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城市治水传佳话

2016-03-12 01:46
河北水利 2016年7期
关键词:佳话长堤惠州

苏轼
——城市治水传佳话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地方上辗转为官多年,官至礼部尚书。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是兴修城市水利的实干家。在徐州、杭州、颍州、惠州、广州、琼州等多个城市都留下了苏轼治水的佳话。

1077年7月,黄河决口于澶州曹村,滔滔洪水,夺泗入淮,很快包围了徐州城,古城墙到处漏水。城中百姓惊恐万状,富商大贾争相逃离。当时刚上任3个月的知州苏轼,镇定自若,及时安定了民心。他组织全城百姓一面用柴草堵塞洞穴,一面加固城防。由于人力不足,他又趟水涉泥连夜赶到武卫营禁军驻地,请求士卒参与筑城。苏轼身先士卒,“过家不入”,坚守城头,风餐露宿。经过70多昼夜的连续奋战,筑成护城长堤,保护了全徐州城。“自公去后五百载,水流无尽恩无穷”,从这次抗洪到明代天启四年的540年间,徐州虽不断发生水患,但因有长堤为屏,城市基本不受影响。

1089年,苏轼第2次赴杭州任职。任期内,多次主持杭州的水利建设。苏轼到西湖勘察地形,发现湖中蔓草横生,下塘遭旱。他向宋哲宗上了奏章,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眉目,并从西湖之水有利于民饮、灌溉、航运、酿酒等方面,阐述了西湖不可废的5大理由。得到朝廷同意后,他立即发动百姓疏浚西湖,民众得以灌田千顷,由是殷富。同时他又筑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用,取湖内葑草淤泥堆于湖中,筑起南北径30里的一条长堤,此即著名的“苏堤”。并在堤上造桥6座,制9亭,使内湖与外湖连接起来,堤的两旁,遍植杨柳芙蓉,湖中种满荷花菱角,不仅美化了风景,更方便了行旅和耕作。为了日后能经常及时地对西湖进行疏浚,苏轼还建立了“开湖司”,负责西湖的整治和疏浚。今日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与苏轼当年的整治是分不开的。

1091年8月,苏轼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这一年,正遇到颍州春涝、秋旱,民以榆皮、马齿苋度日,横尸布路,“盗贼”群起。苏轼除了采取调集粮食、赈济灾民、减轻劳役等应急的救灾措施外,特别注意和实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长远措施。在颍州任上,苏轼阻止了劳民伤财、有害无益的八丈沟开挖工程,浚治了颍州的清河和西湖。

1094年,苏轼被贬至惠州。在惠州时,他主持建造了东新桥、西新桥,解决了当地的交通问题。他还为缺水的广州设计了“自来水”,用竹槽将泉水引入城中,解决了居民的吃水难问题。3年后在琼州任上,他又率民掘井汲水以防病疫。

苏轼曾说:“陂湖河渠之类,久废复开,事关兴运。虽天道难知,而民心所欲。天必从之。”他之所以在水利上有如此大的作为,是因为用心体察民间疾苦,深知水利兴废和政事兴衰关系密切。在多年的治水实践中,他因地制宜,全盘筹划,不畏艰难,实干苦干,因此成效卓著,史家赞誉他“有德于民”。□

2016-06-16

猜你喜欢
佳话长堤惠州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天目湖日月潭演绎的佳话
忆(通韵)
济阳坳陷长堤地区走滑构造特征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黄桥战役中的统战佳话
“错字”反成佳话
问客
水 警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