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6-03-13 15:54张晓丽路国彬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改善农村

张晓丽 白 煜 贾 蕾 路国彬

(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 100012;3.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浅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张晓丽1白煜2贾蕾3路国彬1

(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12;3.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摘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现及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人居环境脏乱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教育滞后等问题,提出五方面具体对策: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一些决策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引言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1]。此外,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还指出,人居环境由五大结构组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2]。因此,农村人居环境则是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综合体,既包括农村住房条件、公共基础设施条件等有形环境,同时也涵盖农村文化服务水平、教育医疗水平等无形环境[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才能具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其中,衡量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即是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虽然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认真贯彻落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人居环境切实得到改善。

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更是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以一种新的思维、新的模式去重新整合农村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乃顺应时势之举。

2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格局下,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各地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侵占农用耕地、工业和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的问题[4]。而在农村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源污染压力加剧[5],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在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部分农村地区出现污水随处排放、垃圾随意堆放、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象。另外,城乡建设依然向城市倾斜,现有的农村居民住宅状况、教育和文化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向乡镇延伸和拓展不够,且存在着诸多问题。

2.1污水、垃圾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脏乱差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排放量日益增大,正在逐渐打破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6]。生活污水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而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以蓟县为例,北部山区一些未经处理的旅游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且直接威胁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生活垃圾方面,农村生活垃圾未经分类,且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直接随风乱吹或随雨水冲入到河渠等水体中,在一些村庄呈现出“围村、塞河、堵门”之势。畜禽养殖废弃物方面,一些养殖户的畜禽粪便暂存场地未建设防护设施,畜禽粪便随处排放、污水横溢,堆粪地点周围恶臭弥漫,畜禽粪便排入河道、坑塘,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下雨时污染物随雨水直接渗入地下和流走,对饮用水安全造成威胁。

2.2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选址、规模、覆盖面、技术、管理等方面相对滞后。规划、选址、规模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有效的指导和科学的规划,致使部分地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选址不合理、布局零乱、规模偏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覆盖面方面相对还较窄,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覆盖范围仍是以城镇周边村庄为主,且许多村庄污水收集管网铺设也不完善,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方面,由于地区之间的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千差万别,且环保技术大多是基于城镇治理技术设计的,不完全适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管理方面,管理体制不完善、职责不清等突出问题,致使有的地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好后,便成了“晒太阳”工程。

2.3用于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较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复杂,加之农村污染源面广、分散,治理难度远远大于城市和工业集中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就目前的中央农村节能减排的资金以及其他涉农资金投入情况来看,还远远达不到治理的预期效果,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3.4农村宣传教育滞后,农民保护人居环境意识淡薄

目前,由于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农民对人居环境保护的整体认识不清,因而热情不高,保护意识淡薄,参与不够。这从另一方面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教育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五方面采取对策与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

3.1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对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强化民生和环境质量导向。注重地方、区域与国家的互动,结合各省各地区规划,初步编制简便易行的乡村规划,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实施、区域划分等都有规划管理。

3.2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切实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的指导,按照“就近接管、相邻联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的建设。逐步推广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分类运输体系,提高垃圾分类质量和分类收运能力。制定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广泛宣传培训,普及分类知识,购置湿垃圾收运车,投放分类垃圾桶,初步实现干湿初分、资源利用、分类处置。

3.3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结合新农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截至2015年底,中央累计投入315亿元资金,支持约9.5万多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今后,在以前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扩大“连片整治”工程的建设面,提升建设水平,抓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库储备,积极申请中央农村节能减排资金。

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统筹安排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工作,明确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和具体实施计划。同时,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充分衔接,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分类分区指导。积极引导各县(区、市)积极参与村镇生态示范建设。对创建成果实施动态管理,已命名的市级以上生态乡镇和生态村,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建设质量。通过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为下一步开展生态县(市)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3.4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投融资平台建设,采取政府资金引导、政府让利等方式,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进入环保产业领域。积极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市场,试点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不同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并逐步建立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模式,引入专业化、市场化运管机制,完善治污设施权属划分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治污设施运管,保障长效治理效应。

3.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由于农村人居环境的受益主体和保护主体都是农民,因此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同时,应采取网络、电视、广播、宣传站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不断增强农民维护人居环境的责任感,不断增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培育农民关心生态、关心环境卫生的良好风尚[7]。

4结论

衡量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即是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虽然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认真贯彻落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人居环境切实得到改善。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中强调,要认真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更是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以一种新的思维、新的模式去重新整合农村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乃顺应时势之举。本文主要结合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人居环境脏乱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教育滞后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于措施,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一些决策参考与建议。

研究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现及基础。当前,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教育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五方面采取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8.[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J].规划师,2001,06:5-8.[3]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8):782.

[4]赵霞.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以京冀农村地区为例[J].河北学刊,2016,36(1):121.

[5]张晓丽.农村环保项目如何突破管理瓶颈[J].环境教育,2012,01:56-57.

[6]刘艳菊.关于改善和解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1.

[7]蒋淑玲,王宏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0,05:32.

[8]张家炜.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85-87.

[9]周伟.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88-89.

[10]王波,王夏晖.创新投资运营机制培育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36-38.

[11]张德林,李玲.关于农村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4):125-126.

[12]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60-62.

[13]张宇,朱立志.低碳农业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对接问题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39-43.

[14]赵蓉,梁菁华,周林.关于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化的问题和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44-46.

[15]俞海,任子平,张永亮,等.新常态下中国绿色增长:概念、行动与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7-10.

[16]张永亮,任子平,俞海,等.新常态下中国绿色增长:机遇和挑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11-13.

[17]闻雅,周恩远.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6):127-129.

[18]庞少静.广西农村水污染控制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5):150-153.

作者简介:张晓丽,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研究方向

通讯作者:白煜,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统计与污染源监测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4-0060-03

Discussion on the Iimprovement of Rural Rresidential Eenvironment

ZHANG Xiaoli1BAI Yu2JIA Lei3LU Guobin1

(1.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MEP,Beijing 100012,China;2.ChinaNational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re,Beijing100012,China;3.PolicyResearchCenterforEnvironmentandEconomy,MEP,Beijing100029)

Abstract:Improve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is build a well-off society,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irty and messy,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lagging behind,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publicity and education lags behind etc.,put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in five areas,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Keywords:improvement;rural;residential environment

引用文献格式:张晓丽等.浅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4):60-62.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改善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设计研究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浅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