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匠心独运疏汴渠

2016-03-12 01:46
河北水利 2016年7期
关键词:万春沈括科学史

沈括
——匠心独运疏汴渠

沈括(1033~1097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淅江杭州)人,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在他所处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他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同时以“求知不教一疑存”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对研究水利尤有志趣,早在任沭阳县主薄的时候,沈括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他合理规划,精心组织,先后带领当地百姓开通了100条灌溉渠,修筑了9座堤坝。不仅解除了当地水灾威胁,而且“得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他只有24岁。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主持了在今安徽芜湖地区的规模宏大的万春圩修筑工程,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1270顷,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北宋时,江、淮、湖浙地区的粮米都由汴渠运往都城,每年多达800万石,汴渠成为北宋王朝的“立国之本”。沈括受命疏浚汴渠。他进行实地勘察,亲自测量了汴渠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沿岸共840多里河段的地势,以“分层筑堰法”测得开封到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这种地形测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高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其中单位竟然精确到了寸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工程完成后,仅仅四五年时间,就取得引水淤田17000多顷的显著成绩。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沈括亲赴江浙一带考察水利建设情况,并主持兴修了常、润等州水利工程,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堤堰,增辟耕地万余顷。通过实地踏勘,他论述了雁荡诸峰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并进一步同黄土高原的地形成因相互印证,从而指出两者地形成因是的共同规律,即都是被流水侵蚀所致,这比西方相同理论的提出要早得多。次年,沈括出任河北两路察访使,在定州兴修水利。在察访定州时,他还花了20多天时间,“遍履山川,心得山川险易之详”。他根据在多年治水过程中对河流冲淤规律的认识,遍阅历史记载,提出和论证了华北大平原是由河流泥沙沉积而成的观点,正确解释了华北大平原的形成原因。

沈括晚年潜心著书,写出了重要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该书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赞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梦溪笔谈》中关于水利部分,多是他自己在治水活动中的真知灼见以及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沈括具有在当时极为可贵的科学求真精神,比如关于水旱等灾害,沈括认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阳顺阴逆之理,皆有所从来,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为了纪念这位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编号2027)命名为“沈括”。□

猜你喜欢
万春沈括科学史
沈括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细胞呼吸”科学史的分析及教学建议
沈括的登山包
沈括与《梦溪笔谈》
例谈科学史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末路
万春林弈林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