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后进生及其转化工作

2016-03-13 12:15云南省临沧市云县茶房乡文雅完小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20期
关键词:班集体后进生家长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茶房乡文雅完小 李 永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学校,都有暂时的“后进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所讲的“后进生”特指在教育主导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特殊学生,而不是指由某些遗传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神经质、脑功能失调等现象的学生。按我们的看法,所谓“后进生”就是双差生,即品行和学业两方面都相对落后的学生。

“后进生”在班集体中占的比例较小,但影响甚大,教师若不及时教育或者方法用得不当,会影响到整个班集体,使班风不正,纪律涣散,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甚至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对“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所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意义重大。在此,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后进生”形成原因分析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与不良的教育因素有关,包括家庭、社会、学校诸方面的因素,既有智力启蒙方面的问题,也有学习习惯养成问题,当然也包含师德问题。

(一)家庭问题

1.棍棒教育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家庭里的棍棒教育相当普遍,俗话说“严父出孝子”。许多家长都害怕自己孩子学坏,所以,较多倾向于把孩子管严一点。似乎在他们看来一切教育的力量都凝聚在一棵棍子里,但实际证明:棍棒的威力并不能替代说理教育,棍棒教育带来的不会是孩子的转变和进步,只能是思想的混乱、情感的对立、认识的转向和行动的反抗。会轻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不相容心理。

2.溺爱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有的家长不懂得自己应该负有怎样的教育责任和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教育方法。往往对孩子过于“疼爱”,有求必应,白般娇惯。由于家长过多的从“爱”上去着想,所以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考虑过多,对思想行为方面要求的较少,致使孩子在生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稍不如意就撒娇耍赖,容易养成任性、放纵、傲慢、依赖、缺乏同情心、不懂礼貌、不讲道理等不良心理和性格特征。

3.放任不管

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情况从不过问。常见的情况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于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第二种情况是家长虽然有时间和精力,但是并不懂得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有的家长是完全不负责的极端自私者,他们在工作之余,只顾个人的悠闲和安逸,吃喝玩乐,完全不管孩子。

(二)社会的不良影响

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刺激的海洋,几乎任何时刻都有无限的刺激冲击着孩子们的感官,诱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只是一个课堂,还有一个课堂就是社会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既有正面的榜样,也有反面的形象;既有高尚的品德,也有卑贱的行为。这些不良的外界刺激会悄悄的、不知不觉的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动。对于那些分辨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由于不能很好的分辨是非,极易误入歧途。

二、“后进生”转化工作分析

(一)尊重和理解

尊重和理解是教育孩子的起点,也是“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该学会理解学生的内心

教师要相信存在即合理的道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接纳“后进生”,并积极启发对待“后进生”。对于多数“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内心都是向上的。所以教师应重视“后进生”的心理因素,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要单单只看表面就对其进行评价。要想更好的转化“后进生”的思想,就要从理解出发,了解形成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而抓住他们的长处,使其获得成就感。

2.教师应该给“后进生”提供展示机会

教师提供机会即给“后进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为。品行必须在行动中培养,因为学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更加理解道德观念,在行动中才能引发道德体验,并在行动中克服困难并不断的实践,从而逐渐的形成良好的品行。这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尊重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所以,提供机会是尊重理念实施的进一步方式。

(二)关爱“后进生”,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

冰心老人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之源,有爱便有了一切”。小学“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往往会产生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消极沉闷,甚至有的故意违纪。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使其正常的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

(三)激励“后进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个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收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由此可见,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表扬激励的利用极为重要。

(四)利用集体的力量,帮助“后进生”共同进步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自己于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也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魏书生说过:“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倾注更多的爱和理解,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担负更多的责任。需要教师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抱着满腔的热忱,用发自内心的爱,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五多”和“五不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不厌恶、不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

“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让我们都带上真切的微笑、欣赏的目光走近教室,走进“后进生”的心灵,用我们诚挚的心,真诚的爱,去善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关爱下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班集体后进生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爱我的班集体
家长请吃药Ⅱ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如何对待后进生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