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泉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6-03-11 20:14肖彦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对策

肖彦波

摘 要:该文阐述了颍泉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指出颍泉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对策;颍泉区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52-03

近年来,颍泉区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蔬菜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蔬菜基地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建区以来,颍泉区蔬菜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2015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9 666.7hm2,总产4.03亿kg。其中,设施蔬菜栽培面积4 466.7hm2。按照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市办、宁老庄镇和闻集镇等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以高标准大棚为主的生产设施,建成了以洁龙蔬菜、火营草莓、益尔丰食用菌、春梅蔬菜、群星果蔬、金地果蔬、绿之源以及枣树行蔬菜等18个合作经济组织(企业)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蔬菜与粮食、畜牧一起已成为我区农业经济3大支柱产业。

1.2 特色规模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颍泉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以草莓、设施蔬菜、食用菌、西瓜等为重点的高效特色蔬菜产业。自2013年实行农业发展奖补政策以来,全区规模化蔬菜基地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草莓、大青茄、辣椒、西甜瓜等3.3hm2以上规模化特色基地80多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蔬菜生产种植区。其中草莓生产区,主要集中在闻集镇,现已辐射行流镇、伍明镇,总面积有1 000hm2;食用菌生产区,主要集中在闻集、行流、中市等镇办事处,以金针菇、平菇、杏鲍菇为主,面积达120hm2;茄果类蔬菜生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市办、闻集镇和宁老庄镇,以大棚茄子、番茄、辣椒为主,结合套种丝瓜、扁豆苦瓜等,进行早春或秋延栽培面积达600hm2;露地瓜菜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宁老庄镇和行流镇,凭借独特的砂壤土质,发展成以早春萝卜、夏秋西瓜、秋萝卜等为特色的露地高效栽培模式,面积达2 000hm2;闻集镇以套种、轮作等种植模式发展西甜瓜达666.7hm2。

1.3 科技兴菜水平显著提高,集约化经营趋势明显 “十一五”以来,颍泉区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国家、省、市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在古西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集中创建了一批省部级蔬菜标准园,目前已经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家、省级2家,市级3家。在设施栽培上,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档次较高的棚室面积明显增多,反季节蔬菜生产比重增加。在新品种引进上,绿罐、豫艺301等20多个新品种生产面积逐年增加;在新技术应用上,新型滴灌、防虫网、营养钵育苗、嫁接育苗等30多项新技术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在新模式示范推广上,大棚多茬、套种等高效生产模式越来越受到农户的欢迎。科技兴菜步伐加快,提高了蔬菜复种指数及单位面积效益。开展了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通过举办培训班,安排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蔬菜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新模式,蔬菜生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建成草莓育苗基地1个,工厂化棚室蔬菜育苗基地2个,春江农业开展的蔬菜新型有机质无土栽培试验示范实现零的突破。

1.4 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了颍泉区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和中市、老庄、闻集等无公害蔬菜农残快速检测站,定期从基地和市场进行抽检,并积极开展了“三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6 666.7hm2。多个蔬菜品种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辖区内主要农贸市场和超市经营的新鲜蔬菜农药残留含量超标情况的抽查力度,流通环节农残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全区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5 蔬菜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培育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涌现出了一批蔬菜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等蔬菜生产加工专业单位,具有一定规模的就有10多家。蔬菜品种日益增多,品质逐步提高,市场流通日趋活跃,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在洁龙蔬菜、闻集草莓协会等几家规模化种植与加工企业的带动下,我区果蔬、食用菌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颍泉区蔬菜产业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2.1 蔬菜产业结构不合理 原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大路货多,特色优质安全品牌产品少;蔬菜预冷、冷储设施少及冷链物流环节发展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区蔬菜的规模外销和经济效益。

2.2 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由于在蔬菜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薄弱,部分菜田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不强,难以抵御持续干旱和大的雨雪。蔬菜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产业,对基础设施条件要求较高,沟渠路井电必须全部配套才能发展蔬菜生产。目前能满足生产条件的菜地不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2.3 科技支撑力不强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不够,设施装备落后,蔬菜产量低、商品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出现下降趋势,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既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又有一定风险,没有政府的扶持和示范试验,难以开展。

2.4 策扶持不够 菜产业是弱势产业,生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存。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人才引进、加工、冷链物流环节发育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进行扶持,确保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3.1 切实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着力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新建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加强以水利和栽培设施为重点的菜地基础建设,培育能排能灌、土壤肥沃、交通便捷、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完善灌排设施,灌排渠沟网络分设,泵房和田间贮水池齐全,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同时,硬化田间主干道和支道,配备生产用电设施;设施蔬菜基地通过推广应用新型钢架大棚等生产设施,提高蔬菜持续均衡生产能力。完善排灌系统,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壮大蔬菜产业,形成地方品种优势和规模优势。

3.2 着力抓好蔬菜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生产设施结构,扩大设施栽培的比重。在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扶持设施栽培,改变过去露地生产、传统种植规模过大的问题,普及标准化钢架大棚,因地制宜发展节能日光温室,推广一年多茬高效种植模式,提高蔬菜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调整种植品种结构,实施“蔬菜种业工程”,加大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以作物秸秆为基质的食用菌产业,扩大蘑菇、大球盖菇等草腐性食用菌生产,提高农作物秸秆就地转化率;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把集约化育苗、新型基质无土栽培、标准化生产、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应用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配套技术引入我区蔬菜产业,着力提升蔬菜产业档次和科技含量,实现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变蔬菜生产方式,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型转变。集约化利用土地,重点开展立体化栽培。节约化用水,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大力推广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防虫网、生物农药,推进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综合防治。推广应用避灾栽培,减少自然灾害特别是涝灾损失。

3.3 突出抓好科技兴菜 一是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和产销体系的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协作,对现有的地方名特优蔬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提高种子质量,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技术推广网络,提高蔬菜科技含量。在网络建设方面,依托协会,使技术推广网络遍及到每棚每户,把信息终端延伸到每棚每户,为发展蔬菜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每年要组织开展“科技入户”工程,请蔬菜专家到各乡镇授课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要转变服务职能,健全各级科技服务体系,更好地为菜农服务。

3.4 突出抓好产业化经营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生产主体,增强产销服务功能。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开展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质量监管难的问题。进一步壮大蔬菜产业新型营销主体。以区蔬菜协会为依托,组建各优势蔬菜产品分支协会,扶持各主要生产基地建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5 加强生态绿色蔬菜品牌建设 加快发展蔬菜“三品一标”,重点突出标准化生产、突出全程质量监控、突出生态环保,在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全覆盖。推进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有机蔬菜农场,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特定产品内涵的地理标志产品。加大蔬菜知名品牌创建力度。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名牌产品。支持品牌主体与省内外知名电商、超市、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扩大线上线下产品营销。积极培育电商、直销店和蔬菜批发市场品牌。推动本土蔬菜电商做大做强,扩大蔬菜品牌产品网上销售规模。扶持和培育以蔬菜经营为主的批发市场品牌,切实保障城乡绿色蔬菜市场供应。

3.6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引导力度 积极争取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资金,更多地用于蔬菜、瓜类、食用菌规模化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监管,支持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表彰奖励成效突出的蔬菜大县。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参与蔬菜生产、流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力度,将成长性好、主营业务突出、技术优势明显、净资产和净利润达到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纳入重点培育计划,鼓励支持企业上市。

参考文献

[1]张真和.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4):57-60.

[2]王宝海.江苏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07(3):5-7.

[3]姜夕泉,汪国莲,曹凯歌.江苏淮安地区蔬菜产业实现新发展的对策构想[J].当代蔬菜,2006(9):6-7.

[4]陈伯清,潘国庆,王启松.淮安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及其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6(3):69-72.

[5]何启伟.山东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江蔬菜,2005(8):1-3.

[6]杨海兴,牛芬菊.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5):12-13.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略阳县“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绿色营销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根本出路
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