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

2016-03-12 07:58薛艳昀
考试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玩中学教学做合一区域活动

薛艳昀

摘 要: 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幼儿自主活动形式,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实现“玩中学、做中学”。教师作为引导者,应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这种“介入”体现在材料的准备、细心的观察、有效指导和回归教学的最终目的方面,目的是促进幼儿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在做上教,幼儿在做上学,教师怎样教,幼儿就怎样学,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做到教学做合一,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区域活动 玩中学 教学做合一 最终目的

一、材料体现目的性

区域活动的展开依赖操作材料的投放,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并结合活动目标进行材料的选择。因为材料投放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的强弱,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投放材料之前,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投放的材料通过一定的手段能否达到本次区域活动的目的。教师想怎么教体现在提供给幼儿的材料上,材料的投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怎么学。

内容相同,不同年龄阶段的材料层次不同。就像玩吸铁石,小班玩“碰一碰”,中班玩“小猫钓鱼”,大班玩“小小运动员”。

材料不是一下子投放进去的,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每一次的难度不同、要求不同,对孩子来说挑战越来越大,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比如相同的内容,中班益智区“美丽的项链”,如果没有要求,他们可能就是随便穿项链,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我可以先提供颜色卡片,让他们按颜色穿项链,这其实就是按颜色分类;过一段时间我可以再提供数字卡片,让他们按数量穿,数字是几就穿几个雪花片,这就是按数量分类;过段时间提供大小不一的雪花片,并且他们的卡片上雪花片按大小排列,让他们找出卡片上雪花的排列规律,然后自己用雪花片穿一穿;最后提供的卡片可以大小颜色都不一样排列……什么时候更新材料,进一步学习,具体视幼儿操作情况而定。这样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应能够随着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具有可发展性,能够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二、教师指导前注重观察

教师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最先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观察。观察是适时介入的前提,其目的是对活动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针对性地引导,帮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幼儿的活动情况,材料投放是否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玩,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帮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材料的投放,只有观察了,才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请相信孩子,他们是一群非常聪明、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小精灵。现阶段他们稚嫩,只是因为他们缺少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在操作中一次次尝试、探索、成长。教师要做的是启发,如何启发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观察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个困难幼儿能否自己解决,考虑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在幼儿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要求幼儿。给予孩子探索的空间,哪怕是失败的经验,将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利归还给孩子。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急于求成会使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孩子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适当介入指导,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体验活动中的快乐。

三、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介入指导。介入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不管教师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活动作具体的指导,而这个指导必须是有效的。

区域活动一直是孩子们探索的乐园,但是如何打开这扇大门,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天堂呢?教师能做些什么?怎样进行有效指导?

1.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是主导式指导,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指导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支持性主导。也就是说,教师从一个活动的主导者、引领者的角色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的角色,推动幼儿的发展。一个好的推动者,要关注每个孩子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例如:我班上的怡怡比较内向不爱说话,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经常一个人在阅读区默默看书,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我对她的要求和其他幼儿不同,我并不要求她能连贯地根据图片内容讲述故事,只需要做到大胆讲述她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就行了。但是就算她观察到了,她也不会主动讲述。这时我就指着图片问她,这是谁,它在干什么。刚开始她会回答一个词,再到一个短句,最后能完整说出一个句子。尽管句子不长,但对于之前的一言不发,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所做的只不过是语言上的引导,而不是主导,话语权还是在幼儿手里,至于让她主动与同伴交流,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2.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

幼儿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以此得到推动。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能随意地介入指导。只有当幼儿确实因为自身经验与能力的限制或者多次尝试无果、无法继续探索时,教师才站出来给予帮助。介入的时机,如何找准切入点,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孩子在专注思考时,教师最好不要打扰他,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免限制、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效果。例如在一次美工区的折纸活动中,我提供了步骤图。一些简单的步骤孩子是可以看懂的,但是操作能力有限,可能一下子不能成功,需要反复摸索,可最后都能独立完成。但是有一次,我看见美工区的孩子都在嬉闹讲话,我走过去发现他们手里的啄木鸟都只折了一半,原来是遇到问题。我和他们一起看着图示内容,告诉他们实线的地方是需要用剪刀剪开的,他们知道了方法,自己操作,成功折出了啄木鸟。

3.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

教师视情况介入指导,这里涉及一个量的问题,并不是提供的帮助越大,对幼儿越有利,而是教师提供的帮助能让幼儿得到启发,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在活动区中,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甚至强势,完全处于主导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幼儿的活动,扼杀一些潜在的可能性。教师要隐性参与指导并且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特别是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是没有必要的,而且长时间的参与会造成对其他孩子的忽视,影响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

要想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除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外,更需要正确的方法。

四、明确最终目的

孩子们在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区域活动时,往往实现的是阶段性目标。教师要常常问自己,我们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像科学区“颜色的秘密”,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看看哪两种颜色能结合能变出新的颜色。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幼儿涂色变一变,孩子操作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枯燥,难道我们的目的就仅仅是让幼儿了解哪两种颜色结合能变出什么新的颜色?所有科学活动难道不应该回到最初的目的?比如我们让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最初目的就是让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且能用适当的方式、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后,教师完全可以调整方式,给一个固定颜色,让幼儿自己探索这可以用哪两种颜色结合,并且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把尝试的方法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记录下来。

再举个例子,很多教师都认为孩子们随意玩玩具是没有意义的,经常会给一个固定内容让孩子搭建。这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用多了以后,在无形中也剥夺了孩子自由操作、探索的权利。就像孩子在玩积木时可能会尝试搭跷跷板,在搭的时候会在跷跷板的两头都摆上积木,看看怎么能让跷跷板保持平衡、不倾斜。他们边玩边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判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可以用从操作中所获得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区域活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完成某一成果,应该多想想我们的初衷是什么。

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发展幼儿思维。解放孩子,真正做到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使创设的活动真的“活”起来,达到预设的活动效果。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教师根据最终的目标在幼儿的每个发展阶段制定现阶段目标,但是切不可只着眼于阶段性目标,而忽视长远的发展。不忘初心,方能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玩中学教学做合一区域活动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探索和总结出中职学前美术“玩中学 学中玩”课程内容、结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