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2016-03-11 03:02王林
河北林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用材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王林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

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王林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

以海南省东方市为例,针对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海南省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保障木材安全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了环境保护措施,阐明了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实施的重要意义,为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生态环境;海南省东方市

2011 年海南省开始实施“绿化宝岛”大行动工程,同年国家林业局授予了东方市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花梨之乡)称号。东方市秉承“通道绿网、城乡绿景、海岸绿屏、河库绿片”的规划理念,大力实施环境绿化工程,积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东方市利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实施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根据东方市立地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依托热带树种资源优势,拟建设珍贵树种保护开发示范基地6667hm2,其中新造林4134hm2,低质低效林改造2533hm2[1]。该项目是利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建设海南省珍稀优质用材林基地,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保障木材安全,促进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为目的,同时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项目的规划、施工和运行特点,结合项目影响区域环境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和可能受影响的程度,对该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1.1 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该项目部分实施地块距离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敏感区较近。

(1)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方市中西部,主要以保护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海南坡鹿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区内分布在保护区外围的地块最多,呈包围状态。最近的距离保护区实验区外围只有20m。由于该封闭式保护区的形成是通过搬迁和土地置换,该保护区现状紧邻国道和村落,保护区外人为扰动较为频繁。本项目位于保护区外围,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的坡鹿生境、食物、用水等均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对保护区的其他影响主要为施工期车辆的运输、整地、植树及其他机械施工等产生的噪音污染和扬尘影响,由于保护区外围这些影响业已存在,该项目产生一定程度的累积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

(2)对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方市南部山区,保护对象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及溶洞。保护区外围远近不等分布着项目小班,施工期可能产生一定的人为扰动,但这种扰动的范围及累积时长不大。该项目营造阔叶混交林,可增加森林面积,改变破碎森林景观,会更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3)对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方市西北部海滨区域,保护对象为黑脸琵鹭及生境,保护区距离居民点比较近,人员活动频繁。该项目只有一块低质低效林改造小班距离相对较近。由于黑脸琵鹭为冬候鸟,该项目对该保护对象及其他候鸟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和采伐期产生的噪声惊扰,可能对来附近活动的候鸟有一定的驱赶作用。

(4)对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位于东方市南部,另一部分位于乐东县,保护对象为热带原始林生态系统。该项目有一块新造林小班紧邻保护区,施工期可能产生一定的人为扰动,但这种扰动的范围及累积时长不大。该项目营造阔叶混交林,可增加森林面积,改变破碎森林景观,会更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1.1.2 对区域动植物的影响

该项目新造林小班选择地现状多为荒地,植被类型以灌丛草丛为主,少部分小班地块有少量当地常见乔木;改造林小班现状植被类型多为桉树林。经调查未发现有国家级或海南省省级保护植物分布,项目区域内也无古树名木分布。

该项目以建设珍稀优质用材林基地为目的,主要珍稀树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树种花梨、沉香,国家Ⅱ级保护树种坡垒等。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增加区域内珍稀树种的分布面积,有效的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和改善林分质量。但是,如果实施项目地块、林道选择不当,则不利于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及完整性;林地若布局不合理,项目活动可能会影响野生动物繁衍栖息的环境或者破坏野生动物活动与迁徙的通道。该项目地块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带,施工期间人为活动较频繁,对野生动物繁衍栖息的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低质低效林改造会破坏林下植被,容易造成土壤流失;林木采伐会对野生动物的繁殖和筑巢造成影响,产生的噪音对野生动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2 水环境影响分析

该项目实施对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是项目施工期间林地清理、整地、林木采伐和林道建设与维修造成的水土流失,特别是临近河流、水库的造林地块,水土流失会进入水体,增加水体的浑浊度,还会将土壤中的有机质、污染物等带入河道,污染水体,加速河道淤积。

在造林时施基肥,造林后在生长季节或林木休眠期适当追肥;育苗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时,会加大对杀虫剂的使用。化肥及农药的施用后管理不当将会造成水土流失,残留物质入渗还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农药容器清洗和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到水质。但由于造林中化肥、农药用量不大,在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该项目对当地水质的影响不大。

1.3 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在育苗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时,若农药施用不当,会污染土壤。若林地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使土壤板结,土质恶化。对临近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造林地块,若采取抽水灌溉方式取水,则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表表层土壤缺水,对于东方市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现状而言,若表层土壤进一步缺水,将会导致部分表土向沙漠化发展。

1.4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来往运输车辆会产生局部的扬尘污染,会对距离项目区较近的村屯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暂可控的。由于森林本身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项目实施后,东方市森林覆盖率增加1.82%[1]。森林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 环境影响评价

该项目的实施,可使东方市珍稀优质用材林面积由现在的27782hm2增加到34449hm2,在项目区内新造4134hm2森林,可提高东方市森林覆盖率1.82个百分点,2533hm2森林质量得到提高。

(1)减少土壤侵蚀量。项目实施前,项目区估计土壤侵蚀量为14.1万t/年,远远低于允许土壤侵蚀量。项目实施过程中估计造成项目区侵蚀量为246.5万t/年。项目实施结束后土壤侵蚀量为0.1万t/年[1]。

(2)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实施前项目区水源涵养量年均为1390.9万t。项目实施过程中降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年均少涵养水源1097.8万t,随着造林地植被的增加,涵养水源能力不断提高,项目实施结束后,项目区涵养水源年均1903.2万t,比实施前增加512.3万t[1]。

(3)增强区域森林碳汇功能。根据不同树种造林面积,估算出用材树种计入期内新增加森林蓄积,通过目前国家提供的通用碳储量计算方法,测算增加的生物量和碳储量[2-4]。通过测算,项目实施后25a间,净碳汇量为457072t,碳排放量为5002t,新增碳汇量452070t。

(4)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项目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建设期内林地清理、整地、造林、抚育、追肥、病虫害防治施用农药,苗木、建设材料运输和修建林道等基础设施活动及运营期内营林活动,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因素可以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和环保措施加以防范或减免,使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能够有效促进项目区森林资源正常生长。

3 环境保护措施

3.1 选址避让措施

造林小班选址上应避让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地、湿地、基本农田等生态敏感区域;进场林道、施工也应注意避让上述生态敏感区。

3.2 水土保持措施

山地造林实行沿等高线环山作业,带状或块状整地,带间保留不小于1.0m宽的生草带;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整地方式,整地后及时将灌木、草本等覆盖地表,避免表土裸露。林道修建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加以完善,尽量与乡村道路建设相结合。要严格控制路面宽度、最大纵坡和密度等。施工尽量避免在暴雨季节进行,并及时恢复植被,做好废弃土石方处理方案和综合利用工作。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采用科学造林措施,提倡营造混交林,做好森林经营管理,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行综合防治,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保护原有动植物,最大限度地保护重要生物群落和重点保护物种以及栖息环境。

3.4 土壤保护措施

避免全面整地,保护林地内枯枝落叶和地被植物及将伐区剩余物留于林地;严禁使用国家和欧盟已明令禁止的农药,控制农药的剂量;多施有机肥与复合肥,尽可能少施无机化肥。

3.5 减轻和补救措施

要减少破土对环境和景观的不良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地段,施工结束后,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尽量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做好现有植被的保护、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3.6 其它保护措施

施工结束后应进行现场清理,占用的临时用地平整后应采取恢复措施,各类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统一处理。位于黑脸琵鹭保护区周边及其他候鸟迁徙路径的海边附近施工地块应在候鸟迁徙时段避免施工。

4 结论

该项目的实施将会显著提高东方市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生物多样性,对净化空气、调节局地小气候、减缓或遏制土地退化、提升生态系统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可增加项目区碳汇量;改善部分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环境,增强保护力度;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有利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该项目的实施也会产生一些环境的负面影响,整地、森林采伐以及林道建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可控、可承受的范围以内,只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其负面影响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该项目属于生态建设项目,总体上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项目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负面影响比较少,并且都是暂时的、可控的。

[1]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海南省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14.

[2]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林立.高产粮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农田氮素损失途径及水氮利用效率分析[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4]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16(5):498-508.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Impact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Rare and High-quality Timber Fores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ng Lin
(Academy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714)

Using the EIB-funded rare and high-quality timber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roject in Dongfang City of Hai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e impact of this project on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alyzed.Assessed on the basis of increased forest resources,increased forest coverage and guaranteed timber security,befo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and the benefits of this project explained to inform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pect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rare and high-quality timber forests.

Rare and high-quality timber forest,Sustainable manage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Dongfang City of Hainan Province

X173

A

1002-3356(2016)01-0066-03

2016-01-04

猜你喜欢
用材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新林林业局不同郁闭度下用材林资源分析
汤原县林业局用材林面积特点的思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罗山县淮河流域速生杨用材林林分蓄积动态研究
如何搞好用材林采伐设计外业调查工作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