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应用

2016-03-11 13:22九江学院332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张 弘 (九江学院 332000)

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应用

张 弘 (九江学院 332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影像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用于娱乐方式的辅助器材,而是作为一种记录和收藏的手段已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领域中,并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程度上的空间拓展和时空共享。

影像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本论文源于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九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艺术研究”,课题编号: YG2015178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大量世代相承的、珍贵多彩的、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和精神力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以物质的形式存在,还以非物质的、无形的形式存在,比如,声音语言、形象体态、思维意识、行为举止、生活习惯、审美倾向等都会无形中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群体认同土壤,这也就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记录、保存、传播和传承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为当地民间艺人的传承,也包括政府的资金投入、教育机构的学者研究,保护现状非常不乐观,随着社会环境的极速变革,其中很多项目因为缺乏科学系统的保护传承措施面临着后继无人甚至萎缩失传的境地。

一、影像技术记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几十年来影像技术作为一种娱乐、记录和收藏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到各个领域的现代视觉媒介,包括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领域,这种影像式的资料记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记录、保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文字和图画的描绘,还加入了动态视觉的记录,更有助于其完整、动态、客观、多角度的保存和重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影像式的记录和保存形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目前最大程度上的时空共享。

因此,目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化机构纷纷将这一技术大量地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如: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既通过刺激直接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以中国各地的美食展现了东方的生活价值观念和味觉审美趣味,又将许多中国传统的食物制作经验和制作技术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其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关心,其中有许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金华火腿的制作工艺等。再如,2014开封传统文化摄影展中,许多人将镜头对向了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的老艺人们,全方位、多角度详细地拍摄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瞬间,不但有精美的木刻年画的图片,摄影师们尤其关注了老艺人们在进行制版、刻画、调制颜料、印画、晾晒等年画制作时候的过程和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捕捉到许多和木板年画有着内在直接联系的“非物质”镜头,立体、多维、真实、客观、厚重、鲜活地还原了朱仙镇木板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岁月风雨、人文情感。

二、影像技术记录的原则

影像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原则和我们平时进行的摄影摄像不同,摄影师和摄像师要通过博物馆、档案馆等渠道充分掌握其相关历史文化内涵,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观察、选择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不但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的、物质的内容表达出来,还要完整地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联系的文化空间呈现出来,如其所赖以生存生长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确保拍摄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非常重要,以免对其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保护传承带来误导。因此,拍摄者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客观性的原则,并且制作者在进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客观性的原则,不要加入主观的好恶评价、审美取向和主观的猜测臆断,更要避免为了吸引眼球而对拍摄素材的随意改变、增减,以及暗示、引导被拍摄者进行“表演”。尤其是现代观众自我意识的提升和强调,加上各自学识修养的不同,摄制工作者在摄制的过程中只需要真实的、完整的、客观的、典型性地做好影像记录,尽可能少地代替观众进行主观判断和事实阐释,而是设置开放式的思考拓展内容,由观众自己进行解读和领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影像这种多角度、多层级的记录方式在保护、延续、传播等方面获得了更广阔的存续方式和传播拓展空间,尤其是可以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手机、电视等为载体,进行最大范围的传播,这对于正逐渐丧失生存土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关心成为了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即使不能阻止其萎衰消失,但是通过影像技术也为其留下了完整客观的影像标本,为相关的研究工作留下重要依据。如韩国亚太无形遗产中心朴原模先生所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可以在其传承断绝后作为复原工作的重要依据2。”

注释: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9

2.朴原模.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与数码档案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09(7):22-25.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朴原模.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与数码档案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09(7).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