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 提升计算能力

2016-03-09 20:14陆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估算计算教学

陆军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课程后,由于更多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以及计算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明显下降.针对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了数的运算的要求,笔者加强了对中年级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通过抓住核心知识教学,合理选择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理解算理,注重估算能力培养等,努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计算教学;问题情境;估算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材中一直处于教材的中心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与计算器的广泛应用,计算教学的地位不断在削弱.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出台后,给我们加强计算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现就如何提升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谈四点做法.

抓住核心知识教学,为后继学习打牢基础

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知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概念、运算和数学思想方法,它们是保持教学内容前后连贯一致的纽带,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中年级计算教学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重点,其中又以除法和乘法为重,在除法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仅是本单元首位不能整除、商末尾有0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所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在除法笔算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必须学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之前就要认识到核心知识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一般知识的教学,必须早准备,下大力气,吃透教材,研透基础,设计教法,深入浅出,重锤夯实,把这个点学会、学透.在教学竖式计算95÷3时,笔者重点处理好四个问题:一是竖式计算要先从哪一位除起;二是商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三是余数是2,可不可以是5或1;四是竖式计算时应该先写哪个数再写哪个数,这每一个数是哪里来的(被除数和除数是照题抄来的,十位上的商是用被除数9除以除数3得来的,被除数9下面的那个9是商3和除数3相乘得来的,个位下面的5是从被除数中移下来的,商个位上的1也是除来的,同样道理被除数5下面的3是乘来的,而它们下面的2是5减3得来的)教给学生书写规范.只有这几点学生都搞清楚了,并能利用这个方法去正确计算这一类题,才真正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因为这节课所学的笔算除法的步骤方法就相当于除法计算的三大法宝,有了这三大法宝,无论被除数和除数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按照这个步骤去思考和计算.同样的道理,三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三四年级中是笔算乘法的基础,对于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都处于核心地位.在我们教这个知识时也要从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并落实好.核心知识学好了,以后教学就会拾级而上,轻车熟路;如果核心知识学不好,那么不仅后继知识学不好,也更谈不上发散和创新.

合理选择问题情境,在问题需求中学习

传统教材在计算的安排上,是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是为了计算而教计算,导致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影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苏教版教材在编排上,把计算教学寓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的需求,这样有利于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吃透教材的设计意图,切不可应付了事,走走过场,让学生失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出计算问题,产生计算需求、发展应用能力的机会.如三年级上册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材先出示一幅购物情景图,图中包含两组信息,一是一辆玩具电动小火车44元,一辆玩具小轿车25元,一辆玩具客车38元;二是小男孩买了一辆电动小火车和一辆玩具小轿车,小女孩买了一辆电动小火车和一辆玩具客车.接着提出两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男孩和女孩各要付多少钱?在后面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又提供了一幅商场卖衣服的场景图和一条线段图,给出裤子的单价是28元,同时给出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然后根据所给信息要求学生画出表示上衣的线段图,并求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这些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入计算的设计,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因为只有产生于现实需要的问题才会更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感受到计算的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把握好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否则就会导致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主次不分的现象,笔者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除法时,就发现了这样的情况.连续几天的除法教学教材都设计了情景图,这样每堂课都是先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然后再探讨算法,几节课下来感觉当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时,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已过,再教学算理算法学生已经有疲惫之感,且时间总量上也把握不好,课堂作业大都当堂完成不了,所以后面在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时,笔者就根据教学实际修改了例题,在新授时只把复习题中的相关数据改变一下,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情境、方法、方式都没变,因此不需要再考虑更多因素,只需要根据原题意列出算式就行了.这样就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如何计算上,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情境与知识点教学间的关系.

联系实际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算理是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和算法是形成运算能力的两翼,算理不清,算法掌握就难以牢固;算法不明,计算技能就难以形成.如果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能正确、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也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关注算理和算法十分重要.《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算理,使其不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前,笔者从网上学习了很多同课教学反思,同行们大都感觉:虽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已有三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做基础,但还是有学生一次性地把三位数商写在了竖式上,还有的百位上除对了,但除十位和个位时,又把这两个数一起移下来,又一次性把十位和个位的商写了上去,针对这些错误,笔者思考是什么原因呢?思考后认为: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顺序或方法,这部分学生不明白笔算除法时,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为了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笔者把例题改为:暑假里两个同学参加社会实践,一起卖报纸共赚了486元,活动结束时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钱?然后让学生到讲台前实际操作,真实地把486元钱分给两个人.在操作中笔者问学生:“分钱时你认为是先分这6元的硬币,还是先分这4张百元大钞呢?”根据人的正常心理和平常的分钱(付钱)实际,学生大都知道要先分百元大钞,再分十元纸币,最后分硬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做除法竖式时,要先除百位,再除十位,最后除个位,课堂上的练习效果和作业都很好,没有出现以往班级出现的上面所说的错例.

在教学四上《除数是整十数》口算和笔算前,笔者思考了很长时间,课本例题提供的情景图是把60本《科学天地》,按每20本打一包,问可以打几包?书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很熟悉,但拥有分书经历的学生并不多,能否把它改成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分钱呢?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把题目改为:陆老师今天口袋里装有60元钱,它们的面值全是20元的,你知道陆老师口袋里的钱有几张吗?由于学生对钱太熟悉了,所以很容易算出是3张,也有的算成30张的,马上就发现不对了.而如果是分书的话,学生不可能立即意识到30包是错的.正因为此,所以当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时,成绩好的学生很快说:一张20元的钱是20元,3张就是60元,所以是3张.成绩一般的同学想一想也能说出个道理.在笔算96÷20时,笔者还是用分钱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商4之所以商在个位上而不能商在十位上,是因为9张拾元不够20人每人分一张,只能把9张拾元的换成90个硬币加上原有的6个硬币合起来分给20个人,每人能分到4枚,所以4商在个位上.

注重估算能力培养,促进运算能力提高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与计算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日常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并不要求十分精确的结果,只需对结果的范围作出大致的判断即可,这就需要估算,估算能让学生体会到与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等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能促进口算和笔算能力的提高,并和口算、笔算等一起组成运算能力.《课程标准》对估算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第一学段提出: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在第二学段中提出:理解估算的意义,中年级是计算教学最关键的时期,承上启下,所以也是估算教学最重要的时期.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要不断优化计算教学策略,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使学生在计算中掌握技能,发展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标准估算计算教学
怎样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基于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简述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来一场更为彻底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