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台山首次发现黑鹳栖息地

2016-03-11 03:02王美平张爱军白锦荣郑斌杜雅军刘帅孙峰
河北林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郑家尼康栖息地

王美平,张爱军,白锦荣,郑斌,杜雅军,刘帅,孙峰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蔚县 075700)

小五台山首次发现黑鹳栖息地

王美平,张爱军,白锦荣,郑斌,杜雅军,刘帅,孙峰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蔚县 075700)

对小五台山湿地的14只黑鹳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郑家沟1处黑鹳窝,用影像记录了黑鹳哺育幼鸟的场景,证实了小五台山是黑鹳的栖息地。

小五台山;黑鹳;栖息地

黑鹳(Ciconia nigra)是国家易危鸟类[1],在分类学上为鹳形目、鹳科、鹳属。下胸、腹部及尾下白色,嘴及腿红色[2]。黑色部位具绿色和紫色光泽。飞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侧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亚成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2]。2012年李盼威在小五台山湿地首次发现黑鹳,2015年保护区开启了黑鹳的专项监测工作。

1 监测内容、范围和时间

1.1 监测内容

监测湿地黑鹳的动向,确定黑鹳栖息地。

1.2 监测范围

监测针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周边村庄及与保护区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小五台山湿地。

1.3 监测时间

野外监测时间为2015年3月至11月,每月调查10d左右。

1.4 监测器材

尼康D90照相机(尼康AF-S 500mm 1:4G ED镜头),尼康10*42SE·CF望远镜

2 监测方法

根据湿地黑鹳的动向,在其飞行路径设置观察点(山涧口村、金河口村、松枝口村和辉川村),结合山里的自然环境,确定黑鹳的栖息地。

3 监测结果

3月25 日中午1时,首次发现了1只黑鹳来湿地取食。5月1日凌晨6时多,一只黑鹳从南面飞向湿地北面,降落觅食,随后又有4只黑鹳跟来。5月13日工作人员在小五台山湿地北面水域发现2015年数量最多的一个黑鹳种群,共14只,鸟龄大概2~ 3a。黑鹳主要以鱼类为食,其次是蛙和少量的螺类软体动物等。觅食区域主要为浅水区域,其次是草丛。觅食行为有2种:一是伫立观察后突然啄食;二是一边行走一边啄寻。觅食时警惕性很高,常伴随警觉观望行为。黑鹳的日常活动行为以觅食和休息为主,伫立和理羽行为占有一定比例,其它行为发生不明显。黑鹳10月末11月初迁徙。

经过3个月的监测,确定赤崖堡沟、金河口、石片沟、湖上沟和南台道为重点监测区域。这些区域沟谷开阔,悬崖峭壁较多,植被丰茂,水量充足。6月1日,金河口管理区杜雅军报告,在郑家沟一处悬崖峭壁发现一个大鸟巢。郑家沟位于金河口沟附近,沟口正对着小五台山湿地。资源科工作人员立即带上照相机和望远镜前往,证实巢内有4只黑鹳雏鸟,出生20d左右。该鸟巢距离地面大约60m,依托峭壁的一处凹槽,用树枝搭建。工作人员定期对巢穴进行监测。黑鹳成鸟回来喂食时间很短,只有30s左右,每天喂食5次左右。喂食方式为将半消化的食物吐到巢中,让雏鸟自己练习啄食。7月18日小黑鹳离巢,并在巢附近试飞。此时,幼鸟初具飞翔能力,羽毛深褐色,无金属光泽。7月30日,监测人员观察到幼鹳已经出巢,能够随着成鸟寻找食物,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

4 讨论

黑鹳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3]。黑鹳选择在小五台山筑巢,证明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适宜黑鹳的生存。本次监测仅发现1处黑鹳巢,相对于其它可能筑巢的区域,离小五台山湿地最近,证明小五台山湿地对黑鹳的繁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能是黑鹳育雏期间最重要的觅食场所。

[1]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EB/OL].http://www.zhb.gov.cn/,2015.

[2]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上卷非雀形目[M].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2001.

Q958

A

1002-3356(2016)01-0062-01

2016-01-08

猜你喜欢
郑家尼康栖息地
雨中郑家的向日葵
与病魔抗争的“不倒翁”
尼康Z7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全能单反 尼康D850
惊喜与失望并存 尼康D7500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未来汽车 从尼康FM2说起
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