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用臣
——引洛入汴济民生

2016-03-12 01:46
河北水利 2016年7期
关键词:元丰汴河黄河

宋用臣
——引洛入汴济民生

宋用臣,字正卿,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宋神宗年间曾任登州防御使、宣政使、瀛州刺史、蔡州观察使等职。《宋史》称其“为人有精思强力,神宗建东西府,筑京城,建尚书省,起太学,立原庙,导洛通汴,凡大工役,悉董其事”,为著名建筑家和水工专家。

汴河的水源来自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因此经常发生水患,尽管北宋前期在汴河的治理上采取了诸多措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一是水流湍急,不易架设桥梁,不宜于船只行驶;二是淤积严重,清淤工作加重了沿岸人民的负担;三是黄河的水量变化无常,时刻威胁着都城东京的安全。面对这些问题,“导洛通汴”的治理方案被提了出来。

最早提出“导洛通汴”方案的是仁宗皇祐年间的郭谘,他向宋廷进言:“请自巩西山七里店孤柏岭下凿七十里,导洛通汴,可以四时行运。”之后,仁宗曾“诏诸水监杨佐同往计度”,后因朝中部分保守派的极力反对,此议被搁置。到了元丰元年(1078年),时为“西头供奉官”的张从惠又重新提出了此方案:“距广武山麓七里,退滩高阔,可凿为渠,引洛入汴,万世之利也。”

时为都水监丞的范子渊赞成此议,神宗遂先后派御史中丞梁焘和入内供奉官宁用臣前往勘察。宋用臣复勘后认为此议可行,并具体修改了范子渊的建议,将其中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加以修正。宋用臣在奏疏中提出了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措施:“自任村沙谷口至汴口开河五十里,引伊洛水入汴河,每二十里置束水一,以刍楗为之,以节湍急之势取水深一丈,以通漕运。引古索河为源,注房家、黄家、孟家三陂及三十六陂,高仰处潴(音Zhū)水为塘,以备洛水不足,则决以入河。又自汜水关北开河五百五十步,属于黄河,上下置闸启闭,以通黄、汴二河船筏。即洛河旧口置于水澾(音tà),通黄河,以泄伊、洛暴涨。古索河等暴涨,即以魏楼、荥泽、孔固三斗门泄之。计工九十万七千有余。仍乞修护黄河南堤埽,以防侵夺新河。”

宋用臣的建议得到了宋室的采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庚寅,“以用臣都大提举导洛通汴”,同时派范子渊前往协助宋用臣的工作,并命令转运使李南公具体负责导洛通汴工程所需物资的运输工作。当年4月兴工,自任村沙口(沙谷口)至河阴瓦亭子之间共凿渠51里,渠两岸共筑堤总长103里,将洛水导入汴河。其他配套工程还有在黄河南堤修水柜(即水库),设泄水设施和增加调节水势的设施等。该项工程进展顺利,前后只用了45天,于同年6月竣工。

引洛入汴之后,汴河泥沙大为减少,航道改善,漕运顺畅。据史载,元丰以前,汴口冬闭春启,一年不过通漕200多天。引洛入汴之后,“四时行流不绝”。“遇冬有冻,即督沿河官吏伐冰通流。”(《宋史·河渠志》)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宋用臣也因倡议、总督这一工程而在中国水利史上留名。□

2016-06-16

猜你喜欢
元丰汴河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研究成果发布 宋代广西造币技术世界领先
元丰五年宋朝进筑横山杂考——兼论《种太尉传》中的一些问题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从来汴河感慨多
“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