医与不寐

不寐在古籍中常被称为“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少寐”等,及现代医学病名“失眠”。不寐在《中医内科学》中的症状描述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生活方式及作息规律的不科学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失眠、紧张、心情抑郁、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乏力、食欲不振等多种症状,而失眠是这许多症状形成的源头,并成为严重困扰并影响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寐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得。《景岳全书》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对不寐证病因的论述“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大端有五,虚实寒热, 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现代中医学在传统中医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原则下,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1]亦多从人体阴阳、卫气营血、和脏腑功能、心神理论等方面探讨,大致分为4种类型——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致不寐病症。临床主要分为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五大类证型。在现代中医学中,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不寐病因病机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又一新的研究方向,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2 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体质是人类在先天和后天基础上在形态结构生理心理各方面综合形成的存在于人体内固有的稳定的特质,是在人类长期生存繁衍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形成的具有人类特点的特征。中医体质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中外学者研究的新方向。中医体质学旨在研究不同生命个体的体质形成特点、演变规律、分类方法等,从而指导中医“治未病”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2]教授致力于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创立了“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其治疗不寐主张“辨体-辨病-辩证”三辨模式,以中医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为依据,将体质学说贯穿不寐治疗的全过程。

王琦教授[3]命名的9种体质分型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气、血、津、液失衡的临床病症表现为原则,并依据临床病人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描述体质特征,其特征描述一般从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出发,依据体质医学临床应用与实践,从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5个方面,通过对人体面色、体型、肢体、形态、舌脉、饮食、二便等对9种体质特征进行描述。不同体质分型的分类依据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结合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

3 中医体质学说在不寐证中的应用

《内经》中指出根据人体阴阳多少可将人体体质分为5种不同体质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体质不同导致个体生理、心理、形体活动等方面的差异。人的睡眠状况也因体质不同而不同[4],不同的体质会影响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的循行。体质强壮者,气血调和,津液在体内循行流畅,日间阳行于体外,阴入于内,夜间阳入内,而阴行于外,阴阳平衡,故而睡眠状况良好;体质虚弱者,津液气血失调,夜间阳不入内行于体外,因而不能入睡。赵丽娜等[5]收集了500份失眠患者研究失眠与体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生失眠的患者体质辨识多为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

4 讨论

现代中医治疗失眠主要是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结合具体证型组药治疗,但由于病人在长期服药期间,周围气候环境变化导致身体症状发生改变,因时间地点等因素导致不能及时对症下药,造成治疗诊断的不便。以往对失眠的研究重点历来多在一方一药、经方加减、自拟方药或针刺、艾灸、拔罐、穴位贴敷、音乐调理、生物电刺激等单一手段治疗,且存在水平良莠不齐、缺乏技术支持、有效的治疗评价和规范化推广实施不足等问题。相对于辩证证型而言,中医体质的辨识更具有稳定性,能够在长时间段内保持不变。因此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将中医体质理论应用于治疗不寐证得临床实践中,依据体质分析结果指导失眠患者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中医体质与不寐证的相关性探讨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而如何更好的将体质分析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用于不寐证的治疗中,并且更进一步将体质学说引入到中医“治未病”的诊疗体系,是目前我们在临床工作与科研过程中亟待解决的。

[1]周仲瑛 金实 李明富等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152

[2]王琦 郑璐玉 王琦教授治疗气郁质失眠经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27(7):1853-1855

[3]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诊断表述依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8(4):1-8

[4]赵丽娜,贾跃进. 失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2015.13(12):1448-1450

[5]赵丽娜,贾跃进. 失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 ASCULAR DISEASE .2015.13(12):1448-1450

R229

A

1672-5018(2016)10-233-01

猜你喜欢
王琦基础理论学说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Stability of Linear θ-Method for Delay Partial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Neumann Boundary Conditions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Briefly Talking About Methods Of Infilt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f- D mrt4, a potential factor in sexual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oyster Pinctada f ucata*
《皇帝的新装》后传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